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城市榜:“萬億俱樂部”佔比77% 上海、北京、深圳領跑

由於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自開板以來,科創板因其“硬科技”屬性備受市場青睞,也成為各城市顯示自身硬實力的賽馬場。

哪些城市在科創板收穫了累累果實?上市公司家數排名靠前的城市,主要布局了哪些產業?哪些城市是研發支出大戶?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萬億俱樂部”成大贏家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0日,科創板有541家上市公司,分布在88座城市。其中,GDP“萬億俱樂部”是絕對的贏家。

2022年,GDP超過1萬億元的城市有24座,這24座城市擁有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家數合計達416家,佔比77%。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GDP排名和科創板上市公司家數排名完美契合。西部城市中,成都以17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成績,排名第七。

IPO上市,除了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募資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畢竟股權融資是成本相對較低的一種融資方式。俗話說“有錢好辦事”,首發上市時如果募集到足夠的資金,也會為公司的後續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動力。

541家科創板上市公司合計IPO募資7913億元,募資凈額為8470億元。從首發募資額看,排名前三的是上海、北京和蘇州,分別為2029億元、1242億元和478億元。

而從每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募資金額來看,天津表現突出。雖然僅有7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但天津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募資額達36.57億元,約是深圳、成都、蘇州的3倍。

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天津7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6家“塊頭”都較大,海光信息(SH688041,股價68.53元,市值1593億元)一家的募資額就達108億元。

以7月10日市值看,科創板公司總市值接近7.2萬億元,其中,上海、北京遙遙領先,二者均超過1萬億元,屬於第一方陣;深圳、蘇州分別為5051億元和4006億元,屬於第二方陣;剩下的城市均未超過3000億元,排名第十位的上饒,市值為1312億元。

541家科創板公司2022年合計研發支出達1330.09億元,對應的營業收入合計為12902.67億元。從研發支出數值看,北京、上海、深圳位列前三甲。

而如果從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看,天津排名第一,達31.85%;緊隨其後的是廣州和北京,佔比均在20%左右。

除了2023年4月上市的頎中科技(SH688352,股價15.00元,市值178億元)的相關數據未納入統計,截至2022年底,科創板540家公司合計擁有研發人員20.28萬人(9家公司無2022年底相關數據,用截至2022年6月末數據替代)。從每座城市的研發人員看,超過3萬人的有2座城市(北京、上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崛起新勢力,如蘇州、杭州、成都、合肥等排名也比較靠前。

雖然尚未盈利的公司在符合相關要求的情況下仍能登陸科創板,成功上市後,一些公司實現產品商業化落地、業績扭虧為盈等也需要較長時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是按城市統計了541家科創板上市公司2022年的歸母凈利潤情況。科創板上市公司2022年度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191.5億元。其中,上海、石河子排名前兩位,盈利均在200億元左右。

此外,9座城市的科創板公司2022年度歸母凈利潤出現虧損,北京虧損額最大,為17.61億元;緊隨其後的是紹興,虧了10.88億元;贛州和廣州也是“難兄難弟”,分別虧損8.28億元和8億元。

生物醫藥、電子是明星產業

科創板公司所屬行業分布,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優勢產業布局。

不管是上海、北京、深圳這些一線城市,還是蘇州、杭州、成都這些崛起新勢力,幾乎都選擇了擁抱電子、生物醫藥產業。其中,上海最為典型。上海科創板上市的83家公司中,電子28家、生物醫藥26家,二者合計佔比65%。

《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構建“3+6”的新型產業體系。3指三大先導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6指六大高端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

生物醫藥產業是上海着力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成為全球醫藥企業的重要集聚地。上海始終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順應生物醫藥領域研發創新模式變革,加強制度供給、健全服務體系,加快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切實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Wind數據顯示,按申萬行業進一步細分,上海26家科創板醫藥生物公司可分為化學製劑、其他生物製品、醫療研發外包、體外診斷、醫療耗材、醫療設備。

作為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的集成電路,也是上海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核心力量,19家模擬芯片設計公司讓人眼前一亮。

不管是生物醫藥,還是集成電路,從相關科創板上市公司的註冊地看,主要集中在浦東新區和上海自貿區。

成都憑什麼殺出重圍?

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排行榜、市值TOP10城市……成都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作為一個西部城市,成都憑什麼殺出重圍?

2021年12月,成都首次提出“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建圈強鏈”也成為成都推動產業發展方式變革、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選擇。

今年4月,《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優化調整方案》(以下簡稱優化方案)正式印發。優化方案顯示,全市原有12個產業生態圈和26條重點產業鏈,進一步優化調整為電子信息等8個產業生態圈、集成電路等28條重點產業鏈。同時,新配套制定“評估問效工作方案”,動態監測跟蹤指標運行狀況,建立“目標導向-月季監測-年度考核-優化提升”的閉環工作機制。

就工業無人機產業鏈來說,中無人機(SH688297,股價47.94元,市值324億元)和縱橫股份(SH688070,股價41.14元,市值36億元)均為鏈主企業;極米科技(SH688696,股價128.54元,市值90億元)則為新型顯示產業鏈鏈主企業。

除了自培,成都也在外引鏈主企業。

4月6日,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鏈主龍頭企業——埃斯頓(SZ002747,股價23.28元,市值202億元,全稱“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與成華區政府正式簽約,埃斯頓工業機器人智能製造基地項目正式落戶成都市成華區龍潭工業機器人產業功能區。

據《成都日報》報道,目前,該功能區聚焦人工智能主導產業工業機器人細分領域,積極對接市場化運營機構,計劃圍繞核心技術創新,聯動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等校地資源,依託埃斯頓、卡諾普等鏈主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駐區企業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優勢,以政府基金及優質社會資本為槓桿,聚合多方優勢資源協同打造集產品展示、創新研發、實訓實驗、人才培訓為一體的國內知名產學研創新中心。

(湯輝對此文亦有貢獻)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