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原為中心,深入調查周邊居民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特徵
侵華日軍防疫部隊調查報告被發現
專家表示:對揭露日軍侵略罪行有研究價值
題記
2022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7周年紀念日。日前,一套11冊的日文調查報告被發現,報告詳細記錄了上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太原及周邊居民生活習性和生理特徵。這是一項什麼調查,為什麼要調查,調查結果做什麼用?圍繞着這套調查報告,記者深入採訪了高校教授、相關學者及研究所專家,逐漸摸清脈絡:這份形成於80多年前的調查報告,根本目的是服務其侵華戰事。
太原人的牙齒、指紋、面部特徵、血型、血清情況;太原人的發育過程,體力,女性初潮年齡,人口增長情況;山西省的傳染性疾病情況,傳染病傳播途徑,就醫途徑。甚至,山西人家裡“炕”的保暖效果,室內的保溫保濕、光照時長,山西人的主食種類,副食有何、閑食幾許,以及對窩窩頭的分析,對水質的分析,對小米的分析……1938年初至1940年初,一個日軍“臨時衛生調查班”,對太原及周邊居民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特性進行了全方位調查,並將結果撰寫成正式報告,提交日軍軍醫部。
近日,這套詳細記錄山西人生活習性和生理特徵的11冊調查報告在石家莊被發現。相關專家表示,該史料的發現對於揭露日軍侵華罪行有研究價值。
80年前的調查報告
石家莊市民張志斌先生,長期致力於抗戰史研究,廣泛收集抗戰時期的相關文獻。今年6月,一個偶然機會,他發現了這套日軍對太原及周邊居民的調查報告。“我認為這是一份很珍貴的史料,由於是有關太原和山西的調查,所以向太原的新聞媒體提供線索,讓更多人知道這些事情,也算是它發揮自己價值的一種方式。”
這套總共11冊的調查報告顯示,當時日軍的調查涉及太原及周邊地區,乃至山西的民情風俗、衛生狀況、生理狀況、傳染病流行、中西醫診療、市民生活方式等方面,是十分廣泛且深入的調查。其中,對太原居民飲食的調查,包括饅頭、燒餅、烙餅、窩窩頭、小米飯、片兒湯、老豆腐等,並註明,因山西飲食種類繁多,僅列舉最常見種類進行調查。具體調查內容還包括各種食材市面售價,主要消費群體等,調查中,還將這些食物進行拍照,附有製作方法,並有分析此種食物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含量等。
對太原居民居住環境的調查,包括房子的保溫、保濕、通風、光照時長、空氣質量,炕的保暖效果等。
還有生理學調查,包括太原居民的面部特徵、牙齒、指紋、血清、血型、女性初潮年齡、人口增長狀況(人口增殖)、體力(背負力-日文背筋力)等等。
凡此種種,事無巨細。
其中一份形成於1938年4月的《關於山西傳染性疾病》的調查報告里寫着:“我皇軍聖旗所指山西已半年時間,戰事結束後,太原居民陸續返回,然而山西的回歸熱、痘瘡等疫情多發……”該報告用大量圖表分別展示了我國各省、山西、太原傳染病統計,太原醫院接診的傳染病例、死亡率等情況。甚至對就醫是找西醫還是中醫,中醫所使用的書籍有哪些,也進行了記錄。最特別的是,報告中對一些戰略要地的傳染病情況進行了特別說明,明確指出“我皇軍採取軍事行動時的注意事項”。
聽專家如何解讀
獲悉這套調查報告後,記者聯繫了“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館長金成民,他是一位研究日軍侵華史長達30多年的專家。對這套調查報告,金成民十分關注。幾天時間內,他和他的團隊着重研究了其中的3份,分別是對“太原住民體力、增殖力、指紋”的調查記錄。
8月25日,金成民給本報明確答覆,這份調查報告屬實。
報告顯示:關於對太原民眾體力的調查,形成於1938年9月至12月,具體方式是由翻譯協助,每日下午對社會底層勞動者的肺活力、手握力、背肌力進行測試。並參考日軍1933年在我國東北地區的相關調查,以及日方在其國內的相關調查得出結論,蔑稱中國人的勞動力較日本人低劣。其對太原人增殖能力的調查則顯示,當地人結婚早,生育晚,與日歐情況大有不同,蔑稱中國人增殖能力差於日本人。對太原人指紋的調查顯示,北部中國人的指紋多呈“渦”狀,在“東洋民族”(東亞地區)中頗為特殊。
金成民還介紹,報告顯示,上述三項調查的主持人為石崎有信。他進一步調查,找到了關於石崎有信的相關信息,當時其身份為軍人,返回日本後他成為一所大學的教授。
金成民認為,該史料的發現對於揭露日軍侵華罪行,尤其是日軍當年在華北方面的侵略罪行有相當價值。
臭名昭著的調查者
資料顯示,這套報告形成時間大致為昭和十三年初(1938年1月)至昭和十五年(1940年1月),報告落款多為“太原臨時衛生調查班”,也有落款為第三野戰防疫部太原分遣隊臨時衛生調查班。專家表示,此為一體,只是落款詳略不同。記者對“第三野戰防疫部太原分遣隊臨時衛生調查班”進行了調查。
