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電影催生了影史最恥辱一幕,今年被翻拍,一上映就抓住了我眼球

世界影史上最恥辱的一幕,發生於1930年12月5日的晚上。

德國柏林莫扎特禮堂里,正在舉行一部好萊塢電影的首映式

這部影片上映前,被媒體形容為“美國30年代最血腥的電影”,禮堂座無虛席。

影片僅僅放映了幾分鐘,意外發生了——

觀眾席中湧現出暴徒,他們將臭氣彈砸向大銀幕,隨後將準備好的老鼠,從袋中放了出來。

影廳登時亂作一團,參加首映禮的嘉賓、觀眾,也被嚇得四處躲閃。

這一幕,被永遠釘在了世界影史的恥辱柱上。

而這場鬧劇的源頭,就是電影《西線無戰事》

這是一部反戰電影,故事主角還是德國士兵。

當時的德國剛從一戰的泥潭走出,國家從上到下又陷入了,對戰爭的狂熱崇拜中,這部反戰片很“不幸”地撞到了槍口上。

納粹的骨幹戈培爾,彼時正擔任納粹黨宣傳部長,他一手策划了這場鬧劇。

鬧劇之後,德國媒體蜂擁而上,報道中他們對影院內的暴行隻字未提,只是一味地譴責影片“離經叛道”

大洋彼岸的好萊塢,畏懼於德國的威懾,集體選擇沉默。

該片的投資老闆甚至站出來道歉,還低聲下氣地說,一定要好好修改影片,改到德國人滿意為止。

《西線無戰事》完全沒必要修改,因為它在當年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成為了最經典的反戰影片,甚至沒有之一。

它在德國一直被封殺,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解禁,並迅速引發了觀影狂潮。

蒙冤30年後,這部經典也算是為自己正名了。

在德國正了名,但在世界電影圈,它的路似乎卻“越走越窄”

尤其是放到現在,有點“格格不入”。

從故事上看,它的劇情簡單到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一戰時,德國士兵保羅應召入伍,飽嘗了戰爭的殘酷,最後倒在西線戰場上,隨後德法雙方的停戰協議生效,當天德軍的報紙赫然寫着:“西線無戰事。”

從表演上看,影片似乎也透着一股“怪異”。

因為1928年才誕生了第一部有聲電影,所以這部1930年的老片,在表演上沿襲了默片的表演風格:表情誇張,肢體語言豐富,類似話劇。

現在的觀眾,很難接受這樣一驚一乍的風格。

至於電影的畫面,就更不用說了。

本片作為戰爭片在當時是極為震撼的,別忘記了,這可是1930年的電影。

可是如今看慣了3D電影的現代觀眾,已經忍受不了畫面中的粗糙感了,比如很多士兵在爆炸前,就提前倒下了。

不過,拋開時代因素,皮哥仍然覺得它是影史上最偉大的戰爭片。

首先,它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的作者就參加了一戰;

其次,它上映的年代是1930年,正處於一戰和二戰的交界,它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

最後,它對戰爭進行了極其深刻的反思,可依舊阻止不了二戰的爆發。

這也驗證了黑格爾的那句話:

“人類從歷史中唯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

如果說《拯救大兵瑞恩》《敦刻爾克》這些影片只是“隔岸觀火”,那麼《西線無戰事》就是“身臨其境”

這是一部經歷了戰火淬鍊的經典之作,那一抹光輝永遠不會被歲月擦拭掉。

如何讓一部經典之作,能夠穿越時代,被現代觀眾接受?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翻拍。

事實上,《西線無戰事》已經在1979年被美國翻拍過一次了,口碑不俗,國內很多影迷當年都在電影頻道觀看過本片。

這部翻拍片距今也有43年了。

今年,流媒體巨頭網飛就花了大手筆,再次翻拍了這部經典。

有兩塊珠玉在前,很多觀眾想當然地覺得,網飛就是在拾人牙慧

可該片在多倫多電影節首映後,立刻收穫了如潮的好評,豆瓣一開分,就高達9.0分

這個分數,甚至超過了1930年那一版。

小說和電影已經誕生快一個世紀了,這部翻拍片還能拍出什麼新意呢?

帶着好奇我看了這部影片。

很多網友都在誇讚這部戰爭片有多精彩,形容是“年度最佳”皮哥倒想換個角度來看。

兩版《西線無戰事》,看似講了同一個故事,其實是兩部完全不同的電影

如果我們將這部2022版,和原版放在一起對比着看,會有哪些不一樣的收穫?

