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早點看了這部電影,我可能都考上北大清華了

推薦電影

微米是認真的

曾幾何時,小編在學生時期,很想快快長大。

那個時候在小編心裡,長大是件多好的事情啊。可以不用上學啦。

但是,沒錯,和所有人的感受一樣,真的變成大人了之後,又很想重新變成小孩子。

起碼小孩子有寒暑假啊摔!

沒錯,今天的小編仍然沒有從國慶假期的瘋狂中走出來……說出來都是累。前男友前女友都算個屁,誰能有假期讓人無比想念。

不過,學生也有學生的苦啊。

首先,別的什麼都不談,第一大苦就是——

他們要考試啊!

《天才槍手》

《天才槍手》。

不過,有市場就有交易,有需求就有供應(是這麼說的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有考試大法,我也有槍手大法。

沒錯,今天給你們推薦的這部2017年曾經刷屏過朋友圈的,極少數在中國大陸公映的泰國電影,講的正是一群高中生費盡心思作弊的故事。

影片根據2014年轟動一時的亞洲考場作弊案改編,講述了天才學霸利用高智商考場作弊牟取暴利的故事。

沒錯,這年頭,作弊主題的電影都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了,想想有點魔幻。

出身平凡的天才少女小琳在進入貴族學校後,結識了富二代同學葛瑞絲與阿派,因為小琳成績優異,葛瑞絲和阿派就經常讓她在學校考試中傳答案。從此開始了考場作弊生涯,與此同時,另一名記憶力極佳的天才學霸班克發現了小琳不為人知的“交易”。

然而,成績優異的好學生小琳和班克出身平凡,拒絕不了不學無術但家境富有的葛瑞絲和阿派的誘惑,在各種掙扎之後,還是選擇了繼續幫助他們作弊。

沒想到經過多場險象環生的“作弊戰爭”後,葛瑞絲和阿派的膽子越來越大,最後居然讓他們去幫他們在全球統一的考試中作弊。這就是件大事了,小琳和班克一開始不同意,尤其是班克,但後來班克在半逼迫半威脅和自己心中知道之前的某些真相之後的崩潰下同意了。

小琳接下最後一單在國際考場上為富家子弟作弊的天價委託。一場橫跨兩大洲的完美作弊方案橫空出世,然而一切並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

《天才槍手》中,最後那場利用不同國家開考時差,使用移動互聯網來進行跨國作弊,其實是一件真實的新聞。

而且發現漏洞,並執行作弊計劃的靈感竟然來自於,我們"聰明"的同胞……

由於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片中為避開版權風險 改成了STIC),在內地沒有考場,所以很多國內考生選擇到國外去考試,而泰國和澳大利亞本身又有4個小時的時差。

2014年10月,一位身在泰國考場的監考老師發現:有一位中國女生帶着手機進入考場,手機上居然有當天考題的正確答案。後證實,答案來自於4個多小時前,在澳洲舉行的同一張卷子的考試。

由於當時不知道有多少學生買了答案,導致SAT亞洲區的考生的成績,推遲了將近3-4周才拿到,上萬名考生受影響。

如果要說這部電影有什麼優點,那麼我認為主要在兩點:劇情的緊張刺激和立意的深刻。

把青春片,尤其是一個作弊主題題材的電影,拍出諜戰片的驚險刺激,是影片最受褒讚的一點。

不少人都在評價《天才槍手》時用到如“炫技的剪輯、壓迫的鏡頭感、懸念緊張、節奏快運鏡狠”等等毫不掩飾的誇獎。

我想這是因為電影在選題上首先就做得非常大膽。

每個人都上過學,每個人都經歷過考試,這是大家共同的經歷。

很多人應該都能體會到,作弊之於學生,就像一根讓人忍不住想要去碰的痒痒筋,誰都有想去撓一撓的慾望。明知道這是不好的,不對的,一旦被抓到還會有嚴重的後果,但是這塊誘惑的糕點就是在引誘你。

當然,少年時期大部分情況下大部分人都終於還是忍住了這種誘惑罷了。

電影還用很多細節場景來撩撥觀眾們蠢蠢欲動欲拒還迎的心。許多超近景畫面就是如此:一直跟蹤拍攝筆芯落在答題卡上滑動時壓出的碎墨;或者在橡皮上謄寫答案時,不斷推進直至雪白的橡皮看起來像一份正式的答題卡;按動的筆頭,跳出的筆尖,女主不安的踏腳,滿頭的汗——

這一個個鏡頭都能瞬間把人拉回到當年的考場。

甚至小編明明只是在電腦上看的電影,沒有去電影院的大熒幕上,都覺得緊張的手心冒汗,又不捨得快進,想共情這種緊張,可謂有點受虐的痛並快樂着了。

於是,這種又熟悉又陌生的心理快感,伴隨着影片緊湊的情節,在這兩小時中一直刺激着人的腎上腺素。

而除此之外,第二點讓這部電影顯得格外出彩的,就是它其中反映出的社會階級差異,和人性的變化。

這個“作弊四人組”里看起來並不那麼重要的富二代阿派及其女友葛瑞絲,其實代表了一個很重要的階級區別:他們代表了無需擔憂學業和前途的富人階級,他們可以用錢解決生活中遇見的阻礙,也可以用錢抵消某些過錯。

而模範生小琳和班克則不能像他們那樣,因為他倆所在的階層是貧窮的、是沒有什麼權利的,他們需要珍惜學業、重視獎學金、規劃將來,需要努力地抓住每一個機會,需要努力地賺錢。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四個人雖然看起來是好朋友,同齡人,但其實他們面臨的人生選擇是完全不同的。

富二代們生來就擁有更多選擇。他們可以好好讀書,變成讓普通老百姓在網上和現實中都跪舔(而且有越來越跪舔的趨勢)的“比你有錢還比你努力”的好孩子,也可以像葛瑞絲和阿派一樣,找窮人家的孩子,幫他們努力,也幫他們冒險。

至於結尾,小琳和班克做出的不同的選擇,更是讓電影在階級差異之外又加了一層寓意——人性的變化到底取決於哪些要素?為什麼同樣經歷過這場作弊大戰的兩個階級也相同的孩子,最後會同道殊途?

這些,就是值得現代教育體系乃至整個現代社會思考的問題了。

但是,無論少年時期有多少好的不好的回憶,變成大人之後的懷念都不是假的。這,恐怕就是人生難忘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