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入鄉隨俗改片子 很正常

本報特約記者 董 銘

編者按:原定於2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的《好萊塢往事》臨時撤檔。據美媒報道,原因源自之前引發的“醜化李小龍”爭議,但導演昆汀·塔倫蒂諾表示不打算重新剪輯,可能使該片最終無緣中國銀幕。其實,隨着好萊塢越發重視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市場,面向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影片進行特殊修改已成為不少片方的基本操作。

刪減很普遍

因為“拒絕刪改”而未能上映的情況在全球並不普遍,畢竟這對於出品方來說是巨大的損失。通常為了海外市場收益,片方都會做出適當的調整和刪改。譬如北美定為“R級”的《金剛狼》在中國上映時,就刪除了高潮場面中一些過於血腥的鏡頭,《王牌特工》里那段著名的“教堂殺戮長鏡頭”也是因為太暴力而沒有出現在中國版里。

針對各國不同的國情和政策要求,好萊塢影片在海外上映時都會“入鄉隨俗”,譬如在較為保守的中東地區會刪去過於暴露的鏡頭。此外,像《黑豹》和《復仇者聯盟3》在印度尼西亞上映時,刪掉了一些暴力鏡頭和聲音。英國著名音樂人艾爾頓·約翰的傳記片《火箭人》在俄羅斯上映時,則被刪去所有涉及同性戀的場景和對白。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華爾街之狼》在印度和新加坡等國上映時,也因為大量涉性、毒品和粗口內容被減。

定製也加分

如今,好萊塢對於海外市場格外重視,除了刪除片段來減少不必要的紛爭,也會在不同國家版本中增加“定製片段”,來討好當地觀眾。

在迪士尼的《瘋狂動物城》里,有一處“新聞直播”的情節在各國是不同的:中國觀眾看到的版本中,電視主持人是熊貓;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觀眾看到的是考拉;美國和歐洲人看到的是駝鹿和雪豹;日本人看到的則是日本貉,一種極似浣熊的動物(如左上圖)。

以細節獲得觀眾好感的也不止動畫片。在漫威《美國隊長2》里出現的“隊長任務清單(為幫助他熟悉現代生活——編者注)”,雖然只是一閃而過的筆記本,但文字內容記錄著當地人最熟悉的歷史文化事件。譬如俄羅斯版寫着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法國版列有1998年世界盃,韓國版則是該國足球名宿朴智星(如右上圖)。

除了上述這種為貼近當地觀眾而進行的特別定製,也有像電影《林肯》那樣,為方便不了解美國歷史的外國觀眾,在海外發行中特意新增了一分多鐘的背景介紹。這其實還是為了影片票房賣得更好。

海外佔大頭

之所以好萊塢片商們如此重視海外市場,貼心地為亞洲、歐洲、大洋洲的觀眾們提供“定製特供片”,主要還是因為近年來海外佔美國電影的全球票房比重越來越高。據美國市場調研公司ComScore的數據,2018年全球電影票房達到417億美元,好萊塢創造的收入為290.75億美元左右。好萊塢尤其是商業娛樂大片的國際化趨勢明顯,例如2018年的賣座片中《復仇者聯盟3》的全球總票房20億美元,海外票房13.7億美元,其他像《侏羅紀世界2》《碟中諜6》等片的海外收入也都超過六成,《海王》和《毒液》的海外票房佔比更高達75%,尤其是《海王》靠中國市場的提前上映帶動本土和全球熱潮,讓好萊塢片方看到中國等海外市場的巨大商業潛力。

中國目前已經超越日本和英法,成為好萊塢最大的海外市場,迪士尼、華納等傳統片商不僅樂於製作“中國特供版”來迎合中國觀眾的口味,還常常把中國首映的檔期與北美同步甚至超前,並儘可能讓好萊塢明星主創前往中國宣傳,像迪士尼在上海舉辦的復聯“超級英雄”見面會就起到了一票難求、爭相觀影的“博眼球”效果。

合作是主流

當然,有受歡迎就有不受歡迎,有些影片的主題和主演決定了即便再怎麼刪改,也會讓某些國家和地區的觀眾感到不適,最後只能無緣當地影院。《華爾街之狼》當初就在馬來西亞和尼泊爾吃了閉門羹,《神奇女俠》因為女主角蓋爾·加朵是以色列人而無法在黎巴嫩上映,《斷背山》因為同性情節而無法進入大部分中東地區。

回到《好萊塢往事》本身,其實李小龍在片中的登場並無絕對必要,刪掉並不會對劇情產生太大影響,導演塔倫蒂諾的堅持更多可能是在意自己的“藝術家創作權”,這也算是好萊塢奉行商業理念體系中的一個“異類”。不過,在好萊塢製片人克里斯·芬頓看來,中美電影需要交流合作,因為這在創造商業成功的同時,也可為兩國外交關係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