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國軍殘兵亡命東南亞,吊打緬甸叱吒金三角,為何投靠泰國?

1983年,台灣歌手羅大佑推出了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這張專輯的第二首歌《亞細亞的孤兒》,在當時的華語樂壇引起了不小轟動。

這首歌的調子低沉,用嗩吶軍鼓營造出一種悲涼氣氛,歌詞一眼就能看出政治諷刺的味道,當年差點被封殺。

羅大佑為了讓歌曲發行,自稱“該曲是為紀念孤軍而作”。在80年代初,台灣全島都高度關注“孤軍問題”,政府不好意思阻攔,最後讓這首《亞細亞的孤兒》和聽眾見面。

後來,這首《亞細亞的孤兒》被廣為傳唱,並作為“戒嚴時代”的代表歌曲被奉為經典。但是當年和歌曲聯繫起來的那支孤軍,卻在90年代後被台灣當局拋在腦後。

而這支曾牽動港台和東南亞的軍隊,全稱叫“泰北孤軍”,是中國解放戰爭結束後,被趕到緬泰邊境“金三角”的蔣軍殘部。

泰北孤軍也叫“美斯樂孤軍”,自解放戰爭結束起,他們已在緬甸北部、泰國北部繁衍生息三代人。

冷戰時期,泰北孤軍輾轉緬甸、泰國,和各國政府軍作戰以圖生存,最後無奈接受泰國“招安”,幫泰王消滅游擊隊來換取合法身份。

在80年代,“孤軍”的慘狀被記者傳到台灣,台灣全島還開始了一場“支援孤軍”運動。

那麼在半個多世紀前,這支蔣軍孤軍為什麼會進入緬甸?他們在東南亞都經歷了什麼?現在的孤軍後代們是何處境?

一、蔣軍殘部逃入緬甸,吊打緬甸軍隊

1949年4月,解放軍百萬大軍渡江,南京解放。接下來的半年,蔣氏政府兵敗如山倒,精銳部隊在三大戰役悉數喪盡,剩下的軍隊被四野追得四處亂竄。

同年10月,新中國在北京宣告成立,但南方的戰爭還沒結束,解放軍在年底解放了幾乎整個大陸,此時只有偏遠的雲南和藏區還沒解放。

尤其是雲南省,還有成建制的蔣軍部隊十幾萬人。

雲南時任“主席”盧漢知道蔣氏大勢已去,也決心不再抵抗,而是宣布起義。此舉讓蔣氏勃然大怒,但他本人已經從四川逃往台灣,大陸上也沒多少蔣軍,蔣氏無計可施。

盧漢的起義也得到了解放軍的響應,他很快被任命為雲南最高行政長官。

可在蔣氏命令下,駐紮在雲南的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26軍都沒有跟隨舊政府投降,反而在雲南作繼續抵抗,最後基本被入滇的解放軍消滅。

戰鬥結束後,第8軍軍長李彌逃往台灣地區,第26軍軍長余程萬則逃往越南,最後再輾轉至香港地區。

這兩支部隊的殘兵則退到了中國國境線外,最早在中緬邊境活動的是第8軍23師709團,團長叫李國輝,後來人稱“小李司令”。

在緬甸北部落腳後,李國輝所部600多人,遇到了友軍第26軍93師278團副團長譚忠,他帶着800人也在緬北亂竄,兩支部隊後來兵合一處,互相有個照應。

這支部隊大約1500人,合兵之後自號“93師”,因為這支部隊是遠征軍老部隊,在緬甸有影響力。

當時緬甸已經獨立建國,緬甸政府對這支流竄緬北的中國部隊很不滿,多次要求李國輝的部隊交出武器,向緬甸政府投降。

但是中國軍人壓根沒把緬甸政府放在眼裡,他們之中不少人是二戰時期的遠征軍老兵,習慣思維把英國人當成緬甸的統治者,而南方的緬族政權才成立幾年,在他們心中還未能接受。

緬甸政府很無奈,最後下令緬軍於1950年夏天對“93師”進行打擊。儘管緬軍是正規軍,也有飛機大炮,但是卻被“93師”的國軍老兵打得潰不成軍。

打仗期間,李國輝又繼續收攏緬甸、老撾、越南的中國殘兵,以及從國內逃出來的國軍和反動分子,把“93師”擴充到3000多人,漸漸成為緬北最重要的武裝集團之一。

二、孤軍被棄,淪為“亞細亞的孤兒”

