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背後, 細數巨匠與電影的不解之緣

“我覺得小說跟電影一直有種不解之緣。”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國作家莫言曾經如是說。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最新得主——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同樣與電影有着一種不解之緣,而且先後參與過14部影視作品編劇。諾貝爾文學獎獲頒百餘年來,這些優秀作家的優秀作品,無不為世界影壇輸送着優質的營養,而像彼得·漢德克一樣投身光影世界親自造夢的諾獎得主亦不在少數。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彼得·漢德克(奧地利)

官方授獎詞:

他兼具語言獨創性與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了人類體驗的外圍和特殊性。

代表作:

《罵觀眾》《卡斯帕》《左撇子女人》

彼得·漢德克可以說一位真正的電影人,在他的履歷上,擔任過14部影視著作的編劇,四部電影的導演,一部電影的主演。其中,彼得·漢德克作為編劇,與“新德國電影四傑之一”的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合作過八次,二人更是在1987年一同創作了影史經典《柏林蒼穹下》,彼得·漢德克還在電影中客串了一個小角色。該片入圍了第40屆戛納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並最終捧獲了最佳導演獎。

作為導演,彼得·漢德克依舊成績不俗。1985年,他的電影長片處女作《左撇子女人》入圍了第3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1992年,電影《缺席》入圍了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金獅獎由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奪得。

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波蘭)

官方授獎詞:

她敘事中的想象力,充滿了百科全書般的熱情,這讓她的作品跨越邊界,自成一派。

代表作:

《航班》《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讓你的犁頭碾着死人的白骨前進》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是當代波蘭最具影響力的小說家之一,兩次獲得波蘭文學最高榮譽“尼刻獎”評審團獎,四次獲得“尼刻獎”讀者選擇獎。

2016年,她與波蘭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合作的電影劇本《糜骨之壤》,改編自她的小說《讓你的犁頭碾着死人的白骨前進》,影片入圍了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後獲得了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為紀念柏林電影節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鮑爾而設,旨在獎勵電影創新)。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石黑一雄(英國日裔)

官方授獎詞:

他的小說富有激情的力量,在我們與世界連為一體的幻覺下,他展現了一道深淵。

代表作:

《群山淡景》《浮世畫家》《長日將盡》

石黑一雄是一位日裔英國籍的小說家,生於日本長崎,後全家移居英國。他與另外兩位印度裔作家拉什迪、奈保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如今“三雄”中只剩拉什迪還沒有獲得諾獎。

石黑一雄的多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作品,他也會親自擔任或參與編劇。《別讓我走》在2010年和2016年分別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2005年的《伯爵夫人》改編自其同名小說,故事背景則選在了1936年的上海;1993年 《告別有情天》改編自小說《長日將盡》,由詹姆斯·伊沃里擔任導演,影片獲得第6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配樂8項大獎提名,而當年的最大贏家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和他的《辛德勒的名單》。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莫言(中國)

官方授獎詞:

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

代表作:

《紅高粱》《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

莫言曾參加創作過12部影視劇劇本,他的小說也深受中國導演們的青睞,屢次被搬上大銀幕。1987年的《紅高粱》由張藝謀執導,並取得了第38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2003年,霍建起執導的根據《白狗鞦韆架》改編,影片榮獲第1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和最佳男藝人獎。

此外,由香港導演嚴浩執導的《太陽有耳》(2003)根據莫言小說《姑奶奶披紅綢》改編,不過莫言本身對這部電影並不滿意,雖然一開始參與了編劇工作,但因為與導演想法有別選擇了退出。2000年,張藝謀改編自莫言中篇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的《幸福時光》,也因為與小說相差甚大,讓莫言感到詫異。還有一部,連莫言本人都沒有看過,就是台灣導演李幼喬拍攝的《白棉花》。

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哈羅德·品特(英國)

官方授獎詞:

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打開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

代表作:

《侏儒》《看門人》《僕人》

哈羅德·品特對於世界藝術的貢獻不止在文學領域,他的著作包括舞台劇、廣播、電視及電影作品,是英國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戲劇家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為戲劇再次成為英國文壇的主要文學形式做出了重要貢獻,《看門人》《餞行酒》等都是他的代表戲劇作品。

哈羅德·品特集編、導、演於一身,四十餘年藝術生涯里,創作50餘部舞台劇、電視劇、廣播劇和電影腳本,其中涵蓋20餘部電影腳本。同時他參演過22部影視作品,執導過6部,獲得過兩次奧斯卡提名和七次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哈羅德·品特直到去世前一年還在堅持創作,2007年,當電影《足跡》的主演裘德·洛邀請他編寫劇本的時候,哈羅德·品特很開心地答應了,影片為導演肯尼思·布拉納贏得了一個金獅獎提名。

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

官方授獎詞:

由於其長篇小說以結構豐富的想象世界,其中揉混着魔幻與現實,反映出一整個大陸的生命矛盾。

代表作:

《百年孤獨》《家長的沒落》

《霍亂時期的愛情》

加西亞·馬爾克斯與電影有着很深的淵源,他曾擔任拉丁美洲新電影基金會的主席,撰寫過多部電影劇本,他也親自參與到如《霍亂時期的愛情》《沒人寫信給上校》《一樁事先張揚的凶殺案》等重要作品的改編當中。

但是,唯一遺憾的是,加西亞·馬爾克斯沒有機會看到他最鍾愛的《百年孤獨》的影視版。坊間流傳着一種說法:電影《百年孤獨》,錯過了黑澤明,就永成遺憾。據說,馬爾克斯曾表示,《百年孤獨》只有日本名導黑澤明能拍成電影。但隨着黑澤明的去世,加之馬爾克斯的阻止,《百年孤獨》改編電影一事一直被擱置。

而就在今年,Netflix經過一番努力, 與馬爾克斯的兩個兒子羅德里戈和貢薩洛達成一致,將把《百年孤獨》改編成西班牙語電視劇,由二人親自擔任製片人。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川端康成(日本)

官方授獎詞:

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精神特質。

代表作:

《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

川端康成是單部著作被搬上大銀幕次數最多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從1933年起先後六次被搬上大銀幕,而在川端康成生前(1972年4月16日逝世)就被改編拍攝了五次。

日本著名女影星山口百惠在1974版的《伊豆的舞女》出演女主角熏子,這也是其最為中國觀眾熟知的銀幕形象之一。此外,被稱為“山口百惠演藝生涯最後樂章”的《古都》,也是根據川端康成同名長篇小說改編,小說創作於1961年,1968年與《雪國》《千隻鶴》一起獲諾貝爾文學獎。《古都》是山口百惠出演的最後一部電影。

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歐內斯特·海明威(美國)

官方授獎詞:

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由於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代表作:

《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

海明威與電影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他的作品多次被改編搬上大銀幕,其中《老人與海》三次,《太陽照常升起》兩次,《永別了,兵器》兩次。與此同時,海明威生前還長期擔任電影編劇,根據記錄,他擔任過23部作品的編劇,還友情出演過兩部影片。

只不過,除了根據其作品《有錢人和沒錢人》改編,由他與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共同參與編劇的《逃亡》,沒有一部根據海明威經典原著改編的電影作品可以成為經典,1932年版的《永別了,兵器》更因為大幅度修改,被海明威評價為“猶如啤酒杯里撒了泡尿”。而《有錢人和沒錢人》只不過是海明威的一部二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