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人,卑微到了塵埃里。
在《隱入塵煙》剛上映的時候,看到導演是甘肅高台人,就想要去看了,奈何這部影片的排片非常少,朋友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
後來,偶然發現愛奇藝可以觀看了,於是,投屏在家裡電視機上,啃着玉米看完了。一刷的感覺就是熟悉,因為高台縣離我老家並不遠,所以裡面的方言很熟悉,農作行為很熟悉,連貧苦生活下人性的惡都很熟悉。真正嗅出後勁兒,是二刷走進電影院里,體會到了貧窮帶來的原罪。
我是我們村子裡走出的第一個女大學生,其他同齡女孩讀書到初中畢業已是極限了,有的是為哥哥或者弟弟讓路了,有的早早就出門打工貼補家用了,窮得供不起讀書是一方面的原因,更窮的是父母的思想,認為女孩讀書沒用,遲早是別人家的人。
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拚命學習是唯一的出路。除了學習,還要幫家裡干農活,學習不好,或者家裡的活干不完,都有可能讀不了書。考上大學沒有上過一節輔導課,沒有買過一本課外書,全靠拚命,拼到神經衰弱。
每年暑假我都會在農收的時候,在河西走廊烈毒的太陽下,被曬得黑不溜秋後去上學,這種情況直到上大學。現在我的本科畢業證,以及四六級英語證書上都還是一張入學時拍的黑不溜秋的照片。
原生家庭中,貧窮產生的自卑,如影隨形,好在,家庭的完整與溫情,以及知識滋養與眼界的擴充,並沒有什麼性格缺陷,也在慢慢自愈。
只是童年物質的貧瘠,真的會影響人的一生,即便後來不那麼窮了,我依然非常非常怕返貧,很難真正獲得內心的鬆弛感,我的很多想法趨於悲觀,沒有安全感,喜歡未雨綢繆。
隨着閱歷的增長,也更加能坦然接受過往了,任何事都有兩面性,貧苦讓我更懂珍惜,也塑造了我堅韌不拔的性格,更加懂得知識改變人生的真理,以前是,現在也是。
現在偶爾回鄉去看看,改變大也不大。
那種一頭毛驢幹完所有農活的農作方式,早已被機械化取代了,但是農民一年的收入,刨除種子、農藥、化肥、機械等,比馬有鐵也好不到哪兒去。
現在農村孩子面臨的也不是上不起學的問題,而是教育資源不好和父母認知不高,從而引起的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問題。
不變的是,農村裡留守的婦女老人,蹲在村頭巷口聊別人家的是非的文化習慣沒變;踩踏苦命人、占弱者便宜的習性沒改;惡媳婦欺負老人的行徑還是存在…還是那句話,貧窮是原罪。
其實,貧窮帶來的原罪還不止這些。精準扶貧這麼多年,依然有很窮的地方和很窮的人,當貧窮成為一種文化、成為一個人性格的時候,別人很難改變什麼,比如習慣了被救濟,就陷入了與別人的救濟款多少的紛爭中;
再比如過於隱忍與逃避,農村人很少去體檢,因為不敢面對,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去醫院,小病拖成大病的時候,因病返貧的不在少數,更別說用保險等工具去轉移風險,根本不在認知選項里。
所以,當一個人身處貧窮的陷阱里的時候,你勸他去讀書、學習,去改變思維該變認知,基本是沒用的,要求他們品德高尚、謙虛善良,是何不食肉糜,扶貧先扶志。
雖然甘肅的種種局面,不是誰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的,而且越長大越發現,其實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但是如果靠等地區發展來改善這些局面,也是非常愚蠢的,任何時候自救都優於他救。麻繩愛在細處斷,厄運專挑苦命人。懷着一顆赤誠之心,藉助網絡,打破更多的信息差,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或許還有其他選擇。
每個人都可以是一盞燈,照亮別人的同時,也指明了自己的路。
作者:華子
摘自:華田半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