喜劇之王的保底之路: 始於周星馳, 被寧浩、徐崢重新定義

又一年的春節檔,又有喜劇大片被保底,這一次又是歡喜傳媒主控的電影。 昨晚的消息,徐崢自導自演的《囧媽》被橫店影業保底24億元人民幣,在電影上映前歡喜傳媒就已經鎖定了6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堪稱這場資本運作里的最大贏家。這也是徐崢繼《港囧》之後,第二部被保底的喜劇電影。

國產影片被保底發行可以追溯到2013年的春節檔,華誼兄弟對周星馳導演的《西遊降魔篇》保底3億元,2014年寧浩導演的《心花路放》之後,保底發行更加頻繁的在電影市場上出現,保底的對象往往是周星馳、寧浩、徐崢這樣的國內頂級導演,他們的作品通常在內地重要的檔期上映。

在此之前國產影片保底的最高價是寧浩的《瘋狂的外星人》,但樂開花的28億保底最終落空,這一次橫店影業24億豪賭春節檔,會成功嗎?

喜劇導演的資本化,糾紛和成敗相隨

春節檔,作為內地市場第一大檔期,早已成為有野心的片方必爭之地。 目前,已經有10部電影定檔2020春節檔,包括《囧媽》《唐人街探案3》《緊急救援》《中國女排》等,這些影片幾乎都綁定了國內頂級演員和導演,以及主流的電影公司。 周星馳《美人魚》被18億保底、寧浩《瘋狂的外星人》被28億保底和徐崢《囧媽》被24億保底,國內頂級喜劇導演和他們的作品,都受到了資本的追逐。 為了獲得這些頭部電影項目的參與權,各資本方爭相保底發行頂級喜劇導演的電影項目。 內地電影市場最開始的保底發行,始於2013年春節檔華誼兄弟對周星馳《西遊降魔篇》。 那時候,離周星馳上一部電影《長江七號》已經過去7年。 觀眾對周星馳IP的認知,還停留在”喜劇之王“的印象上,”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電影宣傳語也帶動了觀眾對《西遊降魔篇》的期待。

但由於此前春節檔尚未被開發,內地電影市場的快速變化和高速發展,華誼和周星馳雙方對《西遊降魔篇》這部電影能取得什麼樣的市場表現,都沒有準確的認知。 華誼兄弟在電影上映前,以3億人民幣的價格進行了保底,而電影最終的票房達到了12.46億元,遠超雙方的預期,這也讓市場和資本認識到周星馳IP的號召力,以及春節檔的潛在的巨大票房空間。 然而可能由於這是內地市場第一例保底發行的電影項目,雙方都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鑒,對內容和市場認知的偏差,也給雙方帶來後續的合同糾紛,合作夥伴對簿公堂。 後來曝光的雙方郵件顯示,在電影上映前,雙方多次溝通過保底發行的《補充協議二》,當票房超過5億之後,周星馳等片方可以拿到額外的票房分紅,雙方已有初步共識,然而這5億究竟是院線票房還是華誼從影片獲得的收入,卻發生了分歧。 2013年1月19日,周星馳方面向華誼發送電子郵件稱: “謝謝你的說明,明白了這只是合同表述的問題,我們大家雙方對分紅基數及計算的理解是一致的。 郵件中將分紅基數修改為“影院發行之票房收入”。 隨後,華誼方面發送電子郵件稱: 我們對合約基本沒有問題。 可以隨時簽字了; 接着2013年2月6日,華誼方面發郵件稱,由於農曆新年無法正常簽署合約,節後王總上班首日便可簽署此合約。 然而這一拖就拖到《西遊降魔篇》上映之後,票房表現勢如破竹,面對潛在可獲得的利益,將雙方帶上了法庭。 華誼兄弟通過電影獲得了4億元的收入,倘若承認合同的有效性,就要分出去8000多萬的既得利益,法院最終認定這份沒有簽字蓋章的合同不具備法律效力,周星馳方最終敗訴。 可能是因為周星馳和華誼後期的訴訟糾紛,保底發行在《西遊降魔篇》之後,就消失了一段時間,但也為周星馳後續電影打開了資本化的大道,直到寧浩導演的《心花路放》再一次讓市場認識到保底發行和喜劇導演的魔力。 由寧浩、徐崢和黃渤組成鐵三角的《心花路放》在2014年上映前被北京文化保底8億,三位處於創作巔峰期的導演和演員,藉助貓眼在線購票電影平台的興起,將電影助推到11.69億元,寧浩、徐崢、黃渤等人也代表了內地喜劇電影的強勢興起。

同時,2014和2015年是資本市場的牛市,影視股的高溢價,內地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讓資本熱錢爭先恐後的流向影視圈,喜劇作為最穩妥的投資項目之一,周星馳、寧浩、徐崢等人的作品也是最受歡迎的投資標的。 2015年徐崢導演的《港囧》被21控股以1.5億元購買47.5%的票房收益,相當於對影片保底9億元。 2016年春節檔的《美人魚》,以18億的保底價格刷新了保底記錄,作為春節檔的開發者,周星馳和《美人魚》用33.86億元打破了《捉妖記》創下的票房記錄。 另外一條線上,華誼兄弟率先開創了上市公司收購明星、導演公司的先河,2015年11月華誼兄弟以10.5億元收購了馮小剛導演的東陽美拉,給後續導演的資本化提供了案例。 周星馳和新文化的綁定,寧浩、徐崢等人和歡喜傳媒的綁定,這類玩法都來源於華誼兄弟。

