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億產業!從膠片到4D巨幕,李安能推動電影放映技術變革么?

文 | 葉子

當人們在影院看着李安電影《雙子殺手》「3D、4K、120幀」的畫面時,電影放映歷史已經如同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一樣,駛過了IMAX、巨幕、4D等地標。

每一次行程,都帶來行業本身的震蕩和調整。

當我們討論李安的技術帶來的是否是未來電影之路時,不妨尋根訪祖,從電影放映技術一路發展的歷程,來探訪未來的節點。

01

追憶過去的電影技術

清朝人喜歡看一種叫做“西洋鏡”的玩意兒,必須眯着一隻眼睛往孔里窺視,才能看到裡面紙片人的動作。這種飄揚過海而來的西式玩意兒,是發明大王愛迪生的得意之作。

愛迪生於1891年申請了影像映出和攝影裝置的專利權,他發明的“觀看設備”一次只能一個人“窺看”,播放場景極為有限。

電影真正從愛迪生的“西洋鏡”走向公眾,是從盧米埃兄弟。他們將照片《火車進站》以映射的方式投放在布幕上,從熒幕上沖向觀眾的火車,讓觀眾屁滾尿流。

放映設備經歷了從手動到自動化的轉變。受制於工業技術,不論是“光學影戲機”,“西洋鏡”還是盧米埃兄弟的手搖放映機,放映設備都是非自動化的。直到愛迪生實驗室誕生了自動化電影放映機,這種設備可以在一個光源前高速轉動帶有連續圖片的電影膠片條。

經過盧米埃爾兄弟的進一步改造,自動化電影放映機可以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放映影片,產生更穩定、連續的活動畫面錯覺。

早期電影從無固定場所到入駐遊樂場、歌舞廳,到最終出現專門的電影院;放映機和留聲機結合,讓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感光材料和成像技術的改進也逐漸為電影帶來了色彩。

傳統膠片電影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絕大多數的電影作品都被記錄在了35mm賽璐璐膠片,並被同等規格的放映機投放在熒幕上。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數字時代大門的開啟於1987年,美國休斯公司首先發明了液晶光電子管用來顯示影像和高分辨率的圖形。德州儀器公司於1988年研製出了第一個數字微鏡設備,以一種電腦化的光開關係統來控制影像的變化。

1992年初,德國首先製造出了第一台穩定的激光影像放映機。1999年5月美國迪斯尼公司製作出了首部無膠片數字電影《玩具總動員2》,開啟了數字電影的時代。

新的電影放映革命正在逐步打破“一塊矩形銀幕、一台放映機、一些座位”的傳統模式,3D放映類型也走進了觀眾的視野。早在1953年5月,好萊塢首次嘗試放映了3D影片。早期3D影片的放映質量較差,立體感還原度不佳,畫面的不穩定難以產生舒適的觀影體驗。

市場呼喚着新技術的來臨,4D電影是在3D立體電影放映的基礎上,模擬周圍環境來製作特效的新型放映形式。4D影院的出現意味着放映技術向視覺感知之外的領域發展,其最早出現在美國,蜘蛛俠、飛躍加州、T2等項目,都廣泛採用了4D電影的制式。

而逐漸這些都不能滿足觀眾對於視聽的追求時。IMAX巨幕電影應運而生,這是一種能放映比傳統畫面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電影放映系統,整套系統包括以IMAX規格攝製的影片拷貝、放映機、音響系統、銀幕等,標準的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

一代代觀眾在大銀幕前體驗了視聽的衝擊。而未來的放映技術會有怎樣發展,也許像觀眾墜入到“盜夢空間”一樣無法自知的那一天並不遙遠。

02

電影放映技術的本土化

許多舶來品從西方過來到中國,經歷了中國式的改造才能對觀眾產生“降維打擊”。

先下鄉,再穿西裝。

從“西洋鏡”到如今的中國巨幕,中國影院在跟隨國際潮流時從不落後。不僅在城市,電影放映也深入到農村地區,經常是由放映隊的形式來進行。切實解決廣大人民的娛樂需求。大部分地區的公益電影放映仍以室外流動放映為主要形式。

