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再發三連評:在煙火氣中看到一個熱氣騰騰的中國

大小餐館的門口排起了長龍,商場的霓虹燈點亮了夜色,上班的公交地鐵又有了早高峰的煩惱,跨境招商隊、旅遊團開始了久違的忙碌......歲末來臨之際,全國各地正因時因勢優化疫情防控措施,讓經濟社會的活力日漸涌動,如同灶台上撩起的火苗,在逐漸升騰的煙火氣中,呈現一個熱氣騰騰的中國。

中國經濟的後疫情時期,正在加速向我們走來。中國經濟往何處走?投資的發力點在哪裡?國內有哪些經濟優勢已經開始顯現?為何全球多地上演“能源危機”而中國卻能保持電力等能源價格基本穩定?這些問題,需要逐一解讀。

前不久,《新聞聯播》和《央視財經評論》兩大金牌欄目同步推出對民營企業的專題訪談和評論。其中,《央視財經評論》連續三天推出《民營經濟發展 信心足 舞台大》《用好用足民營經濟發展紅利》《從“搶單熱”到“招工潮” 民營經濟搶抓新機遇》節目,為企業解惑、為百姓答疑。這一次,《央視財經評論》再出重磅三連評,推出《後疫情時期 中國經濟後發優勢如何發揮?》《抗疫的“大賬”看得清說得明》《三年“抗疫”的中國故事 務實中的堅強與溫暖》,以共計一個小時的節目體量,深挖掘,算細賬,長遠看,辯證講,為全國觀眾提振經濟信心。

當下的中國什麼樣?

點燃煙火氣兒,找回忙碌勁兒

評論節目《後疫情時期 中國經濟後發優勢如何發揮?》緊緊圍繞一個關鍵詞——煙火氣。“這幾天早上北京城區多條道路出現了久違的擁堵”“這兩天咱們的顧客和銷售都有了200%的增長”“周末下午雖然已經過了用餐高峰期,不少餐廳依然有顧客在排隊等待叫號”......

節目鏡頭對準北京、甘肅、福州、內蒙古、雲南各地的社會生活,中國大地東西南北呈現出同樣的氛圍:消費正回暖,煙火氣漸濃。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中最有效的一架馬車“消費”正是評論節目的切入點。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的第一項重點任務就是擴大國內需求,按照今年三季度的數據,整個消費佔gdp的貢獻超過了50%,是重中之重。越來越多的生產車間開足馬力,不少企業的運輸能力、生產能力迅速恢復;科技企業瞄準數字化轉型新機遇,“獨角獸”們奮力跑出新的加速度;各地發放的消費券和“買買買”形成雙向奔赴,獲取消費券和總結分享優惠小技巧成了不少市民的“新任務”......機器轉起來、工人忙起來、物流快起來、訂單多起來、信心強起來,一個個忙碌的身影折射出市場主體活力日益恢復,更展現出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

評論特別指出,煙火氣的回歸背後一定是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可能大家會有這樣的印象,過去的整整三年疫情在全國各地此起彼伏,沒個消停,但事實並非如此。數據顯示,從2020年1月10日到近期的政策調整,公開報道的本土新增確診病例數為0的天數超過了250天。在全球每秒鐘有7個人感染的大背景下,我國本土新增病例數超過250天都是0。這樣的抗疫成就舉世罕見。評論指出,以人為本就是社會重回“煙火氣”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抗疫的最偉大之處,人在經濟活動中是最活躍的存在,我們首先保住了人的生命安全,才為今天的經濟復蘇提速保存了活力的可能。

世界經濟風高浪急?

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的“穩定器”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糧食和能源安全問題突出,世界經濟可能面臨滯脹局面。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將更多目光投向東方,而中國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創新的活力、發展的大勢,向世界經濟輸送寶貴的增長動能,也讓世界收穫更多共贏機遇。

評論節目《抗疫的“大賬”看得清說得明》算了一筆國際經濟的大賬,從農業到數字經濟,從製造業到交通運輸,面對世界形勢的亂雲飛渡,中國經濟巨輪有中流擊水的底氣和自信。僅拿出一筆小小的賬目來看,國家移民管理局網站發布公告稱2023年1月8日起恢複審批中國公民出國護照辦理,消息發出僅15分鐘,某旅遊平台國際機票搜索量就暴漲了7倍,國際熱門旅遊地搜索量暴漲了10倍。入境隔離從“14+14”到“14+7”到“7+3”到“5+3”到如今的“0+0”,折射的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寬,與世界交流越來越緊密頻繁。

當前全球通脹“高燒不退”,美國的通脹7%以上,歐元區和英國的通脹都在10%,而中國僅有2%。為何國際大通脹流行,我們卻對穩穩的物價習以為常,感受不到國際通脹的險灘惡浪?評論指出,無論是中央反覆提到的六穩六保,還是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中國的民生經濟永遠在為老百姓兜底。兜住的是什麼?是最困難的群體。保住的是什麼?是最基本的生活。穩中求進,承壓向前,我們千方百計保住市場主體、激活經濟的“蓄水池”,隨着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億萬市場主體必將大有作為,為全球市場復蘇提供強大的需求支撐。

中國抗疫如何取得成功?

三年中有不能忘卻的堅強與溫暖

近三年來,全國上下團結一心,14億人民守望相助,鑄就了偉大抗疫精神。這三年的疫情防控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經歷,也是共同的記憶。評論節目《三年“抗疫”的中國故事 務實中的堅強與溫暖》聚焦到個體本身,這三年,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小店……都過得不容易。

一個人吃飯,當吃第三碗飯吃飽時,能說前兩碗飯沒有用,只吃第三碗飯就能飽嗎?回望這三年,面對一些疑問和迷茫,評論員再次提起這則哲理寓言。疫情的發展不是片段的、跳躍的,我們的防控一直是持續的、系統的。回望過去,我們用艱苦卓絕的三年,換回了三個“窗口期”:德爾塔病毒轉為奧密克戎、毒性持續下降的窗口期;對症藥物研發特別是中成藥大量推出的窗口期;全民廣泛接種疫苗的窗口期。

這,就是中國抗疫的三年。中國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的抗疫道路。在面臨每一輪新的變種毒株時,總伴隨着“病毒毒性已經下降”“感染後不會有太大危險”的討論,但我們始終選擇把對老百姓可能產生的風險防控住,這需要何等的擔當與勇氣!我們承受不起西方“以人為代價”的代價,尤其是當一項選擇將要影響億萬人時,做出選擇需要千鈞之力。我們千鈞之力的底氣,也是和西方不同的本質,說到底就是四個字:人民至上。

評論中穿插的暖心小片一定能喚起每個人的抗疫記憶:好心的居民把藥品掛在家門口讓奔波的快遞小哥取用;群眾們自發當志願者幫忙運輸物資;急診室醫生不顧休息身披星光接待病人......三年來,我們每個人的手機相冊里都有一些和疫情相關的生活記憶,它們很樸素卻很真實,它們是勇氣,是愛,更是力量。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守護好彌足珍貴的“煙火氣”,就像我們的生活,熬過寒冬依舊熱氣騰騰。凜冬總會過去,春天就快到來,我們一定會看到越來越多復蘇的景象、春天的故事。元旦來臨,升騰的煙火氣於熱鬧忙碌中寄寓新的願景:一切都會越來越好,明年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