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幾天時間刷完了台劇《俗女養成記》的第一季和第二季,這部劇可以說溫馨搞笑又心酸,都說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而陳嘉玲的童年很幸福。《俗女養成記》的女主陳嘉玲39歲大齡未婚,在醉酒和男朋友求婚後,公司和婆婆的雙重壓力讓陳嘉玲清醒了,她選擇了分手,在失業後醉生夢死時被親弟陳嘉明一把拽回了老家,她在老家重遇了竹馬蔡永森,決定買下小時候的“鬼屋”,同時轉業成導遊。
陳嘉玲之所以令人羨慕是因為她可以在39歲時退婚專業勇敢開啟另一段人生,她的清醒(或者有人認為是矯情)是因為她的家庭。《俗女養成記》充滿着煙火氣息,以兩條線記錄著陳嘉玲的人生,兒時陳嘉玲所經歷的一切影響着現在的陳嘉玲,她可以在39歲依舊沒有忘了“自己”,也是因為家庭環境,雖然有點小摩擦,但畫風溫馨搞笑,以陳嘉玲的視角展現着她的家人,這部劇如果只聚焦“大齡未婚剩女”,有點膚淺,其實更多的是尋找自我。
阿嬤:我叫李月英
《俗女養成記》中的每個角色都很鮮活,鮮活到像我們身邊出現的人,其中阿嬤更是如此,她是個節儉嘴硬要面子的阿嬤,她會跟兒媳婦有點小矛盾;她會在女兒帶着外孫女回家時有點小偏心,偏心的理由是女兒和外孫女是客人,小陳嘉玲是主人,但同時她又是個清醒的阿嬤。阿嬤接受了小女兒一生未婚,也接受了孫女大齡退婚,她在過世前對陳嘉玲說過一個願望,她說等到她懶得呼吸的時候,希望骨灰能撒在大海,可以自由自在去當李月英。
阿嬤說她婚前父母叫她阿月,朋友叫她月英,結婚之後變成陳李月英,在外被人叫陳太太、陳媽媽、老闆娘,在家是媽媽、阿嬤,她已經很久沒有聽到自己的名字,阿嬤的這段話聽着叫人心酸。阿嬤的婚姻生活很好,但是她卻依舊不能做自己,大環境讓她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名字,阿嬤唱歌不是唱給阿公聽而是唱給自己,阿嬤有段時間想搬出去不是不喜歡陳家,是想作為李月英生活一段時間,可是阿嬤那時已經忘記自己是李月英,只記得自己是陳李月英。
令人羨慕但又有點膈應的好爸爸陳晉文
阿嬤有種豁達的心酸,即便她忘記了自己的名字,但她潛意識中還有“自己”的意識,而她的兒媳吳秀琴則是有點令人心疼。到了陳嘉玲的媽媽吳秀琴這代已經不用冠夫姓,可是吳秀琴的人生便是為了家庭、丈夫、子女而活,她是最常見的媽媽,喜歡念叨,省吃儉用、望子成龍,口頭禪“都是為你好”,這樣的“虎媽”襯托得爸爸陳晉文格外的好,真的會羨慕陳嘉玲有這樣的爸爸,他寵愛女兒,會陪玩,會和女兒說生理期的二三事,但他也很有原則。
在陳嘉玲偷拿同學的筆時,即便陳嘉玲是為了爸爸,陳晉文也會在三更半夜拉着陳嘉玲上門,他簡直就是別人家的好爸爸好丈夫,可是這個好爸爸在老年生病出院偶遇初戀白月光後變了。陳晉文老夫聊發少年狂,陪着初戀做一些瘋狂的事,肉體是沒有出軌,但很明顯精神出軌了,他和初戀在一起時找到了很久不見的自己,他開始對着吳秀琴發脾氣,偷偷借給初戀錢,在初戀因“殺豬盤”上新聞吳秀琴幸災樂禍時,陳晉文生氣罵吳秀琴刻薄。
寶藏媽媽吳秀琴
因為發現一直以為的好老公有問題,吳秀琴離家出走找女兒陳嘉玲,而陳嘉玲正好和蔡永森分手,表姐洪育萱婚姻出現問題,三個女人一起開啟公路之旅,回來時因為一塊含酒精的蛋糕被抓包,一起在警局裡發酒瘋,這個劇情很搞笑,而這段旅行陳嘉玲發現媽媽是寶藏。只有小學文憑的吳秀琴會說外語、會開車、會游泳,吳秀琴跳舞也很厲害,一點也比陳晉文的初戀差,但吳秀琴學習這些的出發點卻是因為陳晉文,因為他喜歡,因為他不會。
吳秀琴明明會的很多,可是她從來沒有展現過自己,就像她一直知道兒子的性取向,但一直沒有說一樣,她絮叨歸絮叨,可是她很愛自己的家庭,甚至失去了自我。在旅行歸來後吳秀琴依舊住在女兒家,可是大半生為家庭而活的她失去了目標,她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很是茫然,而就在這天她靜下心看院子的景色突然發現原來天空很藍,在這個下午吳秀琴找到了自己,雖然吳秀琴最後和陳晉文和好了,但吳秀琴的心態已經不一樣了。
金絲雀表姐洪育萱
表姐洪育萱老是喜歡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她開口閉口“育萱要如何”,不管發生什麼她都一直笑着流不出眼淚,小時候優秀的表姐為何變成了這樣子?因為洪育萱在甜言蜜語中迷失了自己,她一個台大的高材生卻成為了只某某太太,在畢業後沒有工作過直接成為家庭主婦,圍繞着丈夫轉,人到中年丈夫出軌家暴,自己又沒有工作經驗只能依附於丈夫生存,慢慢的她習慣笑着忍受一切再也流不出眼淚,好在後來洪育萱清醒過來找到了自己。
透明人陳嘉明
陳嘉玲的弟弟陳嘉明,在家裡有點類似於透明人的角色,儘管他是一個好弟弟、好兒子,但劇情上來看家裡人對姐姐陳嘉玲更加重視,或許因為是兒子,認為兒子就應該要承擔起一切,要給媽媽和姐姐依靠,而陳嘉明給自己的定位也一直是某某兒子、藥店傳人,他一直以來沒有想過自己要什麼,要過怎樣的人生,這也是之前陳晉文對兒子的期待。不過陳晉文生病過後找到了自己,希望兒子也可以,不管他想去哪裡,想做什麼,想和誰在一起。
所以《俗女養成記》不是陳嘉玲的中女奮鬥戀愛史,而是三代人發現“自己”,陳嘉玲或許會被罵矯情,但她不管結婚還是生孩子都記得自己是陳嘉玲,而不只是某某某,這也是她彆扭的原因。陳嘉玲也很幸運,有一個開明的家庭,親人影響着她,讓她可以做自己,而她也見證每個人找回自己。其實每個人在社會關係中都有不同的定位,會成為某個公司的某某,會成為別人父親、母親、兒女,但不管是誰,千萬不要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