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入塵煙》脫離現實?說這話的沒事吧?

這幾天有一部電影《隱入塵煙》,引起了互聯網的一些爭吵。起因很簡單,在短視頻的幫助之下,這部原本票房可能百萬就結束的電影,在目前的預測之中是有希望破億的。而有熱度的東西自然會引發爭論。

有一些人說這部片是抹黑了中國,是把民族傷疤揭露給別人看,故意去迎合西方視角。當我看到這些言論的時候,我就知道有一些人的獵巫運動開始了。

同學們一定要警惕這種故意帶風向的做法,他想要讓我們的愛國沾上瘋狂,我只能說我必須站出來抵制這種蠱惑人心。我們一定要講道理,這部電影的內容沒有任何指責社會的地方,說這部電影抹黑社會的根本就沒看電影內容。全篇就是一個現實的社會,甚至還帶着一絲溫情。

你可以說他哥哥嫂子是混蛋。你可以說富裕的張家為富不仁,但是一萬元住樓房與其他的政策是存在的。為他備好受精雞蛋的鄰居大媽以及牧場的小哥和供銷社的店員賣他人情,讓他長期賒賬。還有鄰居指責他哥哥不仗義,不給他辦個像樣的婚禮等等。

這都是現實的世界,甚至說全世界都是這般光景。其實大家如果要看真實的中國,還是那句話,必須看紀錄片。因為電影會為了效果而刻意的去營造一些東西,是為了調動你的情緒,但現實往往沒有那麼多戲劇化的故事。

我推薦一部名為《算命》的紀錄片,同樣是在西北的地區的生活,但比隱入塵煙更加致郁。因為在這部紀錄片里,沒有愛情,沒有溫情,沒有光明,有的只是一個浮躁的世界,一個殘忍不忍直視的世界,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世界。而這樣紀實的作品才能窺見中國歷史的一點。

我看到這幾天文青開始發病,說什麼金錢都流向了不缺錢的人,愛意都流向了不缺愛的人,苦難也流向了能吃苦的人。文青發病矯情,我覺得很好,能共情不錯,有人性是好事情。但是文青請注意一個現實,那就是不是為了過審電影結尾加的最後幾句話。

要知道,有鐵這樣的人如果能夠活下來,最後的結局肯定是五保戶。這是最近幾年政府工作強推的項目。如果大家還記得《最後棒棒》這部紀錄片,就會知道其中很多人在這個政策下是過上愜意的晚年。

但是遺憾的是,最勤勞最脾氣好的老黃卻永遠看不到好日子的來臨了。算命的主人公最後也是在國家的幫扶下過上了好日子。石珍珠女士終於可以乾淨的坐在明亮的房子里了。

我們當然要去批判社會黑暗。就比如昨天那段藍田縣老人詢問土地流轉費而被群嘲的視頻。在嘲諷下,老人的手一直抖動不止,這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現實。這種弱勢群體被欺負被羞辱,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憤怒,黑暗不會消失,我們只能盡全力去做事。

但關鍵是你必須關心現實的人,你可以在文藝作品中得到感動,但不能僅僅只限於感動。你在電影院哭了,發了朋友圈就完了嗎?當然如果你生活艱辛,我不會苛求你,我只希望有餘力的同學們,不要只哀民生之多艱。我們能做多少做多少好嗎?

不扯遠了。說回電影內容,影片的結尾,女主跌入小河去世,村裡有老人看見了,有人說這反映了農村的人情冷漠。我想說,電影里很明顯能看到在河渠上的都是老頭老太太,他們走路都不利索女主的死是個意外也是必然的。

因為一個苦難的生活是不允許有美好的結局的。你哪怕把這個故事放到歐美去也是一樣的。不知道大家看過一部電影《莫娣》沒有,兩部電影的故事架構很像,而且結局基本上大差不差。

說白了,女主肯定是必死的,不是掉進河裡就是被車撞死,要麼就得病死。因為一切為了電影出彩,這個世界上最悲慘的是什麼?是倒在春天來臨前的最後一個寒夜。莫娣與貴英都是倒在了生活慢慢好轉的時候,這種悲慘是深入骨髓的。

因為在文藝作品裡,如果一個人非常苦難,他的去世反而會讓讀者有一種解脫。觀眾最難以接受的就是,明明一切都在變好,眼看就要苦盡甘來,眼看就要蒸蒸日上了。這種略帶着希望的苦命鴛鴦,最能引發觀眾的共鳴與同情。人類對愛情的最高幻想就是不拋棄,不放棄。之所以要把故事放在這種苦難之人的身上,就是為了更好凸顯人文精神的內核,即我擁有愛,我便富有的主題。

所以這部電影不是黑暗的現實,反而它還有一些積極的東西,因為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炙熱的愛,這部電影只是借了西北黃沙漫天的一個殼。你只要把電影看完,就能感受到電影是為了突出主人公之間的愛意。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在海外獲得提名,也不是靠什麼揭露傷疤,而是在鏡頭語言與布景場面上非常大膽且富有個人特色。導演運用了高飽和度的畫面,使得一個本身情節壓抑的電影反而在畫面上柔和靚麗,尤其是在展現兩個主人公獨處時的畫面,更是格外有生命力。

在電影美學上,這是很重要的技巧得分。這種有深度,有技巧,有獨特風格的作品,拿到提名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反對西方中心論,但是也不要走極端。逢西就反,我們必須冷靜的看清楚現實。現實就是我們依然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也長期會被西方醜化、矮化、扭曲化。有沒有這種電影都不重要,因為人家想抹黑你就不愁沒有素材。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西方怎麼看,就停下我們的文藝創作。

我們的影視作品已經多久沒有窮人了。大家仔細去想想,現在我們影視作品當中,窮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農民又是怎麼樣的一個形象?那些精緻的浮空都市劇里,我們這些農村出來的各個負面形象,騙財,好色,懶惰,不講衛生等等。好不容易有些農村扶貧劇又要強行給農村人戴上各種缺德帽子,刻薄寡恩,鼠目寸光,見利忘義。我想問問城市裡的妖魔鬼怪難道少了嗎?

今天有這種影視作品能出來,能有一個非常積極有鐵這樣的農民形象出現。他溫柔體貼,他堅韌,這對我們整個文藝創作來說無疑是一件極大的好事。我們終於回到了人民創作的正確道路上來了。

歌頌勞動者是永恆的藝術追求啊,看看現在這些傻叉電視劇吧,個個都是校園小姐,個個都是光鮮亮麗。大眾被引導關心這些小布爾喬亞的雞毛蒜皮,卻對勞苦大眾的驚濤駭浪不屑一顧。現在很多人喜歡宏大敘事,還特別喜歡cos 證件模仿開會,在網上裝着一副很懂很明白的樣子。張口工業化,閉口城市化,讓農民開車去種地,就是這些人的妙計。

但是他們永遠逃不過一個問題,那就是窮人是否與他對等,他們不會認同,因為他們只是把人換算成勞動力。但是在這個邏輯裡面,馬太效應是越發明顯的,沒有資本的老少邊窮地帶的人,就註定低人一頭。他們已經在互聯網上大肆宣揚錢既是權利的觀點,他們還給這種算賬方式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理性算賬。

可是我們這個共和國好像不是這麼算的吧。我們知道正如這個酷暑一般,會有人不幸,我們知道,正如那個冬天一般,會有人不幸,我們不要讚美,不要歌頌,甚至不要同情。我們只需要以後我們再也不要這樣,好嗎?有鐵們,貴英們老實勤勞很好說話,那他們就應該被欺負,被忽視,被拋棄嗎?不,我們是“幹人”的隊伍,是窮人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