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對話|《前海》導演劉雪松:前海最打動人的不是“成功”,而是“希望”

作為一個單元劇,《前海》很難在四集的體量中,講述一個年輕人從一無所有到功成名就的故事,會顯得非常倉促。所以,在立項之初,劉雪松便給《前海》定下了講故事的基調。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向縱深推進,吸引了眾多有志青年逐夢大灣區。正在江蘇衛視熱播的《我們這十年》之《前海》,正是將鏡頭對準了這片生機勃勃的創業熱土。近日,《前海》單元的導演劉雪松接受了江蘇衛視的專訪,講述了他在前海的所見、所聞、所感。

“葉舟的舟,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舟”

提到前海,劉雪松說的最多的便是“希望”。在他看來,作為一個單元劇,《前海》很難在四集的體量中,講述一個年輕人從一無所有到功成名就的故事,會顯得非常倉促。所以,在立項之初,劉雪松便給《前海》定下了講故事的基調。

主創團隊的這點“小心思”,也反映在兩位主角的名字上。劇中,林一飾演的角色叫葉舟,是一個懷揣夢想的中國香港青年。

“我對這個名字的解讀就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舟,他的家庭、朋友不是全都支持他創業,甚至創業夥伴都中途放棄了,這就像是‘猿聲啼不住’。但他最後堅持了下來,這一點非常可貴。”

“另一個角色項海,已經到了不惑之年,早年成功過也失敗過,但內心的夢想始終沒有磨滅,我覺得他也是心有大海的。”

雖然《前海》只有四集,但全篇用電影化的語言和剪輯手法,將劇中人物的成長、彷徨、糾結、艱辛與溫暖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在劉雪松看來,這兩位主角身上那股向陽生長的力量,恰恰是《前海》最打動人的地方。

“這個故事最終會結束在充滿希望的時候,而不是在成功的時候。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不應該沮喪,要永遠心懷希望。”

“劇本和演員,都是開機前兩天才敲定”

如何在不算長的篇幅里,把故事講深、講透,是所有單元劇導演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為此,《前海》主創團隊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據劉雪松透露,開機之前,編劇初征在前海“夢工廠”開展了將近四個月的採訪與採風工作,整理了近5萬字的文字資料。“採風完了之後,我們決定把劇本重新調整一下,只截取其中一個小點。就像《我們這十年》所有單元的戲,都不可能用四集講述十年,只能找一個小的切口作為落腳點。”劉雪松說道。

選題確定之後,下一步便是選角。由於《前海》聚焦的粵港澳大灣區,需要一定數量的中國香港演員。但由於疫情防控需求,演員無法完全到位。

“後來我們知道羅嘉良老師定居北京了,就趕緊向他發出了邀請。”除了羅嘉良,劉雪松透露,柯藍其實也是在最後兩天才定下來的。

同時,因為劇情展現1997年的元朗和主角的家,並且同一個場景要快速翻景到現代,場景還原難度非常大。劉雪松回憶稱,為了按時開機,美術道具組的工作人員克服了佛山的颱風天氣,冒雨趕工,原本18天的工期僅僅耗費11天便搶工完成。他感嘆,正是憑着這股精益求精、不畏挑戰的幹事精神,才成就了《前海》這樣一部精品力作。每晚19:30,鎖定江蘇衛視簡醇0蔗糖酸奶幸福劇場《我們這十年》之《前海》,逐夢大灣區,奮鬥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