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鄉知青成為千面老倌,不願放棄自己,“太子炳”的精彩人生

面對現實,困難的來臨,你怕嗎?

有一位廣東演員,從戲劇學校畢業後被安排下鄉,當一名知青,但他不服輸,在鄉下的那段時間裡,他沒有荒廢學業,他每天時刻準備着,迎接一個機會。

終於,他重新回歸舞台,重新燃起遲來的事業。

他名為彭熾權,可能知道他名字的人很少,但他演過的角色——“太子炳”,在廣東生活的你們一定聽過。

在2008年,那年是北京奧運會的驕傲年,也是《七十二家房客》首播的一年,該劇帶着嶺南文化,在眾多本土劇里佔得一席之地。

其實,早在1963年由老導演王為在導演的電影版《七十二家房客》,早已在老一代人留下印象。

而這部電視劇就是改編於這部電影的。

在上個世紀40年代里,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每個人過着很忐忑,尤其是窮人,他們是過着顧得了上頓,顧不了下頓的日子。

但在西關太平街里,住着一群底層人,他們雖住在一大宅院里,可他們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反倒是態度樂觀主義。

窮,並不能打敗他們。

有困難,他們彼此之間會相互幫助。

有人出謀劃策,有人出人又出力。

即是街道情,也是一份友愛。

在和諧的生活里,為了體現和諧,總要出現一些不和諧因素,而反面人物太子炳就是一個。

背靠包租婆八姑這棵大樹,太子炳他生活過得體貼,衣食無憂的。

可他並不滿意於此,他總想占街坊鄰居的便宜,有便宜不佔白不佔,秉承這樣的思想,太子炳滿腦子都是壞想法。

在面對沒錢交租的房客,太子炳更是沒有絲毫的同情心,該趕人的時候,從不含糊。

每一次的爭吵,太子炳離勝利一差一步,每一次都帶着“遺憾”的落敗。

這就是七十二家房客的魅力。

他一畢業就被安排下鄉,通過努力改寫的自己的命運,他的名字叫做彭熾權。

彭熾權出生於廣州番禺,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也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演員。

1947年出生,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他很小就被他的父親送到廣東粵劇學校讀書。

他的父親送他進學校說過。每一個人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能有所收穫。

離開了家,他不習慣;離開的父親,他時而害怕;離開的母親,他開始惆悵。

但他還是要獨自成長起來,讓家人感到驕傲的孩子。

帶着這樣的想法,彭熾權一躍進去校門。

在同一期的學生里,彭熾權總是第一個起床最早的,當其他同齡孩子還在做美夢的時候,彭熾權開始練習功課。他相信生活會給每一個努力的人應有的賞賜。

成績,就這樣一步步拉開。

原本不突出的彭熾權變得優秀起來。

經歷了五年的系統學習,彭熾權提前兩年從學校畢業。

安排到了高鶴縣粵劇團工作,一切順利起來。

彭熾權帶着滿腔熱血,準備在事業上努力奮鬥。

可一切的想法,只因安排下鄉而終止。

在那個年代,下鄉是一件常見的事情。

而彭熾權只是潮流里的一粒沙子而已。

遠離了舞台,告別的城市,來到陌生的下鄉。

同一批下鄉的同事,早已對生活妥協。

既然這樣,何必再掙扎呢?

彭熾權也迷茫過,是的,大勢所趨,何必強求呢?

可,人不爭取一回,如何對得上自己。

他依稀記得他父親送他上粵劇學校的那句話。

他不願放棄自己, 放棄未來。

迷茫一段時間後,彭熾權會在工作之餘,勤快地複習戲劇的基本功。

在別人眼裡,彭熾權是在做無用功。

但彭熾權知道,一旦有機會,他重回舞台的機會很大。

在夜晚的黑暗中,理想是堅持下去的明燈。

彭熾權對藝術充滿希望。

終於,在1973年,彭熾權迎來了希望,他抓住機會,回歸了舞台。

而他同行的同事呢?早已荒廢了多年的底子。最後,同事們抱着“不可思議”的眼神看着彭熾權。同樣是下鄉,彭熾權卻能回去。而他們只能抱着羨慕的眼神目送彭熾權。

彭熾權結束了他看似短暫,卻極為漫長的“知青”之旅。

再次回歸劇團,彭熾權顯得格外珍惜。

他總有用不完的精力去面對。

出演的角色,他也從不挑剔。

每次出演前,他都認真對待。

對於新角色,他總喜歡琢磨,把人物特點分析清楚。

這樣的習慣,彭熾權保持到現在。

在演戲的道路上,彭熾權不敢馬虎。

在戲曲里的生、旦、凈、末、丑五個角色,彭熾權早已演了個遍,憑藉著精湛的演技,帶給觀眾們超過五十年的歡笑,他也被稱為“千面老倌”。

“千面老倌”是對彭熾權演技方面的認可,也是對他在五十多年演藝的認可!

喜歡的觀眾,記得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