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經典歷史正劇,《雍正王朝》為何比《康熙王朝》更“耐看”?

作為經典歷史正劇,電視劇《雍正王朝》與《康熙王朝》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二者皆以作家二月河的帝王小說為藍本,前者源於小說《雍正皇帝》,後者則是《康熙大帝》;比如二者皆拍攝於世紀之交,《雍正王朝》拍攝於1998年,《康熙王朝》拍攝於2000年;比如二者一經播出就登上收視之巔,成為當年叫好又叫座的口碑劇;再比如二者都是大牌實力派演員雲集,前者匯聚了唐國強焦晃王繪春等一眾實力派,後者更是有陳道明、斯琴高娃、高蘭村實力加盟……

儘管兩部經典劇集有着很多共同和相似之處,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還是從中發現了不一樣的味道。觀眾也許隨着年歲的增長,我們越來越傾向於更喜愛《雍正王朝》,不是說《康熙王朝》不好,而是《雍正王朝》在經歷了歲月積澱之後會更加耐看,更有魅力。我們雖然很難說清這是怎麼回事,但確實是很多人共同的心聲。筆者作為二月河先生的忠實粉絲,帝王三部曲中,我對《雍正皇帝》同樣尤為喜愛,而對電視劇《雍正王朝》更是百看不厭。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覺得主要原因有二。


原因之一:《雍正王朝》定位準確,而《康熙王朝》定位偏模糊。為什麼這麼說呢?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雍正王朝》是按照嚴謹歷史劇的拍攝手法,以小說為基本藍本進行製作的,也就是說既然是嚴謹的歷史劇(當然不一定完全遵照史實),那歷史就是殘酷的,就是不完滿的,就是充滿了悲歡離合,是滄桑的和深沉的。

我們看《雍正王朝》的結局,雍正是在案牘上因過度勞累暴斃身亡,而在他生前的幾年裡他最信賴和倚重的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離他而去,他的身邊充斥着改革的阻撓者讓新政舉步維艱,從雍正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代守成帝王的無奈與心酸。觀看之後,讓人對歷史人物肅然起敬、心生悲涼、百感交集。

反觀《康熙王朝》,雖然定位為歷史正劇,卻在不知不覺中拍成了一部“爽劇”,堪稱時下“爽劇”之鼻祖了。康熙八歲登基,滅鰲拜、平三藩、收台灣、剿滅葛而丹……一路打怪升級,戰無不勝,劇情的安排真的是夠解氣夠攢勁,觀眾看後也不禁拍手稱爽,簡直是爽歪歪。

可導演編劇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歷史從來不是簡單的打怪升級這麼簡單,歷史正因其不完滿而更凸顯其豐滿,正因其充滿滄桑悲涼而更凸顯其厚重深沉。對劇情的線條化勾勒和粗暴化處理,導致的後果就是初看很帶勁,再看差點勁,多看很沒勁。

原因之二:演員的表演方式和追求的表演效果上有很大差距。但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真正好的演員是不露痕迹地表演,是深沉內斂地表演,是看不出在表演的表演。

我們看《雍正王朝》,簡單舉幾個例子就會非常明了。焦晃飾演的康熙沉穩老練、不怒自威,沒有過分表演的痕迹,沒有浮誇的表情,沒有咆哮的聲音,一個眼神、一個神態、一句台詞、一個動作,彷彿就是康熙附身,讓觀眾不禁讚歎:沒錯!真正的康熙就應該是這樣!唐國強飾演的雍正也是絲毫不遜色,足以撐得起第一男主的身份,我們仔細觀看唐國強在繼位時、在懲治貪官時、在與鄔思道暴露殺心時,那種細緻入微的表演,無需太多動作,只一個神情就將當時雍正的心理變化表現得層次豐富而鮮明,這就是實力派!

我們也可以再看看王繪春的八賢王,其精湛的演技那更是令人拍案叫絕啊!《雍正王朝》里的很多角色,比如十三爺、鄔思道、李衛等等等等都非常精彩,正是一個個優秀演員奉上的精彩演繹,才讓這部男人之間的大戲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反觀《康熙王朝》,不是說陳道明老師的康熙演的不好,不是說斯琴高娃老師的孝庄不夠精彩,這裡面的大多數的角色都非常優秀非常過關。但筆者要說的,差的這點意思恰恰是演的太好了,以至於演的痕迹過於明顯。我們看《康熙王朝》中,康熙和孝庄後期經常會出現咆哮式的表演而略感不適就是這個原因。

難怪有網友會評論到:陳道明老師版的康熙是演的最像;而焦晃老師版本的康熙就是康熙本人!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演戲也是同樣的道理,真正優秀的表演恰恰是你彷彿已經沉浸到演員所營造的假定情境之中,恰恰忽略了他其實是在表演。

不可否認的是,《雍正王朝》與《康熙王朝》都是多年來不可多得的經典,只不過由於二者自身定位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觀感和不同風格的經典。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筆者所表達的也僅僅是個人的一家之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