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三年,該到全民發錢的時候了?

我是老徐。


居民經濟壓力,越來越大了。


最近有兩個數據特別讓人揪心,一個是我國居民儲蓄增加了7.82萬億,另一個是社會消費增速下降到3.9%。


預測4月份這個數據還會進一步擴大。


這也代表着人們的消費慾望進一步下降,有點錢就存起來。


放到現實中,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劉畊宏抖音直播跳操的大火和李佳琦直播帶貨的冷漠形成對比。


越來越多人熱衷於這種不需要花錢的項目了。


究其根本也很簡單,疫情到了第三年,隨着連鎖效應的滯後的凸顯,大家開始感受到經濟的下行。


沒錢,成為了大家共同的困局。


另外一邊,香港政府發錢的新聞刷爆內地社交平台。


港府這次總共發了三批錢,包括給保潔員等在日常工作面對高暴露風險的特定人群補貼,每人每月2000,發5個月;給普通市民發價值10000港幣的消費券;通過僱主給僱員又是一筆。


發錢之後,香港的確有從疫情的困境中走出來,在宣布解封的當天,整個香港人山人海。



兩者對比之下,呼籲給內地居民發錢的聲音也越來越大,甚至不少文章標題都是「再不發錢就來不及了」


那麼,我們已經到了不得不發錢的地步了嗎?政府真的會發錢嗎?發錢有沒有意義呢?


今天,想跟大家聊下這個話題。



1、大家真的沒錢了。


疫情三年,老徐最大的感觸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拉開了。


拿我所在廣州來講,天價豪宅不斷刷新新高,一套動輒千萬的新盤,已經搶手到需要全款才有機會搶到。


另外一邊,郊區乃至剛需房基本處於停滯階段,疫情讓很多人的收入受到影響。


不敢負債成為了普通人的基調。


賺錢,也越來越難。


老徐周圍不少朋友創業,幾乎都是哀鴻遍野,有個朋友,公司從疫情開始的上百人,經過這三年折騰後已經縮減到不到10人。


幾乎在倒閉的邊緣徘徊。


問他有沒有想再博一把的想法,得到的回答是他怕了,這三年把前面幾年賺的錢差不多虧光。


創業不易,就業也是。


前幾天看到個帖子,有個女孩子說半年面試了22家公司還是沒能找到工作,感慨就業之難。



底下評論區最多的言論是,「才22家」,不少人表示自己面試更多更久,依舊沒有找到工作。


形勢,比以往都困難。


像考研考公熱的出現,本質就是大眾求穩的心態佔據上風。


而求穩,也是就業難的另外一面。


這還不包括一些被疫情打擊比較重的旅遊、餐飲行業,幾乎是夾縫中生存,像我們公司樓下的餐飲店,這三年幾乎換了一輪。


管中窺豹,其他地方又能好到哪裡呢?真的有那麼多人不受影響嗎?


當然啦,以上這些不會出現在官方的統計數據中。



2、發錢,能改變這一切嗎?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發錢的意義並不是在於讓居民存款變多,這種發錢是沒有意義的。


