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邁大步 走穩紅色領航路——走進平定縣巨城鎮南庄村

來源:【陽泉日報】

圖為南庄村修建的紀念碑。

8月5日午後,陽光透過翠葉繁枝,篩落無數細蔭淺影。站在平定縣巨城鎮南庄村“小延安”英烈園制高點俯瞰,長勢正旺的莊稼、進村參觀的遊客盡收眼底。“每年‘七一’前後,來我們村尋訪紅色遺迹、感受革命精神的人一撥接一撥,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天接待了十來個團隊。有時村裡的專職導遊接待不過來,我們村支‘兩委’成員和不少熱心村民就成了臨時導遊,儘力為前來的遊客講好村裡的紅色故事。”南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新萍說。

南庄村是一個群山環繞的小山村。抗日戰爭時期,為抵禦外敵、保衛家園,軍民共同在此修築了一條長約4000米的地道。走進地道,依稀能看到當年戰爭留下的痕迹。如今的南庄村,早已變了模樣:村裡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來村裡的遊客多了,小村的名氣越來越大;村民不僅錢包鼓了,精氣神也不一樣了。南庄人深知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自覺傳承紅色精神,接續奮鬥刷新成績,書寫新時代的南庄故事。用劉新萍的話說,這幾年,他們這個小村正邁開大步,奮力走穩紅色領航路。

銘記歷史 賡續紅色血脈

今年4月,專題介紹南庄村地道的《古村地下城》在央視科教頻道的《地理·中國》欄目與全國觀眾見面,讓南庄村又“火”了一把。地道的構造、地道的歷史、地道的作用……節目中,南庄村村委委員、景區導遊劉素珍娓娓道來,彷彿帶觀眾穿越到半個多世紀前的南庄。

村裡的老人們說,清末,這裡就挖掘過暗道。當時,一些人家為躲避戰亂、儲存糧食,挖了許多暗道。這些暗道為日後挖掘地道打下了基礎。抗日戰爭時期,平定(路北)縣政府二區負責人經常居住在這裡。後來,村裡的地下工作被敵人發現。“從那以後,南庄村就成了敵人掃蕩的重點。”劉素珍介紹。為做好跟敵人進行長期鬥爭的準備,南庄村4名共產黨員號召大家把隱蔽洞口和各家的暗道連接起來。從1938年到1941年,在南庄人的不懈努力下,村裡建成了多處相連的地道。劉素珍說:“史料記載,當時地道全長約4000米,分4個區域,設置了22個進出口、21個通氣眼、31個居住窯洞、6個豎井式防毒氣機關和防煙熏機關。四通八達的地道連接起村裡的很多地方,莊稼地、水窖、驢圈、窯洞後牆、廚房等都留有地道口。”

全村老少參與地道修建的同時,紅色精神不斷延續。當時,南庄村的114名游擊隊員、36名爆破員和32名偵察員組成了一支抵抗日軍的隊伍,協同八路軍以及當時的路北抗日武工隊,利用地道積極開展抗日游擊戰。抗日戰爭時期,南庄游擊隊有17人為國捐軀、22人在戰鬥中受傷。1945年,南庄村被平定(路北)縣政府授予晉察冀“小延安”稱號。

如今,地道的不少功能分區已經被恢復,會議室、暗道、機關、射擊口等還保留着,人們還能看到土炕上的草席、牆壁上掛着的煤油燈、連接地道不同層級的小木梯。那些歷經幾十年仍保存完好的點點滴滴,成為那段歷史寶貴的印證。

用好資源 帶領村民找“出路”

戰爭的硝煙散去,老一輩把南庄人英勇抗敵的故事講給下一輩,紅色精神以這種方式代代傳承。抗日戰爭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地道,是南庄人全民參與、奮勇抗敵的證明。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代表紅色精神的地道,是每個南庄人的心愿。

為讓更多人了解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南庄村的故事,更為了帶領村民尋找新的發展路子,2013年,南庄村開始清理恢復地道,利用現有的地道遺址,保護性開發鄉村紅色旅遊項目,讓人們在這裡緬懷革命先烈,追憶崢嶸歲月,積蓄奮進力量。

“當時,我們就希望通過‘復活’地道,打造一個紅色旅遊景點,給村裡發展增添動力。”時任南庄村黨支部書記劉所艮說。以前,南庄村村民主要以種地為生,一些年輕人在村裡的耐火材料廠、磚石廠上班。後來,耐火材料廠、磚石廠相繼關停,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劉所艮說,把鄉村資源盤活,為村裡找到適合的新產業,幫村民找一條“出路”,是他們再把地道“挖”出來的原因。