除了範圍增大之外,十三五”時期我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在2017年年底我國在銀幕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位居世界首位。

但是電影技術產業鏈中關鍵系統和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相對較弱以及高質量的影片缺乏,這些因素制約着我國電影產業實現提質升級,很多前沿核心技術依舊由國外廠商把控。

目前未能成為全在中國,3D電影大範圍的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為觀眾創造了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

高昂的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力,讓該片在國內當時有限的80塊3D銀幕上創造了高達6700萬元的票房。在接下來的兩年,國內3D銀幕的數量增長了約20倍,這一新型放映形式為電影行業注射一劑強心針。

中國最早的IMAX影院出現在上海,上海科技館同時安裝了IMAX3D(矩形幕)和IMAX球幕系統,分別配備了441個座位和281個座位。2009年,世界票房史第一名的電影作品《阿凡達》在國內收穫了巨大的成功。以北京為例,全市僅有三座IMAX影院,《阿凡達》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2016年,由協會資助上海影城引進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最高規格3D/4K/120幀放映,全球只有五家影院。最終上海影城一號廳突破2100萬元的票房成績刷新了單片單廳世界票房記錄。

在這樣一個向上的市場背景下,影迷對於視聽體驗的需求也在不斷升級,這也必將倒逼放映行業提質升級,電影與高科技緊密融合,帶來更好觀影體驗必然是未來電影放映技術發展的主流。

這也體現在,越來越多的IMAX電影放映設施逐漸落地。根據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3月底,中國內地電影院合計IMAX銀幕502塊,巨幕295塊。由於IMAX放映的電影通常價位較高,影院也常常加設了舒適的沙發和杜比環繞等高級音響設備。

除上海之外,巨幕發展遍布全國並且初現品牌效應。2017年,中國巨幕先後與阿里巴巴影業集團控股南京派瑞影院管理有限公司、星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河南文化影視集團等國內知名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意向。

全球知名的世界級影院和消費電子產品認證機構THX同年宣布與中國巨幕成為戰略合作夥伴,2017年12月,繼美國拉斯維加斯、印尼雅加達後,香港首家CGS4K激光中國巨幕影廳在百老匯數碼港戲院閃耀登場。

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巨幕共製版影片97部,其中國產片50部,進口片47部;2D片49部,3D片48部。截至2017年12月,超過288家中國巨幕影廳正式投入市場運營,遍布全國超過140個城市,年度觀影人次突破1600萬。

打破華語電影票房紀錄的《戰狼2》,在中國巨幕影廳取得了超1億元人民幣的票房。巨幕電影與戰狼宏大的戰爭場景和搏鬥畫面,可謂相得益彰。只有在巨幕上才能充分體驗國產電影的熱血與豪邁。

除了巨幕這種核心產品,點播也影院在政策層面被給予定義——通過互聯網或者電影技術系統,以實時點播、輪播、下載播放等方式,向群體性觀眾提供營利性電影放映服務的固定場所。

未來,點播影院有望助力二級市場深耕,成為承接電影首輪發行的二級補充影院。家庭影院不僅體現了電影業的去中心化,觀眾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之外,對於提升影院票房也是補充。在家庭影院看完電影產生興趣的觀眾回頭去影院看大熒幕,成為影視市場新的消費方式。

可喜的是,近年來一些新興視聽技術,包括4K、3D、巨幕、激光放映、沉浸式聲音等賽道,國產技術和企業正在逐漸抬頭。

中國目前有55298家電影放映公司,其中代表行業頂尖技術的有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其核心品牌CINITY有電影放映領域高新技術格式的CINITY影院系統,攻克了放映端的技術瓶頸,創造性地融合了4K、3D、高亮度、高幀率、高動態範圍、廣色域、沉浸式聲音等電影放映領域的高新技術,屬於國際領先水平。

激光放映是被公認的“新一代電影放映技術”,尤其是在影院快速擴張和3D影片暴增,同時傳統光源亮度不足的情況下,激光放映技術的出現是一個必然。

其代表是光峰公司,核心產品新型激光顯示技術ALPD,被譽為全球下一代激光顯示的發展方向。ALPD技術在商教領域、戶外投影、激光拼牆等領域全面開花。目前,光峰已經生產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影放映設備C5,及高端電影放映解決方案C60。