李國輝這麼一鬧,整個中南半島都有影響,在越南的法國人也看“93師”不順眼,但是緬甸政府沒有請他們過境征剿,法國人也沒辦法。

泰國政府對“93師”也很抵觸,泰國軍隊和緬甸軍隊是一丘之貉,如果這些國軍殘兵南下泰國,泰國也要遭殃。

唯一開心的人是蔣氏,他聽聞李國輝不但在緬甸站穩腳跟,而且開闢了一片根據地,馬上對李國輝和手下進行了嘉獎。

然後,蔣氏又派李國輝的頂頭上司,當初棄軍而逃的李彌將軍前往緬北改編這支隊伍,妄圖將其作為“反攻大陸”的策應。

李彌當初帶着幾百個親信逃到台灣,現在又回去看望被自己拋棄的部隊,臉上肯定拉不下來。

於是,他向蔣氏申請了大批武器和現大洋,以“犒軍”的名義飛到了當時“93師”所在的金三角地區。這3000多部隊當時正為軍餉發愁,李彌帶着軍餉來了,立即受到了戰士們的歡迎。

李彌重新改編了這支隊伍,統稱為“雲南救國軍”,他把原來709團的部隊改為193師,把278團改為93師。

此外,李彌還從台灣帶來彭程、呂國鈴、葉植楠擔任高級職務,李國輝和譚忠瞬間被架空。

在那之後,這3000多軍人在金三角不斷擴大地盤,打得緬甸軍隊不敢上門。為了生存,“93師”還在當地開墾荒地,修建村落,並在當地娶妻生子,想在這裡紮根。

不過,金三角種地不容易,但是種罌粟可非常方便,緬甸人本就有種罌粟的產業,“雲南救國軍”便將其利用了起來,軍隊負責保護鴉片貿易,從中賺取軍費。

除自己做鴉片買賣之外,美國人也在支持“救國軍”,每個月從駐泰國使館打來軍費7萬美金,供應日常開支。

1951年初,趁着朝鮮戰爭打得如火如荼時,在蔣氏的命令下,“雲南救國軍”北上“反攻大陸”。

這3000多人的部隊越過雲南邊境,進攻了雲南滄源、瀾滄等地,並和國內的少數反動集團勾結,推翻共和國在當地的基層政府,屠殺當地幹部和解放軍。

因為前期作戰順利,“雲南救國軍”捷報頻傳,台灣島上的“蔣軍集團”要員們彈冠相慶,以為反攻大潮就在眼前。

他們沒想到,解放軍這次是故意防水,要把這支部隊“關門打狗”,先放進來再圍殲。

沒過多久,雲南的解放軍將士於1951年6月全軍壓上,在一個月內殲敵1400多人,把這個“救國軍”再度趕出了國門。最後解放軍甚至追到緬甸境內,讓“救國軍”疲於奔命。

被解放軍教訓後,李彌萬念俱灰,他深感所謂的“反攻”是痴人說夢,畢竟解放軍邊防軍就能追着他們打,要是精銳部隊來,那他們恐怕要被趕到印度洋。

於是,李彌從現實出發,先求擴大自己的地盤,在緬甸北部建立國中之國,然後賺錢、養兵、練兵,再等待以後蔣氏的指示。

其實,李彌此舉可不僅是為了“反攻”,還是為了自己的仕途。

台灣島乃彈丸之地,國民政府軍政要員又這麼多,大官尚且難以混到一官半職,自己去台灣可能連湯都沒得喝。

但是在緬北,自己可以呼風喚雨,備受蔣氏器重,緬北鬧得越大,自己的地位越高。

1953年,緬甸政府不堪“救國軍”的騷擾,找到了英國,出錢僱傭了一支部隊來國內清剿“救國軍”。這些外國人很多是二戰老兵,但在和“救國軍”的戰鬥里再次被橫掃,傷亡上萬人。

這次失敗讓李彌的氣焰更加囂張,他曾對記者說:“我要我想,我隨時可以當緬甸王!”

