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陳凱歌, 殿堂級電影《人生》, 會不會就此被埋沒?

文/溫玖

說起吳天明,相信大家都是非常陌生的吧?但是說到陳凱歌,大家一定會非常熟悉,他是圈內有名的導演,出身表演世家,對我們國家的演繹事業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卻離不開吳天明的發掘,他在中國電影衰敗的時期,撐起了國內的電影事業,所以談到他,內行的人都會稱之為"奇蹟"。

他不僅是一位導演,還是一位製片人,在電影界的名望也頗高,他不僅能夠讓瀕臨倒閉的電影廠起死回生,更發掘了陳凱歌等人,並且親自培養他們,所以如今國內的電影行業發展,也離不開吳天明導演的慧眼識珠,而通過陳凱歌,我們不僅知道了吳天明導演對影視行業的造詣,更了解了《人生》這部殿堂級的電影。

這部作品其實在很早之前就面世了,但是卻很少有人看過,馬雲曾經還說過,能有今天的發展,《人生》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沒的,如果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如今的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尋常的普通人,可見這部電影對他的影響多麼長遠,而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後,也確實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也真正的反映了八十年代的社會情況。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在經歷了高考失敗之後,被別人走後門擠出知識分子的行列,只能轉身揮起鋤頭,變成一位普通的農民,但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和村裡的女孩相愛了,而且兩人互生情愫,眼看着就要結婚了,但是男主卻意外的有去城裡工作的機會,而且還得到了城市子弟的追求,因此拋棄了曾經的愛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熱點,畢竟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城鄉的差距和待遇還是非常明顯的,而且城市對於農村也非常的排斥。

而且這部影視作品所闡述的內容大體都是"待價而沽",感情在利益面前似乎也變得一文不值,而男主在被舉報走後門之後,又被打回了原形,他似乎是一個徘徊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年輕人,既沒有城市拋出來的橄欖枝,卻也不甘心回到農村,而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很多青年人的現象,面對着這種尷尬的境地,卻始終不得兩全之法。

吳天明的這部電影包含了非常沉重的意義,在發展影視行業的同時,也反映出了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頗受觀眾喜愛,儘管他在這之後又執導了幾部作品,但都沒有超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