上海索廣映像有限公司作為索尼在上海的製造公司的核心技術SRX-R815P在3D影片放映上更顯優勢,通過雙鏡頭同時在熒屏上投射4K畫面,再將兩幅畫面合二為一,儘可能模仿人眼真實所見。

巨幕方面,中影中國巨幕母版製作技術對影片畫面及聲音進行精確轉制,4K、HDR(高動態範圍)、HFR(高幀率)及更多高科技術格式達到全覆蓋,以滿足高端巨幕高標準的放映要求。 對數字源母版進行4K以上製版處理,同時對圖像清晰度、畫面銳度和放映效果色彩飽和度等進行提升,堪稱行業領先。

放映優化的同時聲音也在升級,中國多維聲影廳已超過200個,一整套基於聲音對象“中國多維聲”錄還音系統,形成了一套從影片製作端開始到各個不同影院還音系統的標準工藝體系,確定了從影片製作到影廳渲染的工具以及新一代“中國多維聲”聲頻處理器,預示着基於聲音對象的中國多維聲技術與產業即將呼之欲出。

但是這些優秀的國產品牌無法掩飾的是高尖放映技術基礎的薄弱,即便是最為主流的巨幕企業也只有298家,其他技術種類的企業比重較之於傳統放映公司,更是寥寥無幾。固然,目前尖端放映技術在國內尚屬藍海區域,但是隨着人們對於電影升級的需求,產業也必然會走到一個激烈競爭的狀態。

而在高端放映廳里,HDR技術無人問津,體現了並不是技術水平越高,需求越大。實際上技術的發展也符合市場的需求才能夠獲得長遠的發展。電影科技要發力,只有掌握技術才能掌握髮言權,才能制定標準。但是目前喧囂的電影放映技術會又一大批在未來被淘汰遺忘。電影放映技術的前景仍然面臨著未知。

03

電影放映技術走向何方

電影放映技術的從業者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使得放映技術的本土化獲得空前成功。

從2012年至 2018 年,全國影院票房和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除了 2016 年外,全國影院消費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佔比亦呈現平緩上升趨勢。

2018 年全國電影票房為 610 億元,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 380986.85 億元,影院消費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 0.16%,份額同比僅有小幅提升。一方面,國民整體消費水平不斷上升拉動了觀影需求,另一方面,未來國內電影票房的增長將不再是低票價驅動。

曾經民眾對於電影的需求往往是看一個精彩的故事,得以融入到和大家探討電影的社會認證中,而如今隨着經濟的高速發展,強體驗感影院技術將成為主導趨勢,電影新技術正在不斷更迭,更廣泛地應用到電影院中。

如VR 技術、激光放映技術、巨幕放映高動態範圍放映技術、沉浸式聲音技術、4D 技術和智慧影院等,未來觀影將逐步向高端化、舒適化、多維互動、強沉浸感發展,將電影院打造成一個“強體驗消費”的觀影場景。

為了追求更好的觀影體驗,觀眾不吝嗇於花錢,巨大的經濟效益有助於推動放映技術的更新迭代,硬件的更新是無法阻擋的趨勢。就如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以普通電影5倍的信息量將演員的細節呈現在觀眾面前,卻受制於全球符合放映技術影院數量的寥寥,而使得大部分觀眾觀看的是48FPS和24FPS的重製版本,收穫了慘淡的票房。

但三年後的今天,他帶着《雙子殺手》再一次挑戰眼球的界限。 但這次院線的支持力度會比之前大。此前,華夏要求在《雙子殺手》之前,內地至少要有100家電影院可以放映120幀/4K/3D的格式。可見,適應高幀率的硬件更新,是未來放映技術發展的必然。

電影放映技術和電影之間並不是簡單的道和術的關係。他們更像是一對相互扶持走來的兄弟。作為藝術和技術的結合體,電影發展除了歸功藝術創作的進步,更離不開技術的支撐。

電影放映技術也將不斷革新推動着電影行業的高速前行,更加豐富電影世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