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和章子怡小聚, 談新片笑開懷, 可在北美他被罵慘了?

11日,李安和章子怡小聚的消息在熱搜上刷了屏,兩個人似乎在談論電影的事宜,從表情看,李安對新片即將上映一事相當開心。

就在前兩天,李安的《雙子煞星》新聞發布會剛剛於美國洛杉磯舉行,在和媒體聊天的過程中,威爾·史密斯不時作出搞怪表情掀起氣氛,李安更是笑容滿面地聊起拍攝過程中的種種趣事。

但是與李安的心情截然相反的是,《雙子煞星》的北美口碑一出爐便令人大跌眼鏡。

爛番茄新鮮度僅僅29%,在7家媒體評價中,5家給出差評,可謂慘不忍睹。

可見,《雙子煞星》作為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後李安拍攝的又一部3D、4K、120幀作品,北美影評人似乎對電影採用高幀率這個技術仍依舊持懷疑態度。

MTC平台上,《雙子煞星》也不過拿下33分,口碑同樣撲街,實在令人覺得可惜。

這些差評對電影主要抨擊的地方主要在於高技術和低文本的不協調。高幀率的優越性需要與極高度複雜性的故事情節,在更為激進的技術面前,影評人認為劇本好已經不夠了,必須是相當精彩才過癮。

北美專業媒體評價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李安新作存在較大的爭議性,甚至很多人發出了這樣的質疑——李安配稱為“華人最高成就的導演”嗎?

先來談一談《雙子煞星》的故事。

電影講述了已到退休之齡的美國特工屢屢遭遇暗殺,經過一番調查發現想要致自己於死地的殺手竟然是年輕時自己的克隆版。

不夠精彩嗎?不見得。

“自己殺自己”,這種故事的設定本身足夠有噱頭,更何況,影片中李安還加入了自己一直提倡的人文內核,在精彩絕倫的打鬥中融入李安式的情感表達,激烈的動作戲加細膩的情感戲,李安一直是講故事的好手。

接着,是李安在技術上對《雙子煞星》的突破。

繼3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李安不但沿用了120幀+4K+3D的拍攝格式,還加上了14FL和real D音效等新技術指標來拍攝新片,這是動作電影從未嘗試過的電影語言,也必將挑戰傳統電影的觀感。

可以理解的是,新的嘗試總是伴隨着爭議,新技術到底效果如何還需要親自體驗才能感受的到。

俗話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有媒體高度評價李安新作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作品,《Screen Daily》就稱讚《雙子煞星》充斥着奇觀,並感嘆該片可能改變電影工業遊戲規則。

法國媒體十多家主流媒體更是力挺李安,給出了四顆星的好評。

並不是說爛番茄新鮮度和MTC平台不靠譜,但不同文化不同側重的媒體和觀眾對一部電影的評價或許會截然有異。

畢竟《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也因“高概念和弱劇本間的不協調”不被北美媒體喜愛,卻被知名電影雜誌《電影手冊》列入年度十佳,國內的評分也達到8.4分,好於87%的劇情片。

相信等到10月18日《雙子煞星》國內公映,國內的評分也可能出現巨大的分歧,喜歡的人非常喜歡,不喜歡的人也有自己的想法。

再來說一說李安,他擔不擔的起“華人之光”。

從家庭三部曲起家的李安是少有的同時被東方和西方認可的導演,更是一個出了名的什麼類型都想來點的導演。

縱觀李安的導演生涯,總是嘗試一個新題材後開拓下一個新領域,講述故事的同時不忘記電影技術的妙用。

在早期的中式電影《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中,李安表達了對中國人情世故的看法“在中國人的社會裡,和諧大於一切,一切衝突都必須壓制。外表上一團和氣,其實每個人都在流淚。”

在純歐美片《理智與情感》中,李安則在西方故事中放入了自己獨有的細膩情感內核。

此後,李安在內容上進行不斷嘗試。

從聚焦美國南北戰爭的《與魔鬼同騎》到樹立武俠片新標杆的《卧虎藏龍》;

從超級英雄電影《綠巨人浩克》到民國愛情故事《色戒》;

從講述同性之間愛情的《斷背山》到顛覆想象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這些年李安根本沒有所謂最擅長的創作領域,更沒有坐在功勞薄上吃老本,放棄自己對電影藝術的追求。

正是這樣的決心和通透,讓李安在二十多年的導演生涯里收穫了三座奧斯卡小金人、四座金球獎、兩座威尼斯金獅獎、兩座柏林金熊獎。

內容創新後,李安開始走“技術流”路線。

近年來李安致力於讓技術更好服務於影片展現效果,用視覺講述電影故事。

掀起影像革命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每秒120幀的播放下,觀眾可以清晰的看到演員睫毛和毛孔,成功顛覆了往昔大銀幕的規則。

現今65歲的李安依舊沒有停下腳步,《雙子煞星》便是他新的征程。

他不僅僅滿足120幀+4K+3D的效果,更用上最先進的特效,完全用電腦生成一個20歲出頭的威爾·史密斯。

“我不是想拆掉電影天堂的籬笆,只是想把邊界再向外擴一點。”不願循規蹈矩,不願固步自封的創作者,願意用一腔熱忱探索挖掘電影深奧、逐夢世界的導演,僅憑這一點李安就值得讓人敬佩。

自1995年憑藉《理智與情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進入好萊塢A級導演行列後,李安的一部《卧虎藏龍》首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他也是華人導演中首位獲得此獎項榮譽的第一人,在過去的19年時間裡,依舊沒有誰打破。

敢於像李安一樣挑戰觀眾的大導演,鳳毛麟角。當然,使用新技術拍出的電影會存在不同的觀感,這再正常不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要承受更多,但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不能低估勇敢嘗試的力量。

李安,當然擔得起“標杆”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