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邊村蛻變

一個曾經帶頭上訪的農民,何以成為如今的致富帶頭人?一個偏遠的山區小村,靠什麼吸引200多名青壯年回鄉就業?一個原來開會叫不到人,一些黨員過黨日活動還伸手要誤工補貼、要求安排吃飯的黨支部,為什麼能成為如今的“全省鄉村振興模範黨組織”?

炎炎夏日,從江西黎川縣城驅車約40分鐘,來到地處贛閩交界、武夷山脈腳下的洵口鎮皮邊村。一眼望去,由近及遠,水稻田、瓜蔞地、毛竹林,產業布局層次分明,一河兩岸的村容村貌整潔有序。村支書潘愛平告訴半月談記者,全村脫貧戶人均收入已從2013年的不足2300元,增長到2021年的1.8萬元。

僅僅6年前,這裡還鬧訪頻發,賭博成風,環境髒亂差,村裡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皮邊村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帶着疑問,半月談記者走進皮邊村。

航拍皮邊村 邱嘉龍 攝


窮賭之困


初到皮邊村,第一印象是山多。村落三面環山,起伏的山巒把這裡裹得嚴實,也一度讓生活於此的百姓日子過得十分清苦。

洵口鎮黨委書記付璐回憶起幾年前第一次到皮邊村的場景:三伏天,村部會議室里居然沒有電扇,就連窗戶紙也是破破爛爛的。全村2300多人,最高峰時有1000多人在外務工。

由於收入匱乏,不少村民一度喜歡上賭博,危小球就是其中一員。有一回,危小球家裡殺了頭豬,本來想拉到集上去賣。但想到賣一上午豬肉,刨去成本頂多賺幾百塊錢,還不如打麻將賺得快,結果他直接平價處理掉豬肉,上了麻將桌……

越窮越賭,越賭越窮,以致有些村民身陷高利貸不能自拔。“除了賭,就是鬧。”危小球笑着說,一年上訪十幾次,仗着讀過高中,腦袋瓜靈活,自己還經常給其他人出點子、寫上訪材料,沒幹啥正經事。

在他看來,說到底,都是一個“窮”字鬧的。


產業之難


改變並非易事。2015年,江西省政協機關駐村扶貧工作隊來到皮邊村。“都知道,產業是重中之重。但發展什麼產業,怎麼發展產業,並沒有現成的答案。”江西省政協機關原駐村第一書記陳春情說。

距離皮邊村40公里外的福建光澤縣華橋鄉,種植百香果大獲成功。一山之隔,兩重天。村民黃文虎砸進40萬元試種50畝,不曾想卻因為皮邊村的山區小氣候發生低溫凍害,造成不小損失。

接二連三的失敗,讓不少幹部群眾怕了。為了找到適宜的產業,從周邊村鎮到外市外省,從獼猴桃、胭脂柚到香榧、葡萄,工作隊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多番比較、反覆考察。“要麼銷路不暢,要麼可複製性不強,收益見效慢。”陳春情說,直到“瓜蔞”走進大家的視野。

“瓜蔞”,是一種多年生植物,果皮、根莖是中藥“天花粉”的原料,炒熟後的瓜蔞籽香甜酥脆。

當時,剛從一家廣告公司轉型做農業的江西省蔞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看準了瓜蔞產業的市場需求,有意向尋找種植基地。工作隊員了解到這一需求後,馬上與公司進行對接。

為摸清真實情況,汲取之前教訓,工作隊邀請縣農業農村局幹部、鎮黨委負責人、村幹部和有種植意向的村民共10餘人,先後3次前往江西省樟樹市、安徽省潛山縣等地考察市場行情。經過反覆比較,2018年底,皮邊村決定引進瓜蔞種植項目。

可問題又來了,瓜蔞種植成本主要集中在第一年,每畝地需要投入近5000元。前期的高投入,讓不少村民犯了難。誰來種?誰敢種?


