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視窗(31)| 多地“清剿”鱷雀鱔……外來物種都有害嗎?

前些日子 ,幾條鱷雀鱔攪得人心惶惶,大人小孩聞之色變。有關人員迅速行動,採取措施,力求除惡務盡。

8月26日,在河南省汝州市雲禪湖裡,抓到一條鱷雀鱔;8月27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一小區內人工湖中,兩條鱷雀鱔被捕撈上岸……有人統計,近半年來,我國有12個省市發現了鱷雀鱔的蹤影 ,至少已經捕捉到19條鱷雀鱔。

鱷雀鱔是大型肉食性魚類,牙齒鋒利,生性兇猛,捕食水中的生物,尤其是水中的魚類。有專家稱,一條鱷雀鱔能把水中的魚吃光,甚至危及附近居民、遊客的人身安全。

我國原本沒有鱷雀鱔,它是外來物種。

在自然界中,傷害、攻擊人類的外來物種並不多見,但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外來物種卻有不少種類。

鱷雀鱔。

鱷雀鱔。(來源:人民日報

01

美麗外表掩蓋下的瘋狂

我對外來物種的認識,始自40多年以前。

老家所在村莊,有三個“灣”。所謂“灣”,又叫水塘,就是存水的凹陷地。裡面四季有水,尤其是到了雨季,雨水彙集於此,滿滿的一灣水。

不過,除了寒冷的冬季,水面上覆蓋著一層或厚或薄的冰,灣里並沒有其他什麼東西,顯得十分單調。

20世紀70年代的一天,村民們發現,村東頭的灣里,突然出現了一種綠色植物。它漂浮在水面上,葉片碧綠、肥厚,表面光滑,葉柄中空,下部有個氣囊,呈葫蘆狀。負責引進這種植物的村幹部說,它叫水葫蘆。過了一些日子,水葫蘆開花了,淡紫色,煞是好看。

水葫蘆的到來,給以往單調的水面,帶來了勃勃生機。平時,村民們可以觀葉,滿眼碧綠,開花時節又可以欣賞艷麗的花朵。

一開始,灣里的水葫蘆只有幾棵,後來它快速繁殖開來,數量逐漸多起來,發展到十幾棵、幾十棵……最後覆蓋了整個水面。

水葫蘆數量少的時候,村裡要求,大伙兒不能從灣中私自撈取。後來,這水葫蘆多了,村裡就派人從灣中撈出來,用其漚制綠肥,還有的村民拿回家餵豬。

若干年之後,我才知道,這水葫蘆又叫鳳眼蓮,是一種外來入侵植物。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流域,屬於多年水生植物。我國本來沒有水葫蘆。1901年,作為觀賞性植物,水葫蘆被引進中國。

在其美麗的外表——綠葉紫花掩蓋之下,它們在我國各地的水域之中瘋狂繁殖,子孫後代無節制增加,佔領灣塘,布滿江河湖面,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陽光不足而死亡,破壞水中生態平衡,成了一大禍害。

擁有美麗外表的水葫蘆。

美國白蛾,也是一個典型的外來入侵物種。

美國白蛾原產於北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隨着軍用物資漂洋過海,傳播到歐洲,1940年首次在匈牙利發現,隨後蔓延到除北歐外的歐洲大部分地區。1945年,美國白蛾又隨軍用物資登陸日本東京,首次到達亞洲,後來抵達韓國,然後一路北上進入朝鮮。1979年,美國白蛾出現在遼寧丹東地區,正式宣告入侵中國。

美國白蛾是個貪婪的吃貨,食量很大,又不挑食。凡是農作物、雜草,闊葉的喬木、灌木,甚至裸子植物,在它眼中,都是美餐。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白蛾的寄主植物,全球共有636種。其中,美國有120種,日本有300多種,歐洲有234種,中國僅遼寧丹東地區就有94種。

美國白蛾蠶食植物時,通常團體作戰。若干頭5齡前的幼蟲,首先把一大片樹林覆蓋起來,織起天羅地網, 然後群集在網中,開始聚餐,“嚓嚓嚓——”晝夜不停地取食葉片。吃完一個地方的樹葉,或者其他植物,它們再遷徙到下一個地方,所過之處,往往片葉不留。遭災嚴重的地方,看上去,彷彿被大火燒過似的。

美國白蛾還有一個令人恐怖的特點,繁殖能力驚人。一隻雌蛾一次產卵800粒到2000粒,一年繁殖三代,一年可繁衍2億隻幼蟲。換句話說,防控時即使僅有一隻雌蛾漏網,一年之後,它就有可能繁殖出2億子孫!這無疑給防控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最早在我國東北發現的美國白蛾,逐步向南攻城略地。迄今,它們已經入侵併肆虐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陝西、河南、山東、江蘇、上海、安徽,湖北等13個省份。

除了上述的水葫蘆、美國白蛾,大米草互花米草紫莖澤蘭加拿大一枝黃花松材線蟲草地貪夜蛾紅火蟻福壽螺等也是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據統計,迄今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因其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

02

外來物種也有有益的種類

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嗎?

