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又一年國慶檔。
今年和往年相比,尤其特殊。定檔晚,數量少,熱度低,總之就是一個字,難。
在這個太多人已經無心走進影院的2022,咱們聊聊電影,但也想聊聊,電影之外。
1號那天,看了新片《平凡英雄》,頗多感慨。我個人,觀影前後的心態變化是這樣的:
看之前,因為熟悉原型事件,覺得發揮空間不大,期待值反倒一般。但成片還是比預期高出不少,更大的觸動則在於:
電影在某種程度上,與2022的時代情緒產生了強烈的對撞與回應。
換句話說,在我看來,它是拍給這時代每個中國人的。
電影改編自去年4月的“新疆斷臂男孩救援事件”,從和田到烏魯木齊,從空中到地面,那場8小時倒計時的“生死接力賽”,當時就有看到評論說:
如果拍成電影,肯定精彩。
怎麼說呢,電影的創作速度是真的迅速,公映距離事件發生,不過一年半的光景。與此同時,從2021到2022,我們的社會情緒卻也在發生着變化。
不妨,就先從這情緒聊起。
1.
被壓抑的善意
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對這個故事期待不高,甚至看片前多少還會有一些抵觸和抗拒。大概表現為兩種反應:
一是沒興趣,二是不相信。
對表達善意的內容沒興趣,不相信原事件的細節真實性。其共通點則是,現在不需要這樣的電影,大家也無法被這樣的電影所感動。
我願意將這種反應和情緒,稱為“2022應激綜合症”。
今年至今,國內國外,我們看到(經歷)了太多讓人沮喪的消息,而其中的大多數,都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無力解決,甚至無力回應的。
久而久之,有的人開始對所謂真善美的內容有所排斥,有的人——比如我——則開始破罐破摔,對很多事抱着一種“反正我也無能為力,索性做個把頭埋沙子里的鴕鳥吧”。
總結為倆字就是:
麻了。
內心的麻木,或表現為冷淡,或表現為易怒,又或者是前面提及的抵觸和抗拒,但我始終相信,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一定是內心向善的。
而現在更像是:
很多人內心的善意,被現實所壓抑和遏制了。
這種壓抑,顯然是有害的。
一個正常人,一個正常社會,被壓抑的善意,總是需要釋放的。
那麼我想,《平凡英雄》的價值,也正在此。
2.
兩個尊重
喚醒善意。
這是電影在還原事件之外的額外任務,具體來看,有兩個部分做得不錯。
尊重原型。
首先,《平凡英雄》在改編上的一個優勢是,這場與時間賽跑的八小時營救,天然具備商業電影所必不可少的類型屬性。
幾個關鍵詞:
倒計時、接力、零容錯率。
倒計時,從斷臂到接臂,超過八小時就意味着再無可能;接力,從駕車前往醫院,到最終手術成功,中間需要太多來自陌生人的幫助,環環相扣,緊密交織;零容錯率,也就是說,救援的每一環,都不能出錯,甚至不能稍有拖延。
最終,事件里這個天然的“最後一分鐘營救”的類型元素,在電影里被完整呈現,而熟悉原型的也會發現,電影的還原度幾乎做到了九成。
尊重原型的另一面,是編劇沒有嘗試太多的自我發揮。
站在商業電影創作的角度,為故事增加更多波折,更多戲劇性,無可厚非,尤其是幾個主要角色,從空姐到醫生,都可以給他們的任務增加一些難度,甚至都可以給機長設計一些飛行中的驚險戲碼。
但如果刻意增加娛樂性,觀眾可能會看得更刺激,但勢必就會削弱原型事件的寫實力量。
寫實>娛樂。
考慮到市場因素,這其實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選擇。
尊重善意。
以大檔期新片的標準,《平凡英雄》的故事切口可以說非常之小:
普通人救普通人,沒有過分誇大,也沒有強行製造困難。在尊重原型事件的基礎上,這更是對每一個來自普通人善意的尊重。
在這營救的過程中,每一個被施放的善意,具體來看都是微不足道的——比如自發讓出道路的市民——但組合在一起,才最終完成了這場生命奇蹟。
從這個角度,這就是對善意最好的歌頌與讚美。勿以善小而不為,缺了哪一環,奇蹟都是無法實現的。
所以,看電影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將內心被積壓、封閉的善意,逐漸打開並向外釋放的療愈。
3.