恢復地道要花不少錢,這對集體經濟薄弱的南庄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村幹部帶頭墊資先把工程鋪開並千方百計向上級爭取資金支持,村民帶着自家的工具清理地道,有的村民還把在外打拚的孩子叫回村幹活……大伙兒齊心合力,南庄村三縱一橫、四層結構的環形地道恢復了1300米,引來眾多遊客參觀。

一段紅色記憶得以重現,也讓南庄人邁出了擺脫困境的新步伐。後來,南庄村歷屆村支“兩委”班子傳遞“接力棒”,帶領村民沿着先輩的足跡接續奮鬥,陸續建起“小延安”英烈園、停車場、健身步道等,修繕了禮堂、村史展覽館、傳統古院落等,捧回“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等“金字牌匾”。

劉新萍說:“這幾年,村裡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村民骨子裡帶着紅色基因,受先輩精神滋養,有勁頭幹事、有意願發展。我們必須把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用足,走穩紅色領航路,讓大夥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揚鞭奮蹄 走穩鄉村振興路

71歲的劉潭所是土生土長的南庄人。幾十年來,雖然家裡的住宅翻新了一次又一次,但他們一家始終沒有離開村子。這幾年,地道帶火了村裡的鄉村旅遊產業,閑不住的劉潭所在自家院子里開起了農家樂。“4間窯洞是‘雅間’,院子中央還能擺幾張桌子,同時容納六七十人就餐不成問題。這幾年生意挺紅火,最多時一天有100多人來吃飯。”劉潭所笑着說。經營農家樂的同時,他們一家還喜歡給遊客講南庄人團結一心、英勇抗敵的故事,“紅色精神是咱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需要代代傳承,激勵一代代人砥礪前行”。

在南庄村,像劉潭所一樣和村裡同頻共振、探索鄉村振興路的人還有許多。“這些年,村子的發展步子邁得很大,取得了不小成績,但咱還得接着奮鬥。雖說我擔任村幹部的時間不長,但接過前輩的‘接力棒’,我有信心帶領全村百姓繼續做精‘紅+綠’的大文章,闖出一片新天地,走好走穩振興路。”今年年初舉行的巨城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大比武”活動中,劉新萍的話擲地有聲。

這段時間,工人忙碌施工的身影在南庄村隨處可見,他們有的修建浮雕文化牆,有的修復古院落,有的鋪設練兵場的地磚,南庄村像個熱鬧的大工地。“去年,受疫情影響,我們暫時關閉了景區。為提升旅遊接待能力,給遊客帶來更優質、更豐富的旅遊體驗,我們決定利用這個空當完善景區基礎設施。眼下,景區提檔升級的工程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南庄村村委會副主任劉秀懷說。

村幹部的思路清、幹勁足,村民的發展信心也進一步增強。返鄉企業家史雲章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從流轉村民土地、規模種植富硒穀子、賣小米,到加工小米麵壓餅、小米鍋巴、高硒醋、富硒酒、富硒高鈣黑芝麻丸……史雲章帶領山西九州香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讓普通的小雜糧進階成了“高大上”的功能農產品。如今,公司的富硒產品“家族”逐漸壯大,登上各類展台和電商平台,成為我市富硒農業產業一張閃亮的“名片”。“上級支持加上村裡鼓勵,我感覺富硒農業產業的發展環境和發展前景很好。未來,我們不光需要用好資源、苦練‘內功’,還需要對接科研院所巧借‘外力’,補齊人才、技術短板,促進產品提檔升級,爭取連接更廣闊的高端市場,讓村裡的好產品走得更遠。”史雲章說。

記者手記

在南庄村採訪,最令人動容的就是一代代傳承的艱苦奮鬥精神和一個個接力拚搏的身影,村民的言行讓人久久難忘。古稀之年的老黨員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前行;年輕的村幹部、企業家說,傳承紅色精神不是一句空話,既需要追尋前輩的足跡,“低頭拉車”踏實幹事,又需要“抬頭看路”,緊跟時代的步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歷史的接力棒已交至青年一代的手中。如今的南庄人正以捨我其誰的信念、勇當尖兵的決心,保持爬坡過坎的壓力感、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幹事創業的責任感,勇於擔當,敢於拼搏,聚起更強大的奮進力量,讓紅色精神在傳承中煥發時代光芒。

本文來自【陽泉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