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興演唱會玩文化輸出,偶像音樂影響力不容忽視

昨日,張藝興大航海2演唱會巡演首站在馬來西亞即將來襲!在演唱會上,張藝興獻上《炎黃子孫》、《玉》等作品,還融入了京劇葫蘆絲等傳統藝術,直接把中國傳統文化輸出完美輸出。不少網友紛紛感慨“張藝興演唱算是把文化輸出玩明白了”,而這也因此登上了微博熱搜並霸榜較長時間。據現場觀眾描述,演唱會現場人山人海,一起狂歡,十分火熱!

這樣的輸出本是一件極佳的好事,但不料仍有人對此冷嘲熱諷。譬如有自媒體稱,“先把國內的音樂玩明白了,再說文化輸出的事情吧;華語樂壇都沒有張藝興的一席之地,還天天鬧着要出海”。

在國內不能獨當一面就不能出海且貶低文化?文化輸出需建立在文化自信

其實,這種說法很常見,不僅是在娛樂圈,哪怕是體育圈。依稀記得,在今年休賽期,有四名球員確定參加NBA選秀大會,分別是遼寧隊張鎮麟北京首鋼曾凡博、上海隊的郭昊文,浙江隊的余嘉豪。這是中國球員勇敢邁出國門、大膽嘗試的第一步,卻被網友批評指責是作秀,“國內都沒打出名堂就想去國外?”等論調層出不窮。

但事實上,我們憑什麼可以去嘲笑一個全力追夢的人?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質疑聲,曾凡博一時間不知所措,但隨後不久便在社媒上寫了一篇上千字的文章發起了反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句“不拼不會贏,繼續闖,繼續拼”。而這同樣適用於張藝興。

只有勇敢闖、勇敢拼,大膽邁出出海的第一步,才能知道與世界的距離;並且,只有先出海,才能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文化輸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步步為營的試探。

此外,由於審美、文化差異等,國內不夠紅可並不代表在國外不會擁有知名度。在UP主歪果仁體驗派做的一期《在國外火國內不火的中國明星系列》視頻中,被採訪人提到的王以太、“更高兄弟”組合,想必更是少有人知。

更何況,張藝興在海外本身就有着不小的人氣。張藝興曾獲得美國出道首專取得國際權威榜單B榜華人最佳成績(B200第21和Artist100第28);在發專輯期間spotify月收聽人數過1600萬,mv油管播放量破千萬,ins點贊量大多破百萬等。

其實,網友這種“在國內不能獨當一面就不能出海”這種思想更像是一種文化自卑,因為對內娛、國內體育等文化內容不自信,因此認定在國內不夠紅的人必然無法走出海外。

文化輸出是傳遞本國文化內核,偶像音樂不應受到歧視

廣義上的文化輸出是什麼,是“用本國文化內核描寫的任何受到他人喜愛的文藝作品”,而不是“把本國的文化拿出來洗一洗曬一曬給別人看”,不是一個行為。文化輸出需要潛移默化讓人了解、熟悉中國的文化、思維、行事方式與理念,因此這需要發生在不經意間,這樣才能避免產生抵觸。如何實現不經意,無非是兩點:文化融合與生活化。因此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形式更容易實現文化輸出。諸如流行曲、遊戲等,便是最好的工具。

但是,國內文娛環境似乎差了些。

一方面,過於重視正統性,對於傳統文化的改編不夠包容。比如不久前一網紅用新模式改唱黃梅戲,卻遭受到非議;再如六小齡童的“不能胡編亂造”言論等。這些無疑都在“警告”創作者,形式大於實質!

另一方面,不少網友對偶像經濟充滿敵視,對偶像音樂更是嗤之以鼻。偶像≠“全靠流量”、“沒有能力”,顏值≠“花瓶”,科學能為國爭光不代表文娛不能為國爭光。相反,偶像音樂甚至更是有着超強的文化輸出力。這種輸出在日韓尤為常見,如韓國女團BLACKPINK引領韓流席捲全球。

遠離生活的形式反而無法傳遞文化,因為與他們的生活無關,他們怎會在意?所以,我們雖在國外開了幾千個孔子學院,跟外國人說我國有個大賢者叫孔仲尼,但感興趣的始終在少數,因此孔子學院在這幾年裡也紛紛宣布關門大吉。

文化內核才是文化輸出的關鍵,在不破壞內核的前提下,採用適宜的形式都可,我們需要對文娛帶有包容。

不少人反對娛樂還在於他們認為“娛樂至死”,這是尼爾波茲曼的經典論調。但事實上真的是必然嗎?譬如,大眾對娛樂化內容的過度關注全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無所事事嗎?並非如此。人們現實生活中太過用力,壓力太大,需要娛樂的東西作為平衡時,娛樂化的內容就會越來越受關注。就像李雪琴所說的,雖然網絡流行詞一天換一個,“喪青年”、“頹廢青年”、“躺平青年”、“打工青年”,佛系文化越來越流行的同時,我們社會發展得也越來越快。這些互聯網上的“頹廢青年”們正是國家發展的主力軍。所以,這恰恰在反“娛樂至死”。

因此,娛樂需要重視。

結語

其實,國內不乏像張藝興這樣想做“衝破華語,把中國文化往外推廣”事業的人,如王嘉爾等。與其對他們冷嘲熱諷,不如給予支持;文化輸出靠一個張藝興、王嘉爾必然不夠,但是沒有大眾的理解、包容,又怎麼多出更多的偶像音樂創作人敢於走出國門。此外,正確地看淡大眾藝術與傳統文化、文化輸出的關係與發展趨勢,更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