兩點建議
電影之外,這個喚醒善意的療愈,還需要我們自己加入更多的主觀能動性。
身處麻木和戾氣蔓延的時代,我們這些普通人,到底該怎麼做?
兩個建議:
第一,做好本職。
仔細回看這個故事,對其中絕大多數角色來說,他們做的,就是上面這四個字。
騎警將車輛以最快的路線引領到醫院;和田醫生當機立斷,建議轉去醫療條件更好的烏魯木齊手術;機場各部門迅速配合,將滑出的飛機重新拉迴廊橋;機長為節省時間,向空管部門申請直飛;空姐在飛行中持續為斷臂加冰,並利用培訓知識為男孩做出血包紮;直到最後,主刀醫生選擇冒風險做接臂手術。
平心而論,這裡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救助,其實都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不需要付出多麼巨大的犧牲,也沒有超出正常人負荷的付出。
只要做好本職,就能救下一個生命。
這也是這個故事,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一個很重要的啟示:
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包括善意在其中的正常流轉,本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但實現它真正的難度在於,大多數人能夠達成一個潛在的共識,即我們都做好屬於自己個體的那一小部分,就能從這個大集體中獲取最大程度的幫助與撫慰。
我知道,以2022的灰心喪氣,實現的難度顯然前所未有的高。但萬難總要有一個開端,那麼,我們不妨從建立這個意識開始。
跟從本心。
我們身處一個肉眼可見的,割裂感愈發強烈的時代。
太多時候,人與人之間很難進行真正的交流,繼而建立真正的聯結。各說各話,正在成為一種網絡新常態。
而那些抵觸電影的人,抵觸這個動作本身,或許更像是一種自我洗腦與自我保護。結果就是,人們之間再難共情,更無法互相理解,每個人都有成為一個孤島的可能。
《平凡英雄》的營救中,有兩個環節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一是飛機上讓出座位的一家三口;另一個則是飛機上為男孩做緊急氣胸治療的年輕醫生。
原因也簡單,一句話:
那本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
那個年輕的骨科醫生劉銳,某種程度上也是很多現代人的寫照:
心中不乏善意,但又缺乏勇氣,遇難則退,在關鍵時刻會本能恐懼。
所以劉醫生在男孩需要專業救助時,並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幾次欲言又止,想要起身卻始終沒解開安全帶的細節,將這種心態很好地傳遞出來。
而他最後走出自己內心困局的辦法,說難也不難,就是跟從本心。
Think less,do more。
事實也證明,跟從內心的結果就是:
既幫人,也助己。
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現實中,我們跟從本心的善意施放,很大可能不會像劉醫生那樣,重要到拯救一個生命。但我相信,每個人內心的自我充盈,乃至人與人之間最終建立堅實的信任與聯結,就是從這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跟從本心開始的。
包括飛機上,男孩因為意識模糊,將乘務長錯認成了媽媽。那一刻,李冰冰精準地詮釋出了人物被觸動後的狀態。
“媽媽在,媽媽一直陪着你”。
這句台詞背後,既是她對男孩的撫慰,又何嘗不是乘務長自己從中得到了滿滿的觸動呢。
結語
危機從平凡中造就英雄,英雄在危機後回歸平凡。
這是來自電影的感動,更是普通生活的日常。
在這個尚未結束的2022,還是想說:
你我皆平凡,你我皆弱小,或許,我們終究難以避免隨波逐流的結果,但只要心中有光,你就會找到勇敢生活下去的力量。
哪怕這光再幽暗,哪怕前路仍漫漫,相信,就是最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