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電影七十年: 中法合拍《夜鶯》角逐奧斯卡獎紀事

2010年,法國與中國簽署了《中法電影合拍協議》。之後,又簽定了8部影片的合拍計劃,《夜鶯》是其中的成功之作。於2015年拍攝完成並上映。那個時期的民族題材電影,常離中國電影市場較遠,而離世界電影觀眾很近。

《夜鶯》在法國院線公映。這部由廣西電影集團出品,由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編劇並執導,中國演員李保田等主演,在中國拍攝的影片,在法國放映時間長達五個月,吸引了15萬觀眾,上座率明顯高於同類型文藝片。

其電影版權還被10多個國家和地區購買。並被推薦代表中國電影,參加第8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角逐。

在這屆奧斯卡電影節上,外語片脫穎而出的競爭者,是從全球83部選送的影片中評選出來的。遺憾的是,代表中國大陸參評的《夜鶯》以及香港的《黃金時代》、台灣的《冰毒》均未中獎。

《夜鶯》是由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工程推廣策劃的中外合拍片。此前,電影工程製片部曾特邀了一些專家對其“沖奧”的勝算及競爭對手做過分析和預測。

結果有的在預測之中,有的在預料之外。畢竟,奧斯卡評委的考量是多方面的,除了藝術上的,還有地域上、政治上的多種因素。

先說我們的《夜鶯》。從民族題材的電影來看,這部影片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首先是拓展了題材的空間,沒有強調哪一個民族而是強調了影片的類型,把一個民族地區的家庭置於城鄉ニ元結構的大環境中,現代性與少數民族風情相得益彰。

再就是影片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際團隊,攝影師、錄音師、音效師等全都是法國一線的專業電影人,從而保證了該片製作精良。

影片中的演員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如男主演之一的秦昊已三次入圍戛納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其精湛的演技獲得歐洲影壇的認可。飾演爺爺的李保田,也曾憑藉電影《菊豆》、《過年》等為歐洲觀眾所熟知。

此外,影片主題很符合奧斯卡獎對外語片的審美取向一一通過小家庭和個人來反映不同國家的歷史與現實的生活。這些在專家看來都是《夜鶯》的獎點。

但是,《夜鶯》最終末能獲獎,可能由於它不“討好”的地方,比如導演手法還偏於正統保守,缺少西方評委偏愛的電影語言的創新和對體制的批判。

雖然這個三世同堂四口之家聯結少數民族地區與內地大城市的溫馨故事,沒能打動奧斯卡獎評委,但它能代表中國大陸參評,本身說明了這部合拍片的品質。

此前,專家分析《夜鶯》的勁敵中,呼聲很高的土耳其電影《冬眠》意外落選。《冬眠》獲得了2014年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全片由大段對白貫穿始終,且片長196分鐘,是當代電影中少有的。

電影人物由家庭成員、房客、遊客組成,敘事獨特,展現了對人生、對人性的深入感悟,是一部文學性很強的電影。

專家們看好的另外兩個“種子”選手一一加拿大影片《媽咪》、比利時電影《兩天一夜》,也同樣慘遭淘汰。加拿大出品的法語影片近幾年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的表現都很出色,《媽咪》也是有備而來。

它展現了有心理問題和性格缺陷的一對母子,當一位害羞又口吃的鄰居加入母子倆的生活後,二元平衡變成奇特的三角世界,展現出勞動階層的不斷掙扎卻充滿希望的生活。

比利時電影《兩天一夜》的導演是呂克和達內兄弟,他們導演的影片曾兩次獲得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兩天一夜》的女主演法國明星瑪麗昂·歌迪亞,也曾因主演《玫瑰人生》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該片的主人公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在一次事故後回到工廠卻發現工作不保,老闆打算解僱她並把1000歐元作為獎金獎勵其他員工,這位母親必須說服員工代表放棄這個提議來保全她的工作,期限是“兩天一夜”。影片善於講述小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挖掘了在特定社會歷史環境下人性的閃光點與黑暗面。

此外,專家看好的丹麥影片《悲喜人生》巴西影片《愛,簡單》、以色列影片《對薇薇安·阿姆薩勒姆的審判》等都沒有入圍“九強”。只有波蘭電影《修女伊達》入圍,並且被認為是最終摘獎的“金種子”。

在《修女伊達》中,導演保羅·帕夫利夫斯基採用了全黑白的影像,很有“獎點”一一第8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就評給了黑白默片《藝術家》。影片講述了一個從小在修道院長大的猶太孤兒,在準備宣誓成為一名正式的修女之前,卻意外踏上一場尋根之旅的故事。

影片將波蘭二戰時期的歷史、宗教信仰以及人生的選擇巧妙融合在一起,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深邃的故事主旨,獲得了國際影壇廣泛好評。

“九強”名單上,有3部電影是專家沒有預測到的,頗有“爆冷”氣質。委內瑞拉選送的《解放者》,聚焦19世紀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最傑出的領袖西蒙·玻利瓦爾,是一部傳記片;格魯吉亞選送的《莊稼之島》,講述一對爺孫在戰爭中的遭遇;《廷巴克圖》則是毛里塔尼亞第一次報名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評選。

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獲獎名單上,歐洲電影已經50多次獲獎,而亞非拉電影的次數屈指可數。這屆法國、意大利、德國等電影強國居然沒有一部影片入選,也令參加角逐的電影人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