突破之路


有的村民說:“只要村幹部敢種,我就敢種。”

“對村民來說,唯一拿得出的就是土地,關鍵是錢從哪裡來?”陳春情說。

工作隊多方走訪洽談,最終與江西省蔞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由該公司投資皮邊村,建設瓜蔞示範基地。然而,遠在南昌的蔞豐公司也心存疑慮。“人生地不熟,一開始來村裡,我們也擔心老百姓不買賬。”蔞豐公司營銷總監戴雲峰說。

為了引進蔞豐公司,村幹部把目光瞄準流轉土地。然而,幾年前的一次土地流轉,讓不少村民記憶猶新。潘愛平說,當時,村裡曾引進一個龍蝦養殖項目,項目負責人直接和村民洽談,流轉了幾十畝土地,後因龍蝦市場價格大跌,負責人跑了,挖開的土地沒錢復墾,草長得比人還高。

為打消村民顧慮,村集體做起了“中間人”。

陳春情說,2019年春,村集體成立瓜蔞合作社,動員90戶村民把閑置土地流轉過來,再由合作社集中打包與瓜蔞企業簽訂合同。這樣,農戶與企業兩邊都有安全感。同時,企業交納10萬元押金給合作社,並每年拿出1萬元利潤作為鄉村建設基金,讓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不到1個月時間,完成800畝土地的流轉,這讓蔞豐公司堅定了投資意向。投資600多萬元,實施水肥一體化改造,引入無人機進行農藥噴洒……皮邊村村民第一次體會到現代化農業生產的科技范兒。

曾經帶頭上訪的危小球,如今被聘為蔞豐公司的“種植總監”,每月光工資就有5000元。在公司帶動下,他自己還種了100畝瓜蔞,去年掙了18萬元。“今年是豐產期,收益更加可觀。”看着果實累累的瓜蔞基地,危小球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瓜蔞產業的發展讓皮邊村百姓嘗到了甜頭。此後,中藥材山香圓、稻草菇等一個個新產業陸續發展,皮邊村百姓腰包越來越鼓,村集體收入從過去僅靠種植烤煙返稅的5萬元,增加到現在的50萬元。

陳春情說,回過頭來看,村民對社會資本信任不夠、對市場行情把握不準,是制約土地流轉的重要原因,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土地流轉合同簽訂、項目協調等方面的作用,既可有效維護村民利益,又有助於保障流轉關係穩定。


治理之變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皮邊村村民在村便民服務站了解醫保相關事項 王武輝 攝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然而,直到2018年,皮邊村黨支部49名黨員中,30歲以下黨員僅7名,且全部不住村裡。


第一次到村裡開支部黨員大會的情形,讓陳春情印象深刻:有的黨員故意缺席,有的不僅伸手要誤工補貼,還要求安排吃飯。“難道黨章還有這樣的要求和規定?”陳春情說。

針對皮邊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問題,駐村工作隊決定抓黨建。第二次開支部黨員大會,陳春情要求全體黨員佩戴黨員徽章,現場重溫入黨誓詞,學習黨章規定。

培養發展年輕黨員,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抓實“三會一課”、黨員政治生日、組織生活會……較真的做法讓不少黨員產生觸動。而讓黨支部真正“立”起來的關鍵,還是黨員幹部真情投入的點點滴滴。

駐村工作隊隊員陳武良是一名軍轉幹部,在機關一天都沒待,就主動請纓到皮邊村駐村扶貧。陳武良在部隊軍訓時右腿粉碎性骨折,打了兩塊鋼板,直到駐村任務結束,回到機關才去醫院取出鋼板。

村支書潘愛平在皮邊屬於小姓家族,全村只有他一家姓潘,開展工作一度較為困難。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個別村民因不理解,跑他家鬧事把窗戶砸碎,但他全程耐心解釋,最終取得理解。在他看來,個別村民不理解,恰好說明了支部的一些工作還沒有做好。

修建生活污水處理池,打造“一河兩岸”“洵口瀑布”等小景點……一個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緊鑼密鼓實施。黨員幹部帶頭干,推動黨組織生活與產業發展、環境整治、鄉村建設等工作相結合,讓皮邊村環境大變樣。

潘愛平說,今年“五一”假期接待遊客近3000人,城裡過來旅遊的車輛擠得水泄不通。“沒想到,我們這個深山裡的小村莊也能吃上‘旅遊飯’。”

皮邊村民李文才在村裡有一棟破舊平房,坐落在“洵口瀑布”不遠處的山腳下,出行不便。前幾年,夫妻倆在縣城買了商品房。景點火了之後,李文才夫婦又搬回老房子,重新操持起養蜂賣蜂蜜的老本行。

不經意間,皮邊村已陸續吸引200多人返鄉。“村裡一年比一年好。”62歲老黨員黃細邙說。近幾年,皮邊村黨支部先後被評為省、市、縣優秀基層黨組織,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強。

峽谷戶外探險、景觀水壩、戶外婚紗攝影基地……在工作隊的幫助下,皮邊村一個個新規划出爐。一幅全新的發展圖景,讓這裡的百姓燃起了新希望。


來源:《半月談》2022年第17期

半月談記者:余賢紅 | 編輯: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