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西遊伏妖篇》中的三處解構手法, 體現在什麼地方?

《西遊記》在最近幾年的電影創作題材上十分吃香,其中的神、妖、魔的形象給創作者打造魔幻世界提供了天然的優勢。打破經典是為了重構經典,而脫離原著,建立一個新的電影語境,離不開對原有主題、人物等元素的解構。而周星馳和徐克導演用西方的後現代主義的解構手法,聯手打造一個有情有愛、有真善美的東方魔幻西遊世界,於是《西遊伏妖篇》就應運而生,小編今天就來大家看看《西遊伏妖篇》中三種解構。

第一,愛情的解構。自從《大話西遊》之後,西遊電影就又多了一個主題———愛情。在《西遊降魔篇》中,唐僧談起了戀愛,並一直延續到了《西遊伏妖篇》中。而原著中的唐僧只是一心向善、西天取經的僧人。而周星馳對其進行了大膽解構,讓唐僧這個佛門弟子破了色戒。

道不同不相為謀,佛門和妖怪一直都是對立的,而唐僧竟然和白骨精發生了一段愛情故事。其實,白骨精何嘗不是《大話西遊》里的紫霞、《西遊降魔篇》中的段小姐,而唐僧又也何嘗不是《大話西遊》中的孫悟空?正因為這樣大膽地解構,觀眾對於這樣的愛情並沒有產生反感,反而羨慕擁有這樣的愛情,引起觀眾的共鳴。可見周星馳這般的解構是成功的,用後現代主義的手法為觀眾建立了一個有情有愛的魔幻西遊世界。

第二,身份的解構。在《西遊伏妖篇》中,周星馳和徐克將師徒四人解構為驅魔人,重新建構了一個西遊世界,完完全全地脫離了原著。師徒四人是驅魔人的身份,街頭賣藝,像是江湖術士。但何為妖何為魔呢,妖和魔都是壞人嗎?小編認為並不如此。原著中師徒四人的身份都是西天取經的“修行之人”。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本身就是魔或妖。孫悟空是妖王,豬八戒是豬妖,沙僧是魚怪。

而唐僧雖然本身不是妖魔,但是深陷心魔的控制當中。這部電影里的唐僧貪圖名利、愛慕虛榮、被情所困。此外,原著中的白骨精是一個想要吃唐僧的妖精,但是在《西遊伏妖篇》中變成了一個有情有義的善良之人,劇中的名字還是叫“小善”。周星馳刻意將其人性美化,完全顛覆了原著中白骨精的形象,為我們重新建構了善良的妖,善良的魔。所以將“取經”建構為“驅魔”,只是周星馳用後現代主義解構的手法為觀眾重新打造一個真善美的西遊世界。

第三,師徒關係的解構。所謂解構,就是將傳統的解構進行分解,由此產生新的意義。周星馳在《西遊伏妖篇》中將傳統的師徒關係進行分解。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徒如父子。而周星馳將師徒關係解構成一個平等的關係。唐僧可以任意打罵、侮辱、恐嚇孫悟空,也可以向自己的徒弟下跪、認錯。這種解構簡直有違常理。

但正是解構處於周星馳建構的魔幻西遊世界中,所以觀眾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可以,反而只是當作一種笑料罷了。而孫悟空也可以玩弄唐僧,讓唐僧在眾人面前跳艷舞。同時徒弟三人都有想要殺死唐僧的“憧憬”,而且豬八戒不止一次地鼓動孫悟空去殺唐僧。這裡的師徒關係更像是一個平行的等級關係,沒有上下級,沒有所謂的領導與下屬。這與原著中嚴格的等級觀念不同,周星馳將師徒關係進行完全解構,大膽地顛覆,周星馳用後現代主義解構的手法,將自己的價值觀進行移植,為觀眾建構了一個東方魔幻西遊世界。

結語:周星馳通過對人物形象、行為的顛覆,摻雜廣場化語言,使得影片荒誕化,增加了影片的喜劇效果。同時,他還利用解構手法,對原著進行解構、顛覆,打破了原有的西遊價值體系,加入了愛情元素,並將原有的取經的師徒四人解構為驅魔人,使得影片更加魔幻化,並建立了一個新的西遊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愛有恨、有情有義、有真善美。總的來看,解構只是一種手法,一種思想,周星馳只是利用它們來展現他獨有的人文關懷,建構他心中的“烏托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