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戰神劇與抗日神劇

最近,重讀了一下小說《戰鬥在敵人心臟里》。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保密局的槍聲》在1979年上映,當年有六億人次觀影,獲得了一億八千萬的票房,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這部電影也成為新中國諜戰片的里程碑之作。

小說《戰鬥在敵人心臟里》封面

《戰鬥在敵人心臟里》這部諜戰小說出版於1960年,1978年再版,作者呂錚。據作者說,1958年他開始打算根據自己敵區鬥爭經歷寫回憶錄,後來在上海作協、《解放日報》的指導幫助下,寫了這部中篇小說。可見,這本小說是有真實生活基礎的,甚至人物和事件都是有原型的。讀來覺得真實可信。

電影《保密局的槍聲》海報

再看當下霸屏的諜戰劇,其中不乏一些優秀作品,但相當一部分已經步入“抗日神劇”的路數了。“抗日神劇”之所以被詬病,是因為它把殘酷的戰爭遊戲化、戲謔化,出現過度誇張、時空穿越、超乎常理的雷人場景。現在有相當一部分諜戰劇在步抗日神劇的後塵,把諜戰故事拍得神乎其神。之所以沒有把諜戰劇吐槽為神劇,是因為諜戰本身有它的神秘性,似乎越神秘越能吸引人,這樣就越拍越成了諜戰神劇了。看完小說《戰鬥在敵人心臟里》,這種感覺更深了。說幾點當下諜戰劇的通病,是不是越來越像諜戰神劇了。

一、站長滿天飛。只要是反映軍統的諜戰劇,就要有站長。站長是多大的官銜不知道,小說中反派張仲年是上海保密局(軍統)第二行動組組長。也就是說五十歲左右,黃埔五期出身,奮鬥了二十多年,軍銜是少將,官職只是個組長。可見站長不是那麼容易當的。諜戰劇中這些一個個年紀輕輕的站長不知道是怎麼當上的。

二、諜戰人員天賦異稟。小說里要傳遞情報,基本上是打電話約好見面時間地點,交換情報。這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時期是正常的手段。那時候電話也很少,小說就有劉嘯塵急着送情報,找不到電話的情節。再看現在的諜戰片,看過幾個地下工作者傳遞情報,感覺普通人根本做不來。一個修鞋匠,在釘鞋掌時有節奏地敲擊出密碼,接頭人站在旁邊聽,接受了任務。我不知道是什麼天賦能有這本事。還有接頭互相用手指敲擊桌面教學交談。我知道中文電報碼是四個數字代表一個漢字,你敲擊多少下才能敲出四個數字,而且要馬上把他轉化為相應的漢字,基礎應該是把字典背下來吧。

三、生活條件穿越年代。小說主人公劉嘯塵是保密局上尉,平時住宿舍,上下班要擠公共汽車。任務需要,史秀英開的汽車是從她做上層工作對象手裡借來的。現在的諜戰片中的主要場景動不動就是豪宅、酒店、咖啡廳,尤其是汽車幾乎是人手一輛,信手拈來。不說解放前,看一本五十年代小說,縣公安局到案發現場都是騎自行車。記得小時候,七十年代在縣城都看不到小轎車,縣委縣政府只有吉普車,還不是給專人配的,誰下鄉才能用。四十年代汽車絕對是奢侈品。所以有人說《借槍》里描寫的地下黨人拮据的生活,還是比較真實可信的。但是現在很多導演以當下的物資條件來演繹從前的故事,只能說他穿越年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