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龍平平:點燃當代青年心中“星星之火”

原標題:點燃當代青年心中“星星之火”

              ——專訪《血戰松毛嶺》文學顧問龍平平



近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福建省廣播電視局指導的革命歷史題材網絡劇《血戰松毛嶺》與觀眾正式見面。繼上一部廣受好評的作品《覺醒年代》之後,編劇龍平平再次將自己的藝術感悟和創作靈感凝聚在這部新作之中。


《血戰松毛嶺》講述的是關於松毛嶺戰役的一段歷史——1934年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進入最艱難的階段,國民黨50萬軍隊向中央蘇區推進,松毛嶺成了中央蘇區東線最後的屏障。7個晝夜,在這座山嶺上,一萬多名紅軍將士獻出生命,為中央紅軍的戰略大轉移贏得了寶貴的集結和轉移時間。而他們的名字、生平、容貌都湮沒在歷史塵埃里,幾不可考。


“松毛嶺戰役中,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用生命和鮮血,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贏得了一線生機,他們的故事,正是偉大建黨精神最生動的註腳。”作為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龍平平深知,從歷史塵埃中挺立起來的這些英雄影像,值得稱頌。


在龍平平看來,20世紀中國的革命、建設與改革的過程,也是中國人民不斷覺醒的過程,而松毛嶺戰役正是覺醒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覺醒年代》反映的是第一次“覺醒”;那麼,松毛嶺戰役則拉開了第二次“覺醒”的序幕。前者,意味着鴉片戰爭以來,青年人歷經無數艱辛,終於找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藥方”,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人民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後者則意味着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選擇參與重現這場戰役,正是希望通過具象化的呈現,讓當代年輕人更了解中國革命,從中汲取力量、信念和前行的勇氣。”龍平平說。


此前的革命題材文藝作品,多是聚焦一個或幾個公眾熟知的歷史名人、革命領袖進行創作,而松毛嶺戰役中則沒有這樣的“大人物”。這場戰役中的人幾乎沒有文本可考。那麼,該怎麼講好這個故事?創作團隊不斷自問,最終,他們的解法是四個字:守正創新。


“守正,守的是正確的歷史觀。”龍平平說,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首先要處理好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係——藝術加工必須基於史實,不能天馬行空。因此,文藝工作者需要盡最大可能貼近歷史,用真實的、符合時代邏輯的敘事告訴觀眾那段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血戰松毛嶺》創作團隊前期進行了大量準備工作,除了考證文獻、組織專家研討,更親至戰役遺址、尋訪當年親歷者及其後代。在龍平平看來,“這份敬業在當下浮躁的影視劇市場中難能可貴”。


逐漸勾勒出松毛嶺戰役的清晰脈絡後,創作團隊又根據現有的歷史資料,合理推測、研究和想象每一個人物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將人物放置在當時社會氛圍和人物生活背景下探尋其活動的合理性,做到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相結合。


劇中的群像塑造,有農民出身,誓死追隨紅軍的獨立團團長餘光明;有大地主的私生女,集國恨家仇於一身的女軍醫朱音;有逃離國民黨軍隊,又毅然加入紅軍的舊軍官跛佬;有小算盤打得精明,又肯為紅軍慷慨奉獻的商人項萬金……這些人物都不是“完人”,他們身上大大小小的“毛病”,皆源自不同的社會地位、身份,以及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食人間煙火、有七情六慾,這樣的人才是真實的。”龍平平說,只有這樣複雜、立體而可信的人,通過一場場艱難的鬥爭,一點點成長、覺醒,最終為了自己的信仰衝鋒陷陣、流血犧牲,才能引起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共情。在他看來,這是此次創作過程中最大的創新——“我們講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把大量默默無名的,甚至沒有歷史記載的紅軍將士,從歷史概念還原成了栩栩如生的‘人’。”


而這,正是龍平平一直以來秉持的創作理念。


作為革命先烈的後代,龍平平最初投身的是黨史研究。由於長期從事鄧小平思想、生平和黨的當代文獻的編輯研究工作,不少與之相關的影視作品都找到他和同事擔綱顧問、編劇。龍平平認為,這也是黨史研究“本職工作的一部分”。只有《覺醒年代》是個例外,“是我業餘時間想做的”。正是這個“例外”的成功,讓他深刻認識到一件事:“永遠不要低估當代青年的政治鑒別力和藝術鑒賞力。”


由於《覺醒年代》中的人物離當代青年生活環境較遠,劇作播出期間,龍平平一度十分忐忑。當年輕觀眾反響相當熱烈之際,他備受鼓舞:“新時代的青年就是這樣可愛、可信、可依賴!他們知道什麼是對的,是好的。”


龍平平認為,當前,正值革命題材文藝作品“最好的時代”,黨中央號召開展常態化黨史學習教育;而年輕人對歷史知識、革命精神的渴求又極其熱烈,文藝工作者有必要、更有責任抓住這一契機,將“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革命先烈的奮鬥與犧牲跟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什麼關係”通過文藝形式傳達給廣大觀眾。


在龍平平看來,必須讓人物從“概念”走進現實、走進觀眾的心裡。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要的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想真真切切摸到人物的脈搏,理解人物的所思、所想、所為背後的邏輯。這就要求人物必須是真實、可信而可愛的。“真實可信”的基礎是了解歷史、吃透歷史,“可愛”的靈魂,則來自整個創作團隊——編劇、導演、演員基於史實和歷史研究成果形成的客觀、正確、科學的獨特認知。


在這個層面上,《血戰松毛嶺》正是一次向著打造精品、標杆進發的有益嘗試。


“一個國家的魂牽繫在‘英雄’身上。但‘英雄’不光是大人物,還有許許多多像松毛嶺戰役中英勇獻身的紅軍戰士一樣的普通人。”龍平平表示,對年輕人來說,只有知道了新生活從何處來,才能明白自己該向何方行。他希望,自己能用筆、用心、用情點燃當代青年心中紅色的“星星之火”,鼓勵他們繼承先烈的遺志,為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光明日報記者:吳瀟怡 牛夢笛)


《光明日報》(2022年10月3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