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高能、反轉不斷, 又一部印度懸疑佳片, 挑戰燒腦極限

近幾年中國觀眾對於印度電影的印象大為改觀,2016年《摔跤吧!爸爸》內地斬獲12億票房,讓眾多觀眾發掘,印度不只有歌舞還會拍體育片。

此後的《神秘巨星》、《起跑線》、《廁所英雄》等影片,讓我們看到了印度電影對於社會問題的探討。近幾年令人意外的還有印度的懸疑犯罪片,去年上映的《調音師》在同名短片基礎上擴充內容,幾分鐘一個反轉,令觀眾目不暇接,出了電影院直呼燒腦。

其實在這之前,《瞞天誤殺記》就在網絡上引發了諸多討論,它沒有上院線,同樣是一部懸疑佳片,那時還是2015年。由此可見,懸疑片早已是印度電影的成熟類型之一。

而10月25日上映的《天作謎案》也是一部印度懸疑片,年代更久遠,來自1969年,這當然不是什麼老片重映,而根據1969的同名電影改編的,別看它的故事久遠,但電影一點也不老,很新、很燒腦。

《天作謎案》圍繞着作家賽西與兩起命案展開,來自英國的賽西被警方逮捕,原因是懷疑他殺死了自己的妻子,逃脫警方之後又殺死了一名律師,警官德夫在調查這宗雙重謀殺案的過程中,又有了兩套證詞,一個來自於賽西,一個來自於律師的妻子瑪雅。案件之中又兩個證人,他們也是主要嫌疑人,兩位相反一男一女,一個是位年輕的家庭主婦,另一個則是作家,不同的人生卻被一個命運之夜聯繫到了一起。

《天作謎案》的雖然來自於1969年的印度同名電影,當年本片在印度大受歡迎,而這個版本的《天作謎案》的導演正是當年導演的孫子,如今他也算是對爺爺的致敬。而且《天作謎案》沒中有歌舞場面,緊湊的場面,不長的時間跨度,105分鐘的時長,短小精悍,層層反轉。

兩個視角,兩套證詞,互相指認所敘事的又有諸多互相違背之處,這樣的結構與很容易讓人想到經典的《羅生門》,《羅生門》用這樣的結構講述人性,而《天作謎案》則聚焦在情節的反轉。

隨着證詞的深入,各種細節被還原出來,破碎的玻璃桌、作案的兇器、出軌的照片、喝過的酒這些物件兩人都有各自的解釋,而伴隨着敘述兩個人的形象也清晰起來,瑪雅身為家庭主婦,卻有一場婚外戀。賽西身為作家,但貪戀名利,不惜出賣自己書中的原型人物,導致了原型人物的自殺。

賽西、瑪雅,身上有閃光點但也有缺點,這樣有“缺陷”讓兩人都很可疑,而那些早就羅列出來的細節物件更讓觀眾早就產生了代入感,在隻言片語中拼湊細節,在腦海中得出自己的結論,但情節卻一再反轉,快感十分強烈。

也正是細節,導致了最後的反轉,《天作謎案》里從頭至尾的大雨看似為了烘托氣氛,卻對情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賽西妻子死亡時看似毫無疑點的藥物,也在最後發揮作用,而這個反轉絕對是超乎你想象的,片中的一切都被完美的運用,有些看似無心插柳,但最後都成為了關鍵,完全沒有廢筆。

影片的缺點也有很多,劇情上的bug有些無法自圓其說,最後嫌疑人在電話陳述的“巧合”也好像是為自己巧合過多的事實找理由,可單就觀影快感來說,《天作謎案》還是非常合格。

不過可惜的是,這麼好的懸疑片,上線7天,票房不足千萬,又是一部被低估的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