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用心講的故事,觀眾無法共情?真不是主演林一的錯

《我們這十年》第三單元《前海》的故事結束了,正如導演說的,故事沒有結束在成功的那一刻,而是結束在充滿希望的一刻。

《前海》單元的主演是林一、黃志忠,一個是來自香港的年輕創業者,一個是在前海做創業扶持的項目部主管,最後的這個鏡頭中,葉舟想要去飛,項海還後邊穩穩得支撐着他,這個鏡頭的寓意我們都看得懂。

接在《熱愛》如此可以獲得共情的單元後,我會覺得《前海》的故事有些平淡,好像情感上沒有什麼被煽動的感覺,其實這跟故事本身的特質是相關的,這個故事本身不是奔着感動而去的。

故事從1997年開始,時間拉到2018年,開篇用回歸作為主題,讓我感受到導演是想給這部劇注入情懷的,劇中那幾分鐘出現了很多2007年的電視畫面,經歷過的人一定很有感觸。

個人的成長與時代變遷交織在一起,葉舟創業的初衷是為了自己相熟的老朋友,當他需要把夢想變成現實的時候,遇到了前海的“夢工廠”。

看到一些評價說,這個單元看起來不那麼好,是因為主演林一是個小鮮肉,沒把角色演好,但是大家試着閉上眼睛,去搜索一下記憶中的年輕演員們,哪個形象會適合葉舟呢?

香港科技學院碩士畢業的創業者,土生土長的香港青年,電器修理部老闆家的孩子,我覺得至少林一完成了角色,在25歲左右的年輕演員中找到更適合葉舟的人,並不容易。

包括扮演項海的黃志忠,在我承認他演技不錯的前提下,我還是覺得他的表演是固化的,演什麼角色好像都差不多。

扮演葉舟父親的是羅嘉良,對我來說,他值得一句“好久不見”,劇中的父親其實是一個嚴厲的父親,不善於表達的父親,我一直覺得TVB演員有演技,他們有不可取代的位置。

《前海》講的既是創業者的故事,也是築夢者的故事,前海作為一個夢工廠,來來往往的幾百家企業在前海落腳、落地,找到起點,就像最後葉舟說的:這裡是我的起點,但不是你的終點,這個故事中的寓意其實很多,我感受到是一種非常工整的編劇和拍攝手法。

在最後一集,我們看到了“價值”,佩姐和父親都對葉舟說了一些話。

做人啊,不要光想着贏,也要經得起輸。

我當年創業就輸在了自大,如果趟過了河,就勇往直前,千萬不要回頭看。

我真的感受到了屬於港劇的味道,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我煮麵給你吃啊,就是這種感覺。

故事講得其實是用心的,看得齣劇本是精心打磨過的,鏡頭語言也不錯,是故事本身的溫度和速度讓觀眾沒有陷入無法自拔的感動,真不是小鮮肉的錯。

《我們這十年》就像一篇命題作文,觀眾就是閱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