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西線無戰事》在中國被熱捧,被禁映

2022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熬夜看完了《西線無戰事》,這應該是今年最好的戰爭片了,雖然存在改編爭議、俗套敘事等問題,但瑕不掩瑜,電影好評如潮。

算下來,這是第三版《西線無戰事》,最早的版本誕生於1930年4月,距今已92年,但經典就是經典,近一個世紀後翻拍,依然能煥發生命力,依然不會過時。

1930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似乎,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戰爭,反戰主題就不會成為過去式。

新電影就不多說了,大家自行去看,談談老電影的故事——1930年代,第一版《西線無戰事》電影在中國是怎樣被熱捧,又是如何被禁映的。



01

1916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索姆河戰役結束。

此戰英法軍隊傷亡79.4萬人,德軍傷亡53.8萬人,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代價,亟需補充新兵。

同月,18歲的德國小伙雷馬克在老師的鼓動下,自願報名參軍,奔赴西線戰場。戰爭中,雷馬克5次負傷,多次命懸一線,好在他運氣不錯,活到了戰後。

戰爭結束後9年,雷馬克決定將戰爭的記憶和創傷寫下來,他利用每天晚上的業餘時間奮筆疾書,只用了6個星期,就寫完了小說《西線無戰事》。

雷馬克


《西線無戰事》以德國小兵保羅和七個戰友的戰爭經歷為主線,描寫了戰爭的瘋狂與殘酷,以及戰爭中狂熱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破滅,具有鮮明的反戰色彩。

1929年《西線無戰事》小說正式出版,銷量出奇的好,反響極其強烈,在德國乃至世界引發了銷售狂潮,累計銷量超過500萬冊。

1930年4月,美國環球公司投資125萬美元,將《西線無戰事》搬上了熒幕。電影一經上映,瞬間風靡全球,成了當年最賣座的電影,並斬獲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同年9月,《西線無戰事》登陸中國,在上海南京大戲院首映。上午9點,全天的票就售罄了。幾乎全場爆滿,座無虛席,火爆程度超過了其他所有電影。

此後,《西線無戰事》相繼在中國其他大城市上映,受歡迎程度不亞於上海。

1931年《西線無戰事》電影廣告


時人評論:每天賣座極盛,連演了十天,還是擁擠不上,在中國,這種情形實在可說是難能可貴了,同時我們也可以知道這部《西線無戰事》是怎樣地震蕩着中國人的心啊。

與此同時,《西線無戰事》的影評、話劇也出現了熱潮,各大期刊報社紛紛撰文報道,《西線無戰事》甚至被出版社選入了中學國文課本,或者被列為學生課外閱讀書目。



02

《西線無戰事》何以在中國如此火爆?這就不得不提時代背景了。

電影在美國上映時,正值中原大戰前夕,國內局勢山雨欲來風滿樓。在中國上映時,中原大戰仍未結束,四大軍閥一百多萬大軍在中國腹地廝殺幾個月,整個國家陷入前所未有的戰亂漩渦。

中原大戰是新軍閥混戰的總決戰,自1917年張勳復辟以來,直皖奉北洋軍閥混戰,北洋軍閥與西南軍閥混戰,國民黨與北洋軍閥的北伐戰爭,國民黨內部的蔣、馮、閻、李、唐、張新軍閥混戰等等,國家無一日不戰。

人心厭戰,人心思定,使得中國擁有深厚的反戰土壤。

1930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西線無戰事》宣揚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意義,戰爭是修羅場,士兵命如螻蟻,“一個士兵只有度過一千次偶然性才算活着”,“死者的遺言不是要報仇,而是永遠不再有戰爭”,這些非戰思想,契合了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的心理。

當然,相比反戰思想,更多國人是被影片中的戰爭場景所吸引。

文青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是俗人,俗人喜歡看打打殺殺,用當時影片人的話說:“喜歡熱鬧,只要乒乒乓乓的打一陣,不管其他一切,就有一般人出來歡迎的。”

《西線無戰事》場面宏大壯觀,場景豐富細緻,以逼真的細節再現了一戰塹壕戰的樣子。為了盡量還原歷史,製片公司下了血本,他們搞來了當年德軍軍服、野戰炮、望遠鏡,還找到居住在美國的德國老兵,對片中出現的德國軍服和裝備提供指導。

1930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好萊塢先進的光影技術,加上考究的道具,所營造出來的身臨其境的戰場效果,豈是當時國內電影所能比擬的?

內不內涵不重要,深不深度也不重要,打鬥精彩就行,滿足感官刺激就行。有評論人士指出,很多人去看這部電影,就是奔着戰鬥場景去的,“大概十人當中到九個說是打得真好”



03

1931年1月,《西線無戰事》計劃在哈爾濱上映。

此時,德國駐哈爾濱領事館出面干涉了,他們致函國民政府外交部,稱這部電影“故意輕蔑德國軍備及極端損毀德國參加世界戰爭戰士之榮譽,全片始終以片面謬見演出德國軍官及士兵之離心離德及卑劣行動為主旨,此種意旨及其作用實屬有傷德國國家威信”。