非也,對人類有益的外來物種也有不少,比如南美白對蝦火龍果

現在,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銷售和消費成了我國一大產業。從名字可以看出,它原產於南美洲地區,主要分布在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水域,從墨西哥灣秘魯中部都有它們家族成員的身影。

我第一次見到南美白對蝦養殖池,是在茫茫魯北平原的一個鎮上。當地農民在鹽鹼地上開挖池塘,投放蝦苗,開始只有幾戶養殖,規模不算太大。後來,隨着他們養殖的成功,鎮政府及時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其他農戶爭先恐後,紛紛跟上,逐步擴大養殖規模。如今,這個鎮已經成了南美白對蝦的養殖大鎮。

我國是20世紀80年代末引進南美白對蝦的,90年代初期科研人員人工繁殖南美白對蝦獲得成功。2000年以後,從東部到西部、從沿海到內陸,各地開始大規模養殖。如今,在我國海水養殖的蝦類之中,大約三分之二屬於南美白對蝦,年產量40萬噸左右。

南美白對蝦,這個外來物種的引進,促進了經濟發展,富裕了一批養殖戶、經銷商,也豐富了城鄉廣大居民的餐桌。

火龍果。

仙人掌科的火龍果,原產於中美洲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巴拿馬、厄瓜多爾古巴、哥倫比亞等地。後來傳入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和我國台灣以及海南、廣西、廣東、福建、雲南等省區。

如今,火龍果不僅是南方居民喜歡吃的水果,居住在北方的小孩大人也經常到集市上、商店裡購買火龍果,一飽口福。

火龍果味道甘甜、營養豐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它果肉中所含的糖類主要是葡萄糖,攝入人體很容易被吸收,適合運動之後急需補充能源物質時食用。火龍果還含有高濃度的天然色素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種抗衰老的物質,因此經常食用火龍果可以延年益壽。火龍果蘊含吉祥、健康、富貴、長壽之意,在民間,人們無論是拜訪親友還是探望病人,經常在攜帶的果籃中放置一隻火龍果,用來祝福對方。

甘薯,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曾在饑荒年代救過許多人的命,它就是一個外來物種。

甘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它逐步傳到歐洲和東南亞,16世紀末傳入我國。我國引進甘薯,有多條通道,其中民間談論最多的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華人陳振龍呂宋(現菲律賓的)帶着幾棵甘薯苗,回到家鄉福建長樂試驗種植。第二年,他兒子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報告,得到金學曾的大力支持,批示“依法試種”。於是,幾年時間甘薯便在福建推廣開來。後來,逐步向長江流域、華北等地推廣。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十四年至十九年間,陳經綸的曾孫陳世元來到山東膠州,逐步試驗探索並教會了農民甘薯藏種過冬的方法,為當地大面積推廣甘薯種植奠定了良好基礎。

甘薯適應性廣,栽培方法簡單易學,產量又高,在饑荒年代,許多人曾依靠吃甘薯度過了艱難歲月。

甘薯,山東稱之為地瓜。我記得小時候,主食便是地瓜,輔之少量的玉米做成的餅子或者窩窩頭。秋天,地瓜剛收穫之時,母親拿來一些,洗凈泥巴,放入大口鍋中,加水漫過地瓜,燒火煮熟,這就是一家人的食物。新鮮的地瓜容易腐爛,因此除了一少部分貯藏於井中,大部分則切成片狀,放到地里晒乾,做成地瓜干,貯存起來。待到其他糧食吃完之時,就拿出一些來煮熟充饑。

地瓜干吃起來有些苦澀,口感不佳,但是假如沒有它,遇到饑荒年代,有些人或許就被餓死了。

甘薯(地瓜)。

我們常見的農作物,例如玉米、花生等大田作物,黃瓜、辣椒、茄子、洋蔥、大蒜、菠菜、馬鈴薯、番茄、胡蘿蔔等蔬菜,葡萄、草莓、芒果等水果,還有苜蓿等飼草也都是有益的外來物種。

可以說,如果缺少外來物種,現在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和果盤子就不會如此豐富多彩。

03

科學防範入侵外來物種

外來物種的有益、有害之別,是人類站在自身立場來判斷的。

一個外來物種可以利用,包括食用、使用,促進經濟發展,就被視為有益;反之,外來物種打破引入地的生態平衡,威脅人類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影響經濟發展,造成危害,就被認為是有害的。