01、

第一個不同:對主角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變,“床戲”的改編,最為精妙

新版第一個創新,就是在主角身上,進行了一系列的變化。

原版雖然經典,但有個大弊病就是主角的存在感太弱,很多人看了一半,還分不清誰是主角。

這個弊病,被新作導演敏銳地抓住了,他做了大刀闊斧的改變。

我們從外形上就能看出端倪。

原版主角保羅,是個身材魁梧的大帥哥,這是好萊塢當時非常流行的款式。

帥氣是帥氣,可放在人堆里就不突出了,所以很多觀眾傻傻分不清誰是誰

而新版的主角,來了場顛覆。

在傳統印象中,戰爭片的主角,都是那種散發著男性荷爾蒙的肌肉男。

可本片中的保羅,看上去有一點“文秀”,眉宇之間甚至有點像留了短髮的寡姐

這顯然是導演故意為之,保羅一下子成為了戰場的“異類”,他的“文秀”背後,是一種溫潤和隱忍,別人臉上,只有麻木和冷酷。

我敢保證看完本片,你會對這一款的保羅念念不忘,他那雙憂鬱的藍眼睛裡寫滿了悲傷。

從劇情設計上看,兩者差別也很大,1930版的保羅,本質上還是好萊塢絕對光環式的大男主

他有很清晰的成長線:學校的好學生,戰場上的新兵蛋子,死裡逃生的主角光環,榮歸故里的失落,慷慨就義的悲壯,妥妥的大男主劇本。

譬如他面對,曾經邪惡的教官,梳着大背頭,風度翩翩,誰正誰邪一目了然;

譬如他回到故鄉後,面對曾經的老師,表現出了不屑,也符合好萊塢的反抗精神。

最明顯的例子,是保羅的床戲。

你沒看錯,原版中保羅是有床戲的。

保羅跟隨戰友和三個豐滿少女赴約,並且度過了浪漫一夜,進行過床笫之歡後,他還給姑娘留下了“渣男語錄”“今夜之後,我們永遠不會再見了。”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在說明,主角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慾,保羅身上的“污點”反而使人物更真實。

而新版的保羅,完全淪為了抽掉人性的軀殼。

在開頭,他在聽戰前動員演講時還有笑容。

脫掉衣服,換上軍裝後,他還念叨着:“姑娘姑娘我愛你。”

可進入戰場後,他幾乎再也沒有笑過。

他被上司辱罵;

被木板差點壓死;

目睹了戰友的死亡;

最後淪為了一具行屍走肉。

導演對原版床戲的改變,最為出彩。

新版中,三位姑娘只是從遠方路過。

保羅只能在那裡露出痴漢笑。

保羅沒能等來春宵一夜。

戰友從女孩那裡要來了一塊手帕,大家靠聞手帕上的女人味來解決自己的慾望。

保羅後來“繼承”了這塊手帕,將它視若珍寶,直到犧牲時,都緊緊攥在手裡。

彌留之際,他看到了一張美女的海報隨風飄搖。

他一生沒嘗過女人味,這是他對愛情最後的幻想。

這樣的改編固然精彩,回味無窮,但確實太殘酷了。

在演技上,新版的保羅,也要遠勝原版。

我們僅以一場戲為例,就能看出差距。

小說中保羅和敵人有一場“肉搏戲”。

他殺死了敵人,又試圖去救他,最後他從對方身上找到了妻兒的照片,可是敵人已經死去,保羅陷入到無盡的自責之中。

原版在表現這一段時,略顯程式化,我們從劇照中也能看出一二。

而新版用了近5分鐘來展現這段劇情,5分鐘就是保羅的獨角戲。

他的求生欲、懺悔、掙扎、自責、麻木,通過幾張截圖,就能在我們的腦海中連綴成篇。

所以,總的來說,新版最讓人耳目一新的是對主角的深度刻畫。

02、

第二個不同:劇情上,導演反着來,既冒險,又顛覆

原版是黑白的,但故事卻是彩色的;新版是彩色的,給你的感覺,卻只看到了黑白。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在於劇情上的取捨。

原版電影基本還原了小說的脈絡:戰前、戰後、回家探親、重返戰場、犧牲。

影片處處給了觀眾呼吸吐納的空間,勞逸結合,看得不累。

比如開場德國陷入了對戰爭的狂熱之中,很魔幻;

比如保羅入伍後,幾個小夥子聯合起來把壞教官胖揍了一頓,很搞笑;

比如在打仗間隙,大家忙裡偷閒傳遞啤酒提神,很浪漫;

比如戰友死去本是悲傷,可穆勒得到了戰友留下的靴子。

他穿着靴子到處走,走出了《我的滑板鞋》那種感覺,很治癒;

比如保羅在犧牲前回到家,和母親深情吻別,很溫馨;

