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歸途》與《隱入塵煙》

國慶節期間,有兩部電影頗受關注。一部是《萬里歸途》,目前仍在院線上映,一部是《隱入塵煙》,不知什麼原因沒幾天就下線了。

這兩部電影都有一定的藝術水準。雖然反映的主題大體相同,但《萬里歸途》與幾部戰狼片比較起來,顯然技高一籌。這部片子並不以戰爭場面吸引觀眾,而是以赤手空拳的中國外交官為主角。面對非洲複雜的政治動亂,在政府軍和叛軍交戰的戰爭中,為了完成撤僑工作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既反映了中國國家影響力的力量,也反映了外交官為祖國的事業那種奮不顧身的果敢和情懷。

若論《萬里歸途》的藝術成就,我以為可以概括為以不完美成就完美。所謂的不完美,是指的片中的人物,包括一號人物都不是那種高大全式的英雄,張譯出演的外交官宗大偉有豐富的處理危機的經驗,且獲得過外交部的特別嘉獎,有激情,有智慧,有擔當,但是也有不少在常人看來不應出現在英雄人物身上的毛病。例如,似乎有些玩世不恭,在死亡面前表現出的怯懦,為了解決問題時改賄賂也要賄賂一下當地官員,為了儘快回家陪老婆生產而沒有主動請纓等等。甚至在碰到叛軍時表明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時,也沒有那種應有的豪情。

正是有了不完美,才使得完美立體化了。因為不完美反映的是真實、鮮活的人,與我們具有毫無違和的同情,才能夠使我們更加感受到人物的內心和情感。這正是電影打動人的地方,也正是電影的藝術成就所在。這一點也不影響人物的光輝,也並不折損中國人的形象。例如,電影中宗大偉隨時都要喊“中國人”,告訴地方自己的身份,有點時候這個聲音是顫巍巍的,但也正是並不高亢的聲音,將祖國的強大襯托的無比完美。當然,從片中人物的語言特色看,其真實和平實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很少有那種口號式的激情,但是卻能讓觀眾熱血沸騰。

另一部電影《隱入煙塵》應該說算一部從不完美切入的影片。影片主要講述了西北農村一對老夫妻的短暫人生經歷。被人歧視的殘疾婦女,破舊的房屋加上灰黃的色調,唯一的出行工具僅是一輛驢車,老實的馬有鐵還被哥嫂一家吸血被村民們欺凌,就連在貴英去給馬有鐵送飯的路上失足落水,同村人都看見的情況下都不願施以援手,直到馬有鐵回來後,村民才告知落水的事情。圍繞着一對農村貧苦夫妻表現了人性的善和惡。

為什麼下線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一篇幾乎可以稱為批判文章的有關說法,主要是說影片沒有真實反映脫貧攻堅的成就,沒有反映新時代農民的變化。文章甚至認為這是有意抹黑,因此問題不小。這些聽來很熟悉的聲音,我覺得對一部小製作的電影過於苛刻了。且不說藝術上怎麼看,就是從真實講,類似的貧困現象在西北恐怕依然存在,而殘疾婦女可能受到的歧視,不用說在農村,即便是在城市也絕不鮮見。不能要求每一部農村主題的藝術作品都體現偉大的成績,或者換句話說,反映成績不夠不也是一種積極的促進嗎?很多的政策和支持,不就是在對現實不完美的反映中得到提升和進步的嗎?如《我不是葯神》。

電影不是宣傳單,雖然它能夠起到宣傳單的作用,或者能夠起到超過宣傳單的作用,但這是基於它的藝術感染力。而要產生這樣的藝術感染力,必須深刻反映人性的善和惡。善與惡是人性中的一對矛盾,人們對善與惡的審美,並不是如同數學公式一樣,有必然的答案。審美中通常是個人的情感反饋和價值判斷在起作用。但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人類對善與惡的分別是清晰,隱惡揚善的價值觀是普遍的。

藝術作品中的不完美,往往會帶來對完美的追求。例如,當年很多反映農村艱苦生活的藝術作品,激起的是一代年輕人投身農村改變農村的愛國豪情。反倒是看起來高大全的人物,卻激起人們的反感。例如當年著名作家浩然有兩部作品,一部是《艷陽天》,一部是《金光大道》。前者是影響了一代人的作品,其主要人物有原型,作者在原型人物基礎上藝術化,這部作品今天讀來也還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而《金光大道》的主要人物則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農村幹部,名字就叫高大泉,其塑造的邏輯可想而知,高大全的說法就由此而來。結果,這部作品毫無生命力。不是時代拋棄了它,而是人們對作品的藝術追求拋棄了它。

據說,在《隱入塵煙》中只有海清是一個專業演員,而且她還是零片酬的出演。應該說,這也算是很正能量了。至少與那些獲得高額片酬的正能量演員比,其對藝術的追求更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