外來物種肆意繁殖,佔領陸地、阻塞河道,泛濫成災,往往是因為沒有天敵制約。在自然界中,任何一個物種都處於一條或者數條食物鏈上。它以下一級生物或非生物為食物,同時也被上一級生物所食用。例如,在“青草—兔子—狼”這條食物鏈中,食草動物兔子吃青草,食肉動物狼又獵捕兔子為食物。青草、兔子、狼相互制約,數量處於動態平衡之中,稱之為生態平衡。

假如狼突然滅絕了,兔子沒有天敵狼的制約,便會快速繁殖,數量大增,採食青草,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打破生態平衡,造成生態災難。

在美國白蛾的老家,多少年來,美國白蛾一直與其他生物“和諧”相處,沒有造成明顯危害,主要原因是有50多種寄生性天敵昆蟲、34種捕食性生物及許多微生物病原菌有效地制約着它。

然而,美國白蛾入侵中國之後,情況突變:本土天敵對這種害蟲不能完全適應,制約作用很小。於是,美國白蛾毫無節制地繁衍開來,採食樹木葉片、農作物葉子,短短几年時間便造成巨大危害。

美國白蛾。(圖片來源:新華社)

被美國白蛾侵襲的樹木。

前幾年,美國白蛾猖獗、泛濫之時,用機器噴洒化學農藥滅殺,發動人員走進田野、村莊捉拿,但是成效不很明顯。後來,科研人員開始尋找天敵昆蟲,以蟲治蟲。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楊忠岐帶領團隊,深入我國各地美國白蛾發生的重災區,調查研究。經過十多年探索,楊忠岐發現,在中國,美國白蛾有32種天敵,包括12個新種。他從中篩選出一種名叫“周氏嚙小蜂”的昆蟲。這種昆蟲寄生在美國白蛾體內,是我國本土自然環境下美國白蛾的優勢天敵,同時又不會對其它昆蟲的生存、繁衍構成威脅。我曾在濟南市一家公園裡看到,植保人員在樹枝上掛的周氏嚙小蜂蜂卡。這樣依靠蜂卡中孵化出的一隻只周氏嚙小蜂,便可制約周圍美國白蛾的繁殖,以免造成危害。

這是外來物種入侵之後,不得已採取的生物防治措施。

防範入侵外來物種,還應從源頭抓起。海關檢疫部門要嚴格把好檢疫關。對於個人來說,要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不隨意購買、放生動植物,做生態文明的守護者。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陳建志

往期回顧,點擊閱讀:

農科視窗(1)|“海水稻”價值幾何?來看看耐鹽鹼水稻育種的山東實踐

農科視窗(2)|一棵野草與小麥雜交成功,為何贏得院士們點贊?

農科視窗(3)|除了“瓜奶奶”吳明珠院士選育的瓜,你還吃過哪些瓜

農科視窗(4)|非洲西來瓜,碩果遍華夏,山東設施栽培技術輻射全國

農科視窗(5)|小小艾草,竟成就一個大產業

農科視窗(6)|雜交馬鈴薯問世!揭秘背後創新故事

農科視窗(7)|神奇“剪刀”咔嚓一下,世界首例香味玉米山東問世

農科視窗(8)|一項成果改變一個產業,由田間直收籽粒想到緊湊型玉米

農科視窗(9)|實施“搭橋手術”,老樹煥發青春

農科視窗(10)|植物基因編輯:改良作物惠民生

農科視窗(11)| 糯、紫、黑、藍…特殊用途小麥品種“特”在哪?

農科視窗(12)|一棵大豆何以觸動國人神經,兼談大豆的前世今生

農科視窗(13)|農科院專家談麥田管理:趕緊鎮壓劃鋤,暫時不要澆水追肥

農科視窗(14)|能做爆玉米花的,可不是普通玉米粒

農科視窗(15)|造個機器人摘蘋果究竟有多難,兼談機器人簡史

農科視窗(16)|“我看到一隻躲在地下冬眠的刺蝟!”驚蟄時節話冬眠

農科視窗(17)|全國大豆高產競賽,畝產多少能奪冠?

農科視窗(18)|最早的家禽,是雞、鴨,還是鵝?

農科視窗(19)|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農科視窗(20)|長在樹上的蔬菜

農科視窗(21)|一粒大豆的自述: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精華在人間

農科視窗(22)| 揭開耐鹽鹼植物的奧秘

農科視窗(23)|齊黃34,為何這麼火

農科視窗(24)|紫米黑米:高營養背後的高科技

農科視窗(25)|西紅柿緣何失去了老味道

農科視窗(26)|4個月沒下雨,金銀花竟枝繁葉茂?保墒抗旱看它的

農科視窗(27)|種子遨遊太空,歸來立馬高大上?

農科視窗(28)| 山羊與綿羊,能雜交產羔嗎

農科視窗(29)|住在樹杈上的雞 ——漫談熟悉而又陌生的雞家族(上)

農科視窗(30)| 這項成果為何入選“中國種業十件大事” ——漫談雞的過去與現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