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詭事錄》幾個世族大姓的威望,為何比國姓李氏高?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與當時的門閥意識等社會環境有關,因為有“天下五大世族”--崔盧鄭王李、“關中四大姓”--韋裴柳薛的說法。

這幾個姓氏,就是VIP名片、綠色通行證,全社會都得尊崇。連唐朝國姓李氏也只能排到後面,自嘆不如。

這幾個姓氏,何時成為名門望族的呢?

門閥制度的形成

門閥制度的形成,與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發展有着密切關係。

西漢武帝開始崇尚儒術,於是很多人以儒學經術起家,成為官僚;西漢中後期,土地兼并現象十分嚴重,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勢力。

這些社會上層勢力,有的家族重視詩書教子、禮義傳家,積極進取,因而功業顯著,官居高位或者成為社會名流,並且家風傳承,人才輩出。

而且,這些家族之間為了傳承血統,就互相聯姻、蔭護,抱團取暖,提升社會地位。

從而,有的家族自強不息,幾代承襲為官,出將為相,累世公卿,權傾朝野、門生故交遍天下,長期延續着顯赫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享有特權。

三國曹魏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夠憑藉家世出身當官,參與政權。

魏晉南北朝時期,根據門第高下,選拔與任用官吏。而且出現了“士族免徭役,婚姻論門第”、"士庶之際,實自天隔"的社會特徵。

同時,為了鞏固政權,最高統治階層即皇室也對世家大族實行放縱和籠絡的政策,任官賜爵,並將其列為皇室通婚聯姻的重要對象,以示恩寵。

從而,使得門閥制度盛行,士族階層尤其是世家大族幾乎壟斷了教育、政治資源,長期霸居政治中樞,以致於“寒門難出貴子”。

一些人丁興旺、長期鼎盛的世族,就成為天下聞名的門第高貴的名門望族。

為維護這種門閥制度,士族非常講究世系源流,重視編撰家譜,作為享有特權地位的憑證,族譜也成為朝廷選官的重要依據。

這些世家大族之外的人,則想盡千方百計攀附名門望族,眾多士子則將娶一位名門之女、改變家族血統作為人生最高追求。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李暠建立的割據政權西涼滅亡後,其孫李寶歸順北魏,受到重用。李寶第六子李沖位居高官,積極謀划了四大世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王氏、滎陽鄭氏)與北魏皇室締姻。

於是,這四大世族的社會地位得到進一步彰顯,根深葉茂。

同時,撮合這次大型聯姻的隴西李氏家族,逐漸崛起為新的豪族。

由於多種原因,這些世族在多個地區定居、開枝散葉。

漢朝至隋唐時期,北方著名大族裡,社會地位最尊貴的是“五姓七宗”: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



我們來看看這幾個世家大族有多大的社會影響力。

唐朝初期的世家大族

(一)五大世族

1.崔氏

東漢時期,崔氏的代表人物有:名臣崔篆,孫子是文學家崔駰,曾孫是書法家崔瑗,玄孫是文學家崔寔,都在朝廷任官。

漢晉南北朝時期,清河郡、博陵郡的崔氏最強盛。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於首位。

在唐朝,崔姓更顯耀,例如擔任宰相者就高達27人。

因此,崔氏被公認為“北方豪族之首,天下第一高門”。

另外,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亂入朝鮮,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

2.盧氏

漢朝及三國時期,盧氏的代表人物有:輔助劉邦建立漢王朝、被封為燕王的盧綰,被匈奴單于立為帝、後來投靠東漢被封為代王的盧芳。經學家、將領盧植,公孫瓚、劉備皆為其門下弟子。

南北朝時期,范陽盧氏一族娶了三位北魏公主,“一門三公主”成為當時無上的榮耀。

北魏時擔任太常丞的盧靖,三個兒子分別是北魏、北周、北齊皇帝的老師,因此家族被譽為“帝師房”。

“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就是出身范陽盧氏。

《唐朝詭事錄》中的盧凌風,也是出自范陽盧氏,是皇子也即後來皇太子的伴讀,武藝超群,23歲就擔任四品官階的金吾衛中郎將。他也一直以出自名門而自豪,清高自傲。



3.鄭氏

漢代時,鄭氏的代表人物有經學大師鄭玄,經學家鄭眾、名臣鄭均等。他們的子孫後代家族,延續任官。

到了唐朝,滎陽鄭氏大放異彩,先後出了10位宰相。

4.王氏

漢朝及三國時期,王氏的代表性人物有:新朝開國皇帝王莽、思想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等。

南北朝時,有名臣王敦、王導,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琅琊王氏陳郡謝氏被世人合稱“王謝”,成為顯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詞。

唐朝之前,王姓建立了新、趙漢、齊、燕、鄭、趙、前蜀北平、閩、蜀、安陽、高麗等政權。

從東漢至隋唐末年,王姓宰相多達92位。從西漢至明朝,王姓皇后達36位。

這樣累代帝後之族,在中華姓氏中僅此一姓。

5.李氏

漢代至唐初,李氏的代表人物有:漢朝名將李廣、名臣李膺,隋唐英雄李密,唐初軍事家李靖、書法家李邕等。

在唐朝之前,李姓稱帝王、建立的政權有:大成、西涼、涼、吳、魏。

祖籍隴西的李淵建立了唐朝,使得隴西李氏家族一飛衝天,李姓成為國姓。

(二)關中四大姓

隋、唐朝定都關中地區的長安之後,一些定居關中的世族藉著基業,迅速壯大。

尤其是幾大世族的分支(京兆韋氏、河東薛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眾多子弟在朝擔任高官,擁有很高的名望,成為關中地區士族的領軍集團。