第三野戰防疫部成立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7月)。1937年11月8日太原淪陷,一個多月後,即1937年12月14日,侵華日軍第一軍即發布“甲命第218號”命令,第三野戰防疫部太原分遣隊臨時衛生調查班開始組建並迅速開始運轉。據日方史料記載,該部隊受命後,隨即於被日軍炸毀的山西川至醫學專科學校(位於太原)開始初步組建。
隨着侵略戰爭的深入,日軍華北方面軍又發布命令:以第一野戰防疫部、第三野戰防疫部編成“北支那防疫部”,在華北地區開展相關工作。1940年2月9日,日軍又以北支那防疫部、第一防疫給水部、第十四防疫給水部、第十五防疫給水部、第十六防疫給水部編成為“北支那防疫給水部”,這就是與日軍“731部隊”同樣臭名昭著的“北支甲1855部隊”,其在北京、太原、石家莊、濟南,張家口、鄭州等16個城市均有分部,山西除太原外,還有運城分部。1941年,太原分部調整為“北支那防疫給水部太原支部”,也稱1856部隊。記者從市檔案館了解到,其位置就在現在的羊市街10號到15號。
結合日軍第三野戰防疫部太原分遣隊臨時衛生調查班的發展和演變,其在太原和山西展開調查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細緻調查有何目的
對這份調查報告以及其背後的真正目的,山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常寶表示,一個國家如此細緻地調查另一個國家的民眾,目的不言自明。這個第三野戰防疫部太原分遣隊臨時衛生調查班以太原為中心,廣泛調查山西及周邊廣大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特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建立區域人種“數據庫”,目的更是昭然若揭。
李常寶認為,隨着軍事入侵的深入,日軍如此急不可待地展開調查,是出於兵員衛生需求,服務其侵華戰事。對此,調查中已有明顯提及。然而,就其實際進行的調查項目來看,其實已遠遠超出醫學範疇,此舉顯然還另有目的,它應該還要為以後的“北支甲1855部隊”細菌研究做準備。
對此,原山西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李茂盛也認為,日軍對山西人民的調查和研究,是為了滿足日本侵略軍對於糧食、食物的需求。對太原居民血清、血型的調查,則是用於在戰爭中受傷日軍的醫治。空氣質量、水質等,都是出於保護日軍衛生安全、滿足日軍侵略戰爭的需要。同時,如此細緻的調查,也是為了滿足其統治,為殖民奴役壓迫山西人民,甚至是要為從日本向山西移民提供必要的衛生數據。
李茂盛還提及另一件事情,早在日軍還未對山西採取軍事行動的時候,他們對山西的調查研究已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隨着戰事推進,太原剛淪陷,當年的日本方面就出版了一本《山西大觀》,其中對山西的社會生產、民眾生活、地理地貌、資源礦產等均有非常詳細的介紹。李茂盛認為,上述雖然是兩方面的事情,但其本質是一樣的。
對此,金成民也認為,調查中大量的中國人與日本人的生理數據對比,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野心。例如:調查女性初潮年齡、發育過程、婚姻狀況、幼兒死亡率、人口增長率、體力的研究,是為其殖民統治進行準備,以及為彌補日本國內勞動力的不足進行準備;搜集調查當地人的指紋,則是要採取“指紋法”,方便對人口的管理。“所有的工作均是服務於當時的戰事,服務於隨後的佔領。”金成民說。
記者從市檔案館了解到,關於日軍“北支甲1855部隊”在山西犯下的罪行,在該檔案館組織編撰的《檔案中的山西抗戰》有相關記錄。在1937年到1945年間,日軍在我省戰場施放毒氣就達1313次,僅八路軍官兵中毒人數就在10萬人以上。
通過這些調查和解讀,我們不難發現。這宗在侵華日軍入侵太原不久即開展的調查,其本質是侵略性和反人道主義,將調查結果用於細菌研究、殖民統治、壓迫與奴役山西民眾,這是他們的真實目的。
相關資料顯示,隨着日軍在我國戰場的節節敗退,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北支甲1855部隊”位於北京的總部用三天三夜時間毀滅罪證:挖大坑把跳蚤放入灑汽油焚燒,重要書籍和細菌培養器具也都燒毀;下令解散部隊,把“北支那防疫給水部”名稱從華北派遣軍名冊上塗去……但罪證不可能完全被毀滅。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天壇公園神樂署附近,發現了日軍遺留下的三個大消毒鍋,是用來對培養菌種的器具消毒的。這一切提示着人們,這段歷史我們不能忘記。
記者 申波 張慧 太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