這番話讓緬甸政府顏面無存,畢竟作為聯合國的正式成員國,緬甸被欺負得這麼慘,聯合國不能坐視不管。

緬甸政府向聯合國告狀,說蔣台政權侵略緬甸,安理會也給蔣氏施壓,蔣氏無奈下令李彌“回國”。

但蔣氏同時命令,只允許一些傷病員和老兵共3000人回台灣地區,其他部隊繼續在金三角活動,以備不時之需。

三、老一輩是中國人,下一代是會說中文的泰國人

事實上,被留下的人大多是雲南當地的軍人,他們在台灣地區本就無親無故,也無人際關係,蹭不上去台灣島的飛機。這些軍人只能留在緬甸,面對不可捉摸的未來。

而這留下的2000多名孤軍將士,以段希文將軍為司令,繼續在緬甸境內活動。

這支部隊也很能打,緬甸政府軍也拿他們沒辦法,最後緬甸決定請新中國出手,讓解放軍聯合緬軍打擊段希文的孤軍。

60年代初,解放軍兩次進入緬甸北部打擊段希文,段希文在軍事上連續失敗,最後過境逃入泰國清萊。

可泰國人也不願意接納這些軍人,孤軍在泰國沒有身份,像游擊隊一樣在山脈中活動,身邊的少數民族對他們充滿敵意,泰國政府軍對他們也不太友好。

而孤軍駐紮的地方本叫“密索隆”,是個傈僳族部落,後來根據中國的發音改名為“美斯樂”,這便是段希文“美斯樂孤軍”稱號的由來。

逃到泰國後,美斯樂孤軍放棄了所謂“反攻大陸”的最高目標,開始專心“求生存”。

由於泰北也屬於金三角地區,孤軍起初為了軍餉,曾參與當地的毒品貿易,但後來泰國政府找到了他們,給他們提出了一個交換合法身份的建議。

當時泰國北部左翼游擊隊和部落武裝很多,泰國政府軍戰鬥力堪憂,打不過這些部隊,泰北有分裂的危險。而中國人打仗很厲害,這些孤軍在緬甸鏖戰多年,個個身經百戰。

因此,泰國政府邀請孤軍參與泰國剿匪,作為回報,泰國將承認他們的合法身份,“孤軍”將成為泰國人。

段希文和手下們考慮了一番,此時放眼世界,蔣台政權已經放棄了他們,大陸也回不去,眼下泰王願意收留他們,已經非常難得了。

孤軍答應了泰王的要求,從1970年起,孤軍戰士出征6次,掃清了泰國北部的獨立武裝,讓泰國國王普密蓬非常欣慰。

1981年,孤軍最後一次幫泰王打仗,掃清了最後一股泰國分裂勢力。普密蓬大手一揮,給孤軍以泰國“公民證”,這些幾十年沒有身份的人,自此正式成為泰國國民。

此後,孤軍以美斯樂為中心生活,他們交出了武器,成了普通公民。

孤軍在美斯樂辦了很多中文學校,一直堅持中文教育,但是後來泰國政府要求美斯樂必須納入泰語教育,所以美斯樂的第二代人開始學習泰文

這些二代子孫因此過上了白天在政府的學校上學,晚上則在本地的中文學校學習漢語的生活。

20世紀80年代,小蔣在世時,為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蔣台政權還在支持孤軍,鼓勵孤軍後代去台灣留學,經費全部報銷。

等小蔣死後,台灣當局當即放棄了對孤軍的支持,當地人和中國文化的聯繫再次中斷。

美斯樂孤軍第一代人至死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第二代、第三代都已經泰國化,他們會說漢語和泰語,但心理上認同自己是“會說中文的泰國人”。

目前,美斯樂當地靠旅遊業發展,也經常有中國各地的遊客來這裡造訪,找尋着當年孤軍的點滴故事。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尋訪金三角的"中國孤軍"》,孫廣勇

2、《遺落在泰北的中華文化》,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