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蘇州答卷 | 製造大市邁向製造強市

2022年10月9日《蘇州日報》A04版

【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 蘇州答卷】

10年來,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邁上4萬億元新台階,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產值佔比分別達52.5%、54%,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2.5%——

蘇州:製造大市邁向製造強市

十年櫛風沐雨,十年砥礪前行。

作為GDP總量超過2萬億的經濟重鎮,作為工業底盤邁上4萬億的製造業大市,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國家、省戰略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提升蘇州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蘇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奠定堅實基礎。

當前,蘇州正錨定數字經濟“主賽道”,全力打造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的強支撐,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和先進材料成為蘇州重點發展的四大產業創新集群。

在蘇州,推進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以創新高峰築起產業高地,製造大市全力向製造強市邁進。

製造業綜合實力持續增強

蘇州始終把製造業作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不斷鞏固製造業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柱地位和引領作用,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十年來,蘇州工業經濟不斷邁上新台階。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十年跨過3萬億、4萬億兩個台階,2021年達4.2萬億元,比2012年增加1.33萬億元,年均增長4.8%,規模穩居全國前三。工業增加值從6193億元增至9963億元,年均增長6.3%。2021年,全市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2.5%,位居全省第一。

蘇州產業體系完備優勢不斷鞏固。蘇州擁有35個工業大類、171個工業中類、505個工業小類,產業體系較為完備,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強。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冶金、紡織、輕工、化工六大行業中,規模超萬億的有2個,生物醫藥、新型顯示、機器人及數控機床等細分領域綜合競爭力在全國保持領先。

蘇州先進制造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生物醫藥產業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納米新材料集群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全市累計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9個,成功榮獲“中國軟件特色名城”稱號,獲批創建全國首個區塊鏈發展先導區、省內首個區塊鏈發展集聚區和車聯網先導區,參與全國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

蘇州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2021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52.5%、54%,十年分別提高11.2個、11個百分點。

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蘇州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着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平台載體,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創新體系。可以說,十年來,蘇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正是得益於科技創新的強有力支撐。

在蘇州,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776.5億元,較2012年增長198.3%;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12764件,是2012年的3.4倍。累計入選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9家,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家、省級890家,分別比2012年增加14家、730家。

在蘇州,產業鏈創新鏈雙鏈加快融合。全國首個先進技術成果區域轉化中心——長三角轉化中心成功落戶蘇州,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創成省內首個、全國唯一由民營企業牽頭的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我市還創新建成54家自主品牌大企業和領軍企業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批長三角唯一的國家級工業軟件協同攻關平台。

在蘇州,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蘇州累計實施17個國家工業強基和產業基礎再造項目、121個省市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在氮化鎵功放芯片、高端數字示波器、超低損耗光纖等多個產品領域填補國內空白。擁有省級首台(套)重大裝備240個,認定市級首台(套)重大裝備30個。獲評全國“質量標杆”經驗12項、省“質量標杆”經驗31項,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產業融合發展優勢彰顯

蘇州積極搶抓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機遇,以數字賦能製造業轉型升級,特別是近年來,把製造業數字化改造作為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蘇州擁有全球“燈塔工廠”5家,數量佔全國七分之一;入選國家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工廠和優秀場景8個,累計建成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24家、示範車間576個、領軍服務機構44家,數量均居全省第一。蘇州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1.2萬家左右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2021年,全市共實施10634個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項目,覆蓋工業企業7153家;全市規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353680元/人,較2012年提高了96.3%。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速壯大。2021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15.4%。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軟件、區塊鏈等數字產業迅速發展,累計培育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2家,國家重點軟件和集成電路企業21家、省重點軟件企業36家,認定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頭雁企業”40家。2021年全市實現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銷售收入1880億元,同比增長8.9%。

工業互聯網看蘇州”品牌持續打響。推動賽迪研究院蘇州分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江蘇分院、中國信通院江蘇分院等一批院所落戶蘇州,累計14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台落戶,入選省級“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產業基地11個、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39個、省級標杆工廠62家、星級上雲企業4155家,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成功獲評全國首批“千兆城市”,累計建成5G基站3.58萬個。截至2022年9月,建成上線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13個,接入企業8598家,標識註冊量151億條,解析量171億次。蘇州市吳江區、虎丘區吳中區入選全國工業互聯網推動數字化創新領先城區,蘇州工業園區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入選全國工業互聯網推動數字化創新領先園區,入選總數居全國第一。

服務型製造加快發展。蘇州入選首批國家服務型製造示範城市,累計入選國家級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項目、平台)11家、省級95家;入選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9家、省級117家,省重點領域工業設計研究院2家。

優質企業梯隊加快培育

蘇州充分發揮優質企業引領帶動作用,全力支持龍頭企業做優做強,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持續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加快構建製造業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

市場主體數量持續增長。截至2021年年末,全市市場主體總數274.1萬戶,比2012年增長3倍;擁有私營企業74.9萬戶,比2012年增長2.3倍;民營工業企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9.8%,比2012年提高8.7個百分點。截至今年8月,全市擁有規上工業企業12505家,比2012年增加2061家。

龍頭企業持續做優做強。恆力、沙鋼、盛虹入圍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全省僅此三家上榜。2021年全市共有營收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集團)46家,佔全省26.7%,數量位居全省第一,較2012年增加16家。10家企業入圍中國電子信息企業百強榜。

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持續提升。蘇州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入庫企業超過1萬家。累計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2家、省級398家,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企業服務水平持續提高。蘇州累計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10個、省級75個。蘇州創新開發“政策計算器”,獲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通報表揚。今年疫情期間,上線“蘇鏈通”供應鏈對接平台,着力緩解企業供應鏈難題,截至今年10月8日,平台累計訪問量達34.64萬次,已協助形成供需對接意向1.28萬次。

綠色低碳集約轉型不斷加快

蘇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推進節能降耗、綠色製造和資源集約利用,認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產業發展“含綠量”“含金量”顯著提高。2012年至2021年,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34.6%,“十二五”“十三五”均超額完成省下達的約束性目標任務。

蘇州工業節能降耗成效明顯。2012年至202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38.1%;工業用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逐年下降,由2012年的82.6%下降到2021年的75.4%。

綠色製造體系全面建設。蘇州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56家、綠色園區4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7家、綠色設計示範企業3家,省級綠色工廠72家,首創的“能效之星”品牌創建經驗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借鑒推廣。蘇州率先在全國建立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大數據平台與工業企業綜合評價體系。

站在新的起點上,蘇州將堅持統籌推進強鏈補鏈、技術攻關、數字賦能、強企壯企和質效提升,築底板、補短板、鍛長板,着力打造高水平產業創新集群,不斷增強全市製造業核心競爭力。

(蘇報記者 陸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