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防“疫”這樣做2:疫情暴發後,古代官府是如何抗擊疫情的?

在之前的節目中,我曾說過:在中國,僅“二十五史”中的疫情記載就不少於五百次,覆蓋了全國各地,以中原和沿海地區較多。針對疫情,歷代朝廷都有舉措。主要是派官員巡視安撫,追責失職官員,送醫、贈葯、賜棺,減賦、免稅等。在古代,疫情發生後,在治療方面,基本都是由官方牽頭組織。


明朝以前,大多數由官府組織民間郎中醫治百姓,藥物免費。宋仁宗為了治療京師大疫,不惜將留給自己的名貴藥材分發給百姓。晉代立制,地方百姓染病,詔郡縣備醫藥救治,甚至連監獄裡的囚犯有病也要給醫藥。從明朝中期開始,但凡暴發疫情,皇帝就會調撥一批太醫深入民間問診治病、送醫施藥。即使進入民國,也同樣是贈葯賜棺,“施診給葯,分文不取”。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疫情暴發後,官府會出台一系列抗疫措施,除了上面的派官員巡視安撫,追責失職官員,送醫、贈葯、賜棺,減賦、免稅等,還有照方用藥,定價刻碑,開倉放糧,國庫領銀,官員首捐,組織藥局等。


(攝影:尹瞳)


照方用藥。官府會編纂頒行簡便易用的“方書”,放於要道,便於眾人了解疫病防治。如唐玄宗開元年間曾令各州都要抄寫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和《百一集驗方》,一旦出現疫情,可隨時取出照方用藥。不久,唐玄宗又“親制《廣濟方》頒示天下”。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又頒敕令各郡縣長官把《廣濟方》中常用藥方、要點摘錄下來抄到木板上,在各村口要道上張榜公示。


唐玄宗還生怕各州縣抄寫有誤,以免用藥出現差錯,特地讓採訪使派人去校對。宋朝時則利用雕版印刷技術大量印行編輯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百姓傳播預防疫病的知識。如宋仁宗時頒發了《簡要濟眾方》,“命州縣長吏按方劑以救民疾”,對照醫書來救疫配藥。


定價刻碑,國庫領銀。官府將這些醫方連同藥材的官方定價,鐫刻在公共場所的石碑上,並指令貧病者可以從國庫領取銀錢購買。公開官方價格也是為了平抑私人藥店的醫藥價格。


開倉放糧或減輕賦稅。百姓染上疫病,再按正常年景交納賦稅,實在是力所不及。所以,面對大疫大災,古代官府會採取積極有效的救災措施,最常見的就是開倉放糧或減輕賦稅。唐宣宗大中年間,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寧軍等方鎮轄內,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額錢物攤派先放免三年,三年以後再行交納。所有放免的租賦貢物,州縣必須在鄉村要路一一榜示,使百姓能透徹地了解。


(攝影:尹瞳)


免費發放藥物。宋朝廷還推行免費發放藥物的政策,並興建惠民藥局。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太醫局承擔起了國家編纂出版方書的任務。這些書籍經歷幾次修改,於1107年至1110年左右最終形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據現存版本序言可知,該方書被發放給城市中所有公共藥房。


再看看大疫之年古人是如何做官的,且以蘇軾為例。宋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身份出知杭州,剛上任不久就遇“飢疫並作”,他多方設法救濟饑民,並上奏朝廷,多方救濟飢疫中的災民。到了春天青黃不接時,蘇軾下令將常平倉米減價出糶給平民百姓,還派專人每天燒粥施捨給窮人,煎藥讓無錢請醫的病人服用。他派出專人帶着醫生在杭州城內四處治病,挽救了大批窮苦百姓的生命。


官員首捐。由於杭州疫情比其他地方要嚴重得多,單靠官府力量顯然不夠,蘇軾還發動民間財力支援抗疫救災。他獻出個人黃金50兩,再加上籌措到的官府紋銀2000兩,創辦起一所病坊,名為“安樂坊”,收納貧苦病人。之後,他又將“畜錢糧”作為病坊的運轉費用。病坊設立前後三年,治癒病人數以千計。


蘇軾屢遇災疫,看到大批百姓被疫病奪去性命,便開始研習醫理,撰有醫藥雜說及醫方,後人將其一部分併入《蘇沈良方》。他早年從朋友處討來秘方“聖散子方”,專治瘟疫。黃州連年大疫,蘇軾便公開了此藥方,“全活者不可勝數”,為歷代醫家稱道。


(攝影:尹瞳)

組織藥局。蘇軾是在任官員,那麼退休官員是怎麼做的呢?晚明退休官員祁彪佳,在退官的八年間,在家鄉紹興的幾次嚴重的饑荒和瘟疫中,組織了慈善病坊和藥局。1636年六月,喪子僅僅十天的他——他的兒子死於痘症,可能是天花,就草擬了當年應對瘟疫的藥局的規條。他同10位有名望的地方醫生簽署了協議,共同主持坐落在城中一座古老的大佛寺中的藥局。每天有兩位醫生當值,每名醫生被要求輪流工作六天。在六月和八月之間,據稱拯救了一萬多人的生命。


1641年春天,收容流民的病坊建立後,他便考慮夏季重開藥局。這次,他得到了地方官員的財政和精神上支持,藥局組織也變得更加緊密。包括一名總理,一名司計、一名司葯,而且開設了兩間單獨的招待室,將男女病人分開。12名醫生取代了10名醫生輪流值班,藥局設於另外一個地方大寺廟中。祁彪佳帶着醫生,足跡遍及紹興城四周的窮鄉深谷,探視生病的鄉民。


知古鑒今,眼前下的事,我們各自思考吧。



(本文根據北京國咨律師事務所首席顧問曹保印【曹說法·重案盤點系列】視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