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如果沒有最後的反轉,可能會更好

(溫馨提示:本文有劇透)

當《海的盡頭是草原》最大的催淚戲出現時,影廳里的抽泣聲明顯大了起來,但我實在沒能共情

流沙,這個鋪墊了將近一百分鐘的天然陷阱,也是本部電影最高能的情節,終究還是讓人失望了。

陳舊的情節加上幾位年輕演員稚嫩的處理方式,很難給人危機感和震撼感,顯得粗糙了一些。

導演爾冬陞在採訪中將這場戲的拍攝形容為“土法鍊鋼”,難度極高,困難重重。

但實際上,我更大的失望在於,它對角色的塑造是災難性的。杜思珩初到內蒙古時,對大自然的危險缺乏最基礎的認知,甚至還經歷過“指狼為狗”的驚險時刻。

沒想到,十幾年過去了,小女孩已成大姑娘,行事邏輯卻依舊停留於孩童時期,不跟家裡人打招呼就意圖“逃”回上海,且對當地人談之色變的流沙沒有絲毫的防範之心。不只是她,同樣在草原生活十幾年的男同伴也沒有。

挺可惜的。因為這部影片的前100分鐘,雖被人詬病為“流水賬式敘事”,但卻結結實實地讓我代入了。

尋親和認親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被棄養”的危機,在這一背景下,受影響較小的內蒙古自治區伸出援手,將近3000名孤兒(有史料稱孤兒有數萬人)接到大草原上,交由牧民領養。

爾冬陞沒有執着於書寫宏大命題,而是從個體的命運中發掘人物情感,杜思瀚(陳寶國 飾)的尋親線和少年杜思珩(羅意淳 飾)在內蒙古的認親線交叉進行。敘事雖然平淡,但均有衝擊力。

杜思瀚的母親時日無多,每天念叨着他的妹妹,而他自己也身患絕症,僅剩幾個月的壽命,為了完成母親的夙願,也為了解開自己的心結,他前往內蒙古,踏上了尋親之路。

親情永遠是世界上最神聖的情感,它無需粉飾,也不矯情。因此,當杜思瀚成為觀眾的眼睛時,觀眾也成為了他身體的一部分,替他緊張、焦慮。

“我的時間不多了,而你還遲到,浪費我的時間。”他為導遊遲到而大動肝火的細節,很戳人。

杜思珩被母親送到福利院,從此踏上未知的旅途。這個敏感細膩的小女孩知道,她被家人拋棄了。於是,喧囂再與她無緣,唯有寂寞相伴。

爾冬陞在拍攝大草原的壯麗風光之餘,沒有忘記用影像刻畫人物和渲染氣氛,光是這個小女孩在異地他鄉,孤身蹲在角落裡的落寞景象,就足以讓人心疼和落淚了。

還有杜思珩的“逃跑”,每次不是在半路停下來看羊群,就是摘花,這分明就是小女孩賭氣後無處可去但又必須找點事兒來隱藏內心的尷尬情緒嘛,影片拿捏得很是到位。

所以我說,劇情平淡不是硬傷,人們既然能欣賞《隱入塵煙》里的慢生活,自然也能被富有意趣的草原生活所打動。

可惜的是,為了給後面劇情留下充足的反轉空間,杜思珩在草原上的成長經歷,大多由外人講述,也就是說,他們並非親歷者。

這就意味着,要麼故事經過了美化,要麼是創作者為了推進劇情而進行了模糊化處理,無論哪種,都削減了故事的真實感。反轉的目的達成了,故事卻擰巴了。

天災和地害

《海的盡頭是草原》中沒有反派,故事的起伏全靠天災和地害。

“墨菲定律”說,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杜思珩住在內蒙古新家的第一晚,因尿急想出來上廁所,正碰上野狼攻擊羊圈,看得人揪心極了。好在,養母很快出現在了身後,一場危機化於無形。

她吃不慣內蒙古的奶製品,跟養母賭氣跑出家門,在路上誤把三條野狼當哈士奇,如果不是哥哥們及時拍馬趕到,後果不堪設想。

哥哥教她學習騎馬,揮手一拍,馬兒受驚後開始狂奔,很快消失在眾人的視野里,又正巧在半路碰到養父,平安歸來。

她品嘗過被父親“拋棄”的滋味,所以在養父離家回部隊的那一天,她孤身一人,騎馬去追,結果遭逢沙塵暴,小小的身軀被沙塵吞噬。所幸,白馬有靈,竟奇蹟般地找到了養父,並指引他回到女兒身邊。

運氣總有用光的時候,流沙是大自然打造的精巧陷阱,也是創作者一直鋪墊的大殺器,杜思珩終究栽到了這上面,這次不再有驚無險,而是一命換一命。

一命換一命的事情,杜思珩的養父也經歷過,當年他和同伴遭遇火災,同伴把馬讓給了他,自己葬身火海。

當地人對火畏之如虎,但耐人尋味的是,他們又將火視作神明。影片專門安排了一個情節:杜思珩睡覺時把腳丫子對着火爐,養母糾正了她的睡姿,因為這個行為對火不敬。

這些情節有沒有其他隱藏含義我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為了給這個故事加點兒看頭,天災和人禍真的儘力了。

心痛和心安

《海的盡頭是草原》本質上講的,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看完全片會發現,這部電影中的人,並不是表面上那般親善和睦。

杜思瀚是一個被“藏”起來的角色。他沒有結婚,沒有孩子,明明有能力,卻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都沒有主動尋找親妹妹,甚至在第一次接收到妹妹早已遭遇不測的錯誤信息時,他也沒有失控。

還是孩童時,他在一個雨夜裡聽聞母親要將他們兄妹中的一個送人,並且捕捉到了關鍵信息:把身子弱的留在身邊。於是,杜思瀚衝到雨中,硬生生把自己“淋”病了。妹妹的遭遇,他得擔一半責任。

杜思珩的養母淳樸善良,對養女百般疼愛,她究竟有沒有私心?影片中沒有明說,但她的兒子小時候因一次發燒燒壞了嗓子,沒有女人願意嫁給他,從後面的劇情來看,這個養兄對杜思珩,並不只是單純的兄妹之情。

養兄為了救她,命喪流沙。從此,她改成了養兄的名字,替他活這一世。

她的養父母對當地的一個孤寡老人行兒女之道,是因為老人的兒子救過她養父的性命。

她的親生父母縱有百般無奈,拋棄孩子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杜思珩是他們一生的心病。

每個人都在自我救贖,每個人都在求得心安。

影片結尾,兄妹和解,杜思珩的百歲養母出場,為杜家兄妹剛剛去世的親生母親祈禱。同處於一片星空下,兩位素昧平生的母親共同養育了同一個女兒,影片將主題立意升華到了大愛的高度,但治療他們傷痛的,從來就不只是愛,還有時間。

【文/許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