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劉歡蔡文靜上線,演員有演技,戲份顯真實,比第一章好

9月28日晚間,電視劇《衚衕》在正版視頻平台當中,更新出第二章的內容。這一章節,從北京的八十年代開始講起,講的則是第二代“居委會大媽”們的故事。在首個章節當中,我曾寫劇評文章認為,主演趙露思侯明昊因為缺乏演技,所以造成整部作品的老北京味道感不對路子,所以這個章節很擰巴。而在第二個章節當中,主演缺乏演技的問題,似乎得到了調整。

在這個章節當中,蔡文靜飾演田棗的後代,也屬於衚衕這一代比較能夠罩事兒的人。不過,這一次,這位女主是以衚衕公主的方式出現的。她因為這份公主的氣質,而在衚衕當中很有群眾緣兒,大家都願意聽從她的。不僅大爺大媽們喜歡她,而且小青年們也聽她的。這種衚衕公主的人設,其實是考驗演員表演能力的,演不好,就不具備信服力了。

《衚衕》第二章開局的劇情當中,蔡文靜飾演的女主角先是參加詩歌朗誦活動,並且現場朗誦的現代詩。這種詩書氣質,被蔡文靜拿捏得非常到位。當然,真正懂詩歌的觀眾可能會覺得,蔡文靜的表演和真正的文藝女青年依舊是有區別的。只從電視劇的角度上講,把角色塑造成這個樣子,已經算是可以過關的。至少,作為觀眾,我們願意相信女主角是喜歡詩歌的,並且致力於文學方向發展的。

第二個章節當中,男主角劉歡,則飾演一位商業嗅覺非常靈敏的衚衕串子。這個角色,更為激靈,並且因為這份激靈而成為劇作的重要看點。劉歡對於角色的實現程度,也確實比第一個章節當中的侯明昊要好很多。侯明昊還是典型的流量明星的包袱壓在身上,而劉歡在《衚衕》當中,則純然是為角色服務的演員,知道如何塑造好角色了。

男女主角,一個偏向靜態,一個偏向動態,對手戲表演起來,就很有味道了。無論是劉歡,還是蔡文靜,都能夠較為準備地拿捏住角色。因為他們表演得准,所以這個章節的故事就更容易成立。對於電視劇《衚衕》而言,走的是純然的現實主義的路線,角色準確真實,是最大前提條件。所以,這樣的電視劇吃演技,並且可以用來判定演員的表演功底。

同時,付寧編劇和導演,對於北京八十年代的年代感拿捏,也是相對準確的,且容易獲得部分中年觀眾共情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部分城市當中,確實興起了文學熱。很多文學雜誌社,更是青年們嚮往的地方。這份嚮往,很類似幾年前大家對於一些互聯網大廠的嚮往。在當年,能夠接觸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簡直就是非常神聖的一件事情了。

所以,當劇作當中多位青年在北海朗誦詩歌的時候,真正經歷這一代的觀眾們,就容易升起共情心理來了。八十年代,是中國詩歌最為輝煌的年代。當年的詩人們,出門遠遊是真的可以不帶錢的,只要帶上自己的詩歌和名字,就一定會有飯吃。這種詩歌的榮耀,到九十年代之後,就結束了。

在《衚衕》第二章當中,書店當中新到貨了一批外國名著,引發了大量文學青年連夜排隊購買的熱潮。這種事情,也是非常真實的。在《衚衕》當中,火爆的是外國文學名著,青年們談的,也是尼采康德這樣的哲學家。這一點,並不誇張。同時,當年很多中國的文學名著也是火得一塌糊塗。有些小說,一出版,就出現爭相購買的熱潮。

這些事情,放在當下,彷彿是不可思議的了。咱們當下的很多青年們,也沒有了購買紙質書籍的熱情。因此,在《衚衕》當中劉歡飾演的男主角當文學名著小說的二道販子也能發財的事情,可能青年觀眾們就覺得這個不真實了。實際上,放在當時特定的年代當中,這一點,是真實的。這種文學名著熱潮,到上世紀末,依舊在很多偏遠的地區盛行。當時,很多偏遠地區,依舊買不到文學名著。

後來,隨着互聯網的興起,大家能夠在網上購買書籍了,中國很多偏遠地區的文學名著熱潮才漸漸散去。就這麼說吧,新千年前後,還有一門生意呢,那就是去北京的很多舊書市場上,拉那些圖書館淘汰的書籍,然後拉到一些偏遠地區去,售價依舊不菲呢。這份熱潮的散去,和互聯網讓購書更便捷是有一些關係的。文學名著,終於不緊張了。

基於目前上線的劇情來講,劉歡和蔡文靜的演技是有目共睹的。一部走現實風格的電視劇,男女主角必須要有演技才行。不然,就容易大段垮掉。(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