在經濟學上,定義拉動經濟發展三駕馬車為:投資、消費、出口。


其中,消費是領頭羊。


所以我們會看到香港也是通過發現金消費券的形勢,而不是直接打錢進入香港人的戶口。


世界上的確有個國家通過給居民打錢來熬過疫情,那就是美國。


但這不具備可複製性。


因為老美臉皮夠厚,他印錢給美國人是通過拉全世界買單的方式,而美元霸權的地位又決定了他有這個實力敢這樣厚臉皮。


即使如此,老美現在國內的通脹已經高到令人擔憂,美聯儲為什麼要不斷加息,本質上就是通脹壓力實在太大了。


不然,他們幹嘛無緣無故冒着美股崩盤的危險去加息。


中國當然也可以效仿。


我們也可以印出大量人民幣給大家發錢,讓居民可以安安穩穩渡過疫情。


畫面很美,但實操可能有點難。


比如,即使現在我們都沒有印錢,可因為經濟受到影響,這幾天人民幣已經瘋狂貶值,暴跌超過2000點。


外匯壓力,不斷增大。


還有其他方面因素,像開頭我所講中國人太愛儲蓄了,經濟不行反而是存款變多,這也是中國人最大的特徵。


直接發錢最後基本不會流入市場,只會進入銀行。


那發錢最終的效果等於沒發,只是加速了貨幣貶值,後者引發的災難可能比疫情還要嚴重。


甚至,還會拉大貧富差距。


有錢人之所以有錢,並不是因為其持有的現金流大,而是資產。


發錢後,大部分錢即使有消費,也最終被有錢的資本家賺走,進而會讓房價、物價等不斷上漲,他們本身持有的房產也不斷增值。


這會陷入有錢人更有錢,而沒錢人反而更沒錢的兩極反轉。


綜合來說就是,我們必須意識到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人民幣的地位跟美元暫時並沒有什麼可比性的殘酷現實。


發錢,不一定就能解決當下的問題。



3、國家有在努力,但效果...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覺得那麼難,國家智庫那群人沒有想到辦法嗎?


其實,有的。


這陣子看到最多的消息就是降准,而且不是一次兩次。


字面意思就是把央行的儲備金多拿出來一點,再通過降息的方式讓更多人去貸款,以這種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


但現實情況是,經濟都不好了,企業哪裡還敢貸款?


於是,就變成了盤活「經營貸」跑向樓市去,這陣子我接到好多電話,都是問我要不要貸款,利息基本都比房貸低。


一問,全是經營貸。


再打聽,已經不少人用這個跑去樓市,繼續新一輪的炒樓。


似乎,我們的經濟永遠只能靠房地產。


無語,也無奈。


從近期各地不斷鬆綁的樓市政策看,這個「夜壺經濟」應該是又要重啟了,只是可憐了大部分年輕人,他們以後買房子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眼下能渡過,的確更重要。


唯有希望各地地方能稍微節制一點,特殊時期的確沒啥辦法,但也不能過度消耗未來。



4、不發錢,也不能沒有任何措施


既然真金白銀髮現金的可行性不高,那像香港那麼發現金消費券呢?


技術上,我們有類似拼多多、淘寶、京東等成熟的電商平台,想要實現專人專用消費券完全可以做到。


即使到了偏遠農村,我們也有物流直達,駐村幹部指導村民等方式去實現消費。


通脹上,這比發錢所帶來的後果小很多。


貌似,這並不是天方夜譚。


事實上,已經有城市在測試了。


近期,北京開始有疫情,於是朝陽區出了個政策,在轄區內的服務型企業只要受疫情影響的都給發錢。


員工每人每天100元,補貼21天;企業是直接賠錢,最高10萬。


此前,深圳也出台了相關政策,但這幾天又繼續出台了重要舉措,將從近日起通過美團、京東平台向深圳消費者陸續發放5億元消費券。


方式更多是滿減。


效果如何不知道,但在深圳這種消費力強的一線城市來說,作用還是有的。


而據老徐所知,前陣子「封城」階段,很多居住在城中村收入較低的人,都領取到了來自深圳政府直接的現金補貼。


錢不多,但主要是有。


這些都是北京、深圳在疫情下的測試,比起動不動就通過用房地產來拉動,我覺得這才是大部分人想要看到局面。


類似的嘗試,會擴大嗎?我不知道。


但老徐認為的是,官方層面的確要繼續探索類似的舉措了。


疫情三年,大部分人都已經苦不堪言,直接打錢後果太嚴重,但也該要有其他措施跟上了。


發能花的錢,比什麼口號都實在。


至於是現金還是消費券還是其他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舉措,讓大家看到希望。


中國人民向來埋頭苦幹,不喜歡向國家索取,但疫情當下困難的人太多了,大家最需要的已經不是口號,也不是專家說的可以出租自己家房子,下班開個滴滴,而是實打實的刺激來振奮信心。


股市常說「信心比黃金更寶貴」,經濟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