這話很繞口,核心意思就是這部電影立場有問題,別有用心,抹黑德軍,貶損德國形象,考慮到中德友好關係,希望中國禁止其在北滿地區上映,維護德國威信。

此時的德國,雖然希特勒還沒上台,但納粹黨已經崛起,納粹分子渾身都是G點,特別敏感,任何事物只要不對他們的味,上去就是一頓狂撕,毫無道理可講。

希特勒


納粹分子認為《西線無戰事》是大毒草,宣揚德國負面形象,給外國遞刀子,紛紛圍攻雷馬克本人及其作品。

1930年《西線無戰事》在柏林首映時,戈培爾親率納粹黨徒衝到劇院搗亂,迫使影片停演。1931年,雷馬克因生命受到威脅潤到瑞士。1933年希特勒下令燒毀雷馬克和其他反戰作家的作品,此後更是褫奪了雷馬克的德國國籍。

30年代中德關係很好,德國需要中國的礦產資源,中國需要德國的技術和設備,尤其是軍事領域,中國仰仗德國幫助實現軍隊現代化,雙方合作很廣泛。

對於德國政府的要求,國民政府非常重視,當即轉令東北當局:一旦電影在哈爾濱上映,請注意審查核辦。

1931年5月,哈爾濱松江電影公司,向東北當局電審會申請上映《西線無戰事》,還沒等電審會審批通過,松江電影公司就在5月25日首映了電影,理由是國民政府電影委員會(簡稱電檢會)已經審查批准了該片,且該片在關內各大城市已經上映了。

1930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的確, 1930年《西線無戰事》登陸中國時,國民政府電檢會已經審核通過了,可以放。

中央都允許了,東北沒理由不通過,雖然東北是張學良的地盤,但名義上也得聽國民政府的,這點小事沒有必要對着干。

東北當局電審會審片後認為,這部片子講的是德國在歐洲大戰的經過,是普通戰爭電影,沒有宣傳性質,且中央都發了許可證,原則上可以上映。

考慮到德國的玻璃心,為避免外交糾紛,電審會還是決定把侮辱上級軍官、諷刺德國皇帝等情節刪掉,所以,最終在哈爾濱上映的《西線無戰事》是刪減版。

這樣處理後,德國也不再表示異議,一場風波平息。



04

事情還沒完。

《西線無戰事》上映時,國民政府電檢會雖然審批通過了,但並不代表沒有反對意見。

事實上,國民黨一開始就不贊成《西線無戰事》在中國上映,理由是這種反戰電影會動搖中國軍民抗日士氣,對抗戰不利。

1930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不僅國民黨,很多民眾和軍人也持同樣的觀點,他們認為:《西線無戰事》提倡反戰,呼籲和平,原則上不應該禁映,但從時間上和空間上看,在中國有禁映的必要。

什麼叫“從時間上和空間上看”?說直白點就是國情不同,中國正面臨日本侵略。

九·一八事變還沒有發生,但中日關係日漸惡化有目共睹,自1928年濟南慘案以來,國民黨和中國民眾對日本的憎惡與日俱增,日本即將侵華與中日必有一戰,是當時人們的共識。

在這種時候,如果天天宣傳戰爭殘酷、戰爭無意義、士兵是炮灰,任由反戰思想在國內瀰漫,肯定會影響國人抗日的決心和勇氣。

軍閥混戰沒意義,但總不能說抗戰沒意義吧。

對於這些意見,電檢會的回復是:電影劇本以帝國主義互斗的歐戰大戰為題材,斥責侵略戰爭無意義,不人道,寓意與我國先哲墨子的非攻、孟子的輕霸相吻合······國人看了以後,可以了解帝國主義的殘忍凶暴,不僅不會動搖抗日精神,反而會增強抗日御辱之決心。

1930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西線無戰事》上映一年後,九·一八事變爆發,翻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淞滬抗戰打響。

日本步步緊逼,中日局部戰爭持續,要求禁映《西線無戰事》的請願越來越多,呼聲也越來越高。

有人上書國民黨中執委(最高黨務機關),說最近上海放了很多反戰電影,這些電影描繪官兵受傷之慘痛,戰後將校之無聊,殘廢軍人之可悲可憫,陣亡將士墳墓之凄涼慘目,種種慘狀讓看電影的人對戰爭心驚膽寒,嚴重影響了中國抗日復仇大計。

國民政府決定干涉。1933年11月,電檢會通令各電影公司,禁止攝製、進口和放映任何反戰性質的電影,以免麻醉國民、消解民眾抗敵御辱的軍心士氣。

《西線無戰事》就此成了禁片,國文教材裡面的《西線無戰事》節選也被要求剔除。

1930版《西線無戰事》劇照


國民政府的禁令並非專門針對《西線無戰事》,《西線無戰事》火爆之後,出現了很多其他反戰題材的電影,這些電影的主旨,與中國用戰爭回應日本的侵略相悖,都是禁映的對象。

此後,中日關係更加緊張,抗日情緒持續高漲,《西線無戰事》這類反戰文藝作品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全面抗戰爆發後,除了漢奸之外,幾乎沒有人再提反戰了。

1938年,國民政府頒布法令,要“取締一切非戰利敵、浪漫腐化或具有漢奸意識、動搖抗戰、破壞統一影片”

這期間,有人說杜甫的《兵車行》《石壕吏》等作品宣傳反戰,是負能量,要求政府查禁。

國民黨當局解釋道:這些詩歌雖然具有反戰性質,但在中國流傳已久,且描寫的是封建時期的戰爭,與當今的反抗侵略、挽救民族生存的戰爭,不能混為一談,因此不予查禁。

看來,杜甫被扣帽子不是近年才有的,哪個時代都有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