2017年周星馳的《西遊伏妖篇》被保底15億元,這也是周星馳在內地電影市場的口碑轉折之作,今年《新喜劇之王》的票房僅為6.24億元。 同檔期上映的《瘋狂的外星人》,一直被認為是春節檔的頭號種子,相比周星馳過往成功的模式和內地觀眾口味的的錯位,寧浩、徐崢等內地導演的作品,明顯更符合現在的市場,喜劇導演的迭代也就發生了。 寧浩導演《瘋狂的外星人》被王寶強的樂開花影業以28億元人民幣保底,至今為內地電影市場保底的最高價格,然而過往最受歡迎的喜劇片沒有打過科幻片《流浪地球》,影片的分賬票房只有20.45億元。 這一次,又是徐崢,又是春節檔,《囧媽》被橫店影業以24億元的價格保底,面對《唐人街探案3》和《中國女排》等電影的衝擊,橫店影業能否如願呢?

保底的資本化運作變革

關於保底,影聯傳媒的董事長講武生認為,這是由於保底方和被保底方對內容和市場的判斷分歧,才讓保底操作有利可圖。 保底最初被視為一種電影宣傳手段,但後續保底電影的增多,觀眾逆反心理的加重,以及對項目的錯判,保底方往往承擔了很大的風險,難以如願。 保底這場遊戲中,玩家很多,華誼、光線、博納、北京文化、和和、微影時代、恆業等公司都有參與,但輸家多贏家少。 最傳統的保底方式,無疑是保底方對影片直接進行保底,這類里的代表公司無疑是北京文化。 北京文化的保底首秀是《心花路放》,北京文化的子公司北京摩天輪當時為《心花路放》作出5億的保底發行。 讓北京文化聲名大噪的是對《戰狼2》的保底,《戰狼2》的票房也一度帶動了北京文化股價的上漲,成為資本市場討論的熱點。

但北京文化在保底遊戲中也有失手的時候,2016年12月,北京文化向《二代妖精》的製作方工夫影業支付約7473萬的保底費用,相當於為電影進行總票房5億的保底,但其實北京文化只是對工夫影業的投資份額進行了保底。 2017年12月,北京文化又將《二代妖精》的宣發費用增至不超過1.25億元,這筆費用將由北京文化先行墊付並優先從票房分成中收回。 然而,《二代妖精》的最終票房只有2.92億元,這次保底案例對北京文化而言無疑是虧損的。 第二類保底方式就是組建基金或在二級市場運作對影片保底。 在《港囧》上映之前,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以1.5億買下了真樂道47.5%的票房凈收入,相當於用1.5億為47.5%的收益權保底。 《美人魚》主保底方為和和影業,在《美人魚》的保底中,光線傳媒等其他公司通過認購和和影業發行的基金產品的方式參與其中。 和和影業的主要股東為五礦國際信託公司和和和基金,均有豐富投資經驗。 星輝及和和還找來聯瑞作為執行發行方,麥特傳媒作為宣傳方,把整個發行環節切成了保底和執行發行兩個部分。 第三類就是董平和歡喜傳媒,通過綁定導演投資電影,在電影上映前在將風險轉嫁出去,提前獲得收益落袋為安。 歡喜傳媒對《囧媽》的操作與《瘋狂的外星人》如出一轍,《囧媽》為歡喜傳媒獨家投資、製作,總投資為3.5億元人民幣。 歡喜傳媒的全資子公司歡喜首映,年初與真樂道簽訂《囧媽》製作協議,徐崢有條件擔任導演、監製、編劇、主演。 歡喜傳媒支付給真樂道3000萬元製作費,並拿出1億元給真樂道,用於真樂道代表歡喜傳媒和第三方簽署電影《囧媽》攝製相關合同,徐崢個人所得2700萬元導演費、1000萬元監製費、1000萬元編劇費和4000萬元演員費,合計8700萬元。

在影片上映前,歡喜的子公司歡歡喜喜與橫店影業就《囧媽》達成保底協議,保底發行方橫店影業分期支付6億元給歡喜傳媒,對應票房24億元人民幣,當票房超過24億元時,超額票房凈收入,歡歡喜喜和橫店影業的分成比例為35%和65%。 這就相當於一個二次保底操作,第一次是歡喜以投資的方式對徐崢、寧浩的影片進行保底,而徐崢、寧浩等人的影片正是其他影視公司擠破頭想要介入的項目,也就不缺乏想要以保底方式獲得參與權的玩家,上一次是王寶強的樂開花,這一次變成了橫店影業。 歡喜傳媒以中間商的身份獲得了影片的利潤差額,重新定義了保底發行的方式。 但是喜劇影片在電影市場上,縱然受到追捧,但是從今年《瘋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的直接對話,以及《哪吒》的異軍突起,喜劇電影不再是市場上唯一的熱點,橫店影業這一次的豪賭,在春節檔有很大的風險性,然而歡喜傳媒用它的投資保底方式,給自己帶來了豐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