1.韋氏

自漢朝開始,韋氏在京兆郡即京城長安一帶,逐漸成為顯貴家族。例如西漢的韋賢、韋玄成父子,相繼擔任丞相、封侯;楚元王的師傅韋孟,三代相繼擔任丞相。

南北朝時期,韋孝寬擔任北周的太傅,兒子韋總為驃騎大將軍。

隋代,韋氏共有16人擔任刺史。

韋總的長子韋園成官至開府儀同三司、鄖國公,次子韋匡伯為尚衣奉御、舒國公,第三子韋圓照尚豐寧公主、為駙馬都尉。韋通被封為驃騎大將軍、龍門縣公,韋沖擔任民部尚書。

唐朝時,韋園成之女韋珪是唐太宗的貴妃,韋承慶擔任武周宰相,韋安石四次拜相。豫州刺史韋玄貞和崔氏之女韋香兒,成為唐中宗的皇后。

自漢朝開始,長安附近聚居有韋氏家族,人口眾多,每年三月上巳日舉行祓禊盛會(一種消災的祭禮),曲水流飲,由此形成了韋曲鎮。

2.裴氏

裴氏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聞喜縣,自晉代開始崛起,裴秀、裴楷等名士號稱“聞喜八裴”,與當時的“琅琊八王”齊名。

南北朝時期,裴松之、裴駰、裴子野家族號稱"史學三裴",以注史而著名;名將裴果擔任西魏和北周的驃騎大將軍。

隋代,名臣裴政受命制定新律《開皇律》。任職於周、隋朝的裴寂,成為唐朝開國功臣、冊封魏國公,位居宰相;左光祿大夫裴仁基之子裴行儉,官至唐朝定襄道行軍大總管。

到唐朝,折衝都尉裴大同之子裴炎、寧州刺史裴守真之子裴耀卿,先後位居宰相。

山西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在歷史上出過59位裴姓宰相,被譽為“中華宰相村”。

3.柳氏

柳氏自南北朝時期開始崛起,例如將領柳仲禮、大臣柳慶。馮翊太守柳憑之子柳元景,是南朝宋的名將;柳元景之侄柳世隆,位居宋、齊朝宰相。

他們的子孫後代家族,在南北朝、隋、唐朝延續任職。

柳沖沖受唐太宗之命編撰《氏族志》,開創中國姓氏研究和家譜創建之先河,成為姓氏學鼻祖。

北周大臣柳慶的曾孫柳奭,位居唐朝宰相,外孫女是唐高宗王皇后

4.薛氏

漢代,薛氏的薛歐追隨劉邦,驍勇善戰,後來被封為廣平敬侯,兒子薛山為靖侯,孫子薛澤繼封為平棘侯,曾孫薛穰為平棘節侯。

東漢末年,薛永帶領族人追隨劉備入川,成為蜀漢重臣,家族世號“蜀薛”。

魏晉南北朝時期,遷徙至河東的薛氏崛起為名門望族。

薛安都、薛淵父子是北魏著名將領,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的驃騎將軍,薛真度歷任四州刺史。薛強為後秦的右光祿大夫、七兵尚書、封馮翊公,其子薛辯為北魏的平西將軍、東雍州刺史、賜爵汾陰侯,其孫薛謹為北魏河東太守、襲爵汾陽侯。

北周的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到隋代擔任兗州刺史。甘肅省薛舉家財萬貫,在隋朝末年起兵反隋,一度稱帝。隋代膺揚郎將薛士通,歸唐後授東武州刺史、平輔公、泉州刺史。

北魏名將薛安都六世孫薛仁貴,是唐朝初年名將,功勛卓著。

薛紹娶了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也就是《唐朝詭事錄》中的權勢熏天的長公主。



隋代名臣薛道衡,其孫薛收任職唐朝太常卿,曾孫薛元超在唐中宗時位居宰相、文壇領袖。薛元超之侄薛稷,與相王李旦(後來的唐睿宗,《唐朝詭事錄》中的皇帝)結為兒女親家,後來位居宰相。


門閥制度的衰弱

隋、唐朝的開國皇帝出自關隴集團世族,但只是新貴,隋代國姓楊氏、唐代國姓李氏的名望,都比不上其它一些傳統世族。

即使世家大族薛氏的薛元超,在唐中宗時位居宰相,晚年自述平生三大憾事之一就是:未能娶山東“五姓”的女子為妻。

李義府位居宰相期間,由於出身微賤,仍不得進入名士之流。因此他奏請重修《氏族志》,主張不論門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

隋唐時期,為了打破其它世家大族壟斷社會資源的格局,防止其威脅統治,便開始通過科舉考試選拔與任用官吏,大力扶持寒門子弟參與政權,以獲取民心,穩定社會統治。

武則天在位時期,甚至規定世家大族之間不能通婚聯姻。

《唐朝詭事錄》的故事背景,是武則天去世幾年之後,傳統的門閥制度開始瓦解,但是幾大姓氏家族的一批子弟仍然身居朝廷要職,世家大族的社會影響力尚存。

隨着武則天、李氏皇室的遏制,尤其是大力推廣科舉取仕制度,傳統世家大族的勢力受到了很大衝擊。

正如晚唐詩人劉禹錫在《烏衣巷》中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後來,晚唐時期的戰亂和五代十國的變遷,加速了傳統世家大族的衰落。

北宋時期,門閥制度退出政治舞台,社會階層也得以大洗牌、重新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