換言之,故事很殘酷,但導演很寬容,他在全片各個段落里,給觀眾留下了喘息的氣口兒,我們能一口氣看完影片。

可是新版導演,卻反着來。

他意識到如果複製原版的“大而全”,不過就是重複別人的創作。

於是他做了減法。

劇情上,他掐頭去尾,戰前動員被壓縮,保羅中途探親被刪除,那些搞笑溫馨的段落一個不見,只留下戰場上綿延不絕的殘酷血腥味兒。

為了增加這種絕望的情緒,新版中還增加了一條領導線

即德軍士兵在前線流血犧牲,官員卻在辦公室里烤着火爐,吃着佳肴,說著違心的話;

元帥為了自己的政治私利,不惜犧牲士兵的生命,這些美好畫面和殘酷的戰場,形成了鮮明對比。

最後士兵在元帥的哄騙下,最後一次上前線時,導演甚至學習愛森斯坦,玩起了“聯想蒙太奇”。

吊著的肥肉,帶血的手術刀,破爛的宗教畫像,來預言士兵們悲慘的結局。

對於原版中的輕鬆時刻,導演也進行了“暗黑化”處理。

比如原版中的廚子凱特,是個搞笑的胖子。

他為戰友們偷來一隻大肥豬,在吃飯時,做出揚武揚威的動作。

他面對營地里的老鼠,親切地稱呼它們是“奧斯卡”。

新版中的凱特,變成了個不苟言笑的中年人,他的兒子死於天花

原版中偷肥豬的搞笑橋段變成了偷鵝,而這個舉動後來為凱特招來了殺身之禍

他第二次去偷鵝時,被主人家的兒子開槍打死。

失去兒子的父親被別人的兒子打死,一個搞笑擔當,變成了一個悲情父親。

再比如上文提到的,原版中士兵們去看彌留之際的戰友,大家噓寒問暖,穆勒還得到了一雙靴子,傷者是帶着暖意離世的。

可是到了新版,同樣去探望截肢的戰友。

戰友趁保羅不注意,拿起飯叉瘋狂戳自己的脖子,最後鮮血直流一命嗚呼,這一段足夠讓你生理不適。

你或許會問,新版中就沒有一絲節奏的起伏,全都喪到底嗎?

倒也不是,導演喜歡在一個個緊張的劇情中,穿插一個個絕美的空鏡頭,來調節氣氛。

但正所謂“以樂景襯哀情”,士兵們就處在美景之中,卻無暇享受,這不是更大的悲劇嗎?

導演刪繁就簡的改編,足夠冒險,也足夠顛覆。

觀影時每隔一段時間,我都需要停下來緩一緩,全都拜這種密集的情緒輸出所賜。

03、

第三個不同:結局重寫,新版後勁兒更足

原版中的結局很經典。

保羅在戰場上試圖抓一隻蝴蝶,被敵人一槍擊斃。

隨後導演用疊映的畫面,用保羅的深情回眸,歌頌了這些死去的戰士。

這一幕已經成為了影史經典,作為翻拍片,如果也這麼拍,只會被人笑話。

在我們煎熬了2個多小時後,新版導演終於給出了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保羅在元帥的召喚下,最後一次踏上戰場,此時他已經是行屍走肉了。

一場激烈的巷戰中,保羅和敵人進行生死肉搏,雙方扭打到了地下倉庫里。

他被敵人刺死,目送敵人離開,光明對自己關上了大門。

而1938年11月11日的11點,剛好是停戰時刻。

保羅剛剛倒下,元帥辦公室的時鐘,定格在了11點——戰爭結束了。

當天報紙上寫着“西線無戰事”,保羅之死無人知曉。

彌留之際的保羅神遊戰場,他看到了漫天飛舞的流蘇,看到了海報上的妙齡女子,可這一切,只能等來生了。

客觀來說,兩版結局,原版的更加輕盈寫意,新版的略顯累贅。

但是能放棄經典結局,大膽寫出新的結局,這份勇氣值得欽佩,我想很多觀眾也和我一樣,被深深震撼了。

這種後勁兒也讓影片的口碑居高不下,並穩居豆瓣熱門榜第一位。

最後皮哥想說,兩版《西線無戰事》表面上講的是同一個故事,實際上卻是兩部完全不一樣的電影。

老版的情節更加通俗,起承轉合,一板一眼,觀眾情緒也會跟着劇情起伏,整體觀影過程更加輕鬆;

新版的情節更加緊湊,影片捨棄了所有的細枝末節,就在悲情的路子上使勁兒。

我們在觀影時能體會到那種窒息的感覺,但觀影之後的後勁兒卻更加綿長。

作為觀眾,你更喜歡哪一版呢?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