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開國大典》等即將重映, 4K修復讓經典影片重生

“我對這次《開國大典》4K修復後的效果非常滿意!”9月28日下午,在中國電影博物館4K放映廳結束修復版的《開國大典》放映後,導演李前寬激動地告訴本報記者,雖然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裡,他已經看了多遍自己執導的這部作品,但每回看都會落淚,“不管是畫面的清晰度還是聲音的空間感,都要比原來膠片版的強。”

李前寬

近段時間,有關“4K修復”的話題不斷出現。《決勝時刻》最後4分鐘彩色的4K修復的“開國大典”視頻,就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眼球;中央檔案館公布的12分鐘的開國大典彩色視頻也被網友們熱議;前幾天,意大利導演托納多雷執導的1998年公映的《海上鋼琴師》確認引進國內重映,也是打着“4K修復”的旗號。相信修復版《開國大典》在10月18日的重映,會開啟經典影片修復後重映的熱潮。

4K修復的工作量是2K的5倍

成立於2015年的三維六度公司是目前國內4K修復最大的公司,公司首席技術官周蘇岳是一個技術控,“我在2012年的時候就在國內宣傳4K修復技術了,當時大家關注的焦點還是3D。”周蘇岳2009年開始,從好萊塢的“數字技術公司”帶回了兩項重要的技術,一項是“無壓縮數字製作和技術工藝”,2010年張藝謀拍攝的《山楂樹之戀》,就是中國第一個用2K無壓縮格式記錄的開山之作,周蘇岳負責整個技術部分;另一個就是4K技術,國內4K拍攝的第一次實踐是張藝謀導演的《歸來》,是用真正的4K攝影機拍攝的,拍攝流程也是周蘇岳負責的。“在國內的數字視頻製作領域,我可以算是祖師爺了。”他很自信地說。

“從7月15日開始,這兩個半月對於我來講,都是做夢的過程,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周蘇岳回憶,公司最初拿到《開國大典》的三個版本,一個是翻正片,另一個是翻底片,還有一個拷貝。他的第一感覺想到用翻底片去做修復,因為是翻底片不能放映,所以損壞少,而拷貝已經放過了。但是把這三個版本數字化掃描後發現,只有拷貝的畫面質量最好,顏色、通透度也最飽滿,“如果用翻底片修復,工作量要下降一半。因為拷貝已經放過,上面有手印、油污和斷裂。”但為了保證畫面的質量,公司最後決定,還是用拷貝來做4K修復。

李思是三維六度的首席修復師,這位90後年輕人告訴記者,老電影的4K修復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物理修復和數字修復。修復師們首先要對電影膠片進行物理清潔,之後通過膠片掃描儀對膠片進行膠轉數處理,再進入到4K修復環節。在4K修復環節中,修復師會對膠片存在的臟點、劃痕、霉斑、抖動、撕裂等問題進行4K修復,之後進入到畫面調色,最終輸出4K分辨率、HFR60格/秒高幀率、HDR高動態範圍的畫面鏡頭。“經過4K修復過的影片可以永久保存,不再擔心丟失和損毀。”

《開國大典》跟一般電影不同,時長有171分鐘,幾乎相當於兩部電影的長度,24萬7千幀的畫面、1082個鏡頭的修復工作是個巨大挑戰。在一個半月里,包括李思在內的40多位工作人員幾乎無休地進行修復工作。“我們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兩三點鐘,然後在公司休息區簡單休息。平均一個人每天干4天的活,每天就睡三四個小時。我們40人40天相當於幹了160人的活。”最緊張時,動用的工作人員高達600多位。

4K修復的難度有多大?周蘇岳解釋,現在最好的顯示器是2.5K、32寸的,要想做4K,意味着一個畫面在這樣的屏幕上修5次才能修完。就是說,4K修復的工作量相當於2K工作量的5倍。“2K在一個顯示器上就解決了,4K需要分成5次來修復。”

最難修的鏡頭修復師一天只能修一秒

周蘇岳

周蘇岳告訴記者,這次片子修復能夠及時完成,除了修復師技術好,公司有很好的人工智能軟件輔助外,還跟優秀的團隊管理體系有關。公司最好的修復師一天能夠修2000格畫面,差不多100秒。像李思就是最好的修復師之一,已經修復了3年,從內心熱愛這件事。

三維六度也是國內第一家把好萊塢修複流程帶到國內的公司,在修復前,先把把電影鏡頭分成5級難度,然後把修復師的能力分成五個等級。根據難度,由周蘇岳每天給每個人修復師分配要修復的鏡頭,有些鏡頭可能要做3天,有時候一個鏡頭只需要10分鐘;修復師的等級則決定了相應的基本工資。一般來說,光線充足的鏡頭很容易修復。難修的是夜戲、雨戲、煙霧戲、特效戲。“文戲好修,武戲難修;日景好修,夜景難修;普通鏡頭好修,轉場難修。”尤其是過去的轉場鏡頭,都是兩條膠片疊加在一起的,裡面有很多臟點,很難處理。《開國大典》中有百分之六的資料片,是1949年之前由戰地記者拍攝的,經過多次的翻印,質量已經很差,上面有大量的劃痕。這樣的鏡頭,一個高級修復師,一天只能修一秒。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鏡頭都要靠手工修復,如果是白天拍攝的光線充足的戲,三維六度公司使用的人工智能修復軟件,“可以解決百分之九十的工作,剩下的修復師只需要簡單地檢查一下”。周蘇岳說,三維六度擁有32套修復系統,加上各種硬件,總投資2000多萬元,佔了國內全部修復設備的半壁江山。

雖然這次《開國大典》最終輸出的是4K分辨率、5.1聲道、HFR60格/秒高幀率、HDR高動態範圍的畫面鏡頭。但並不意味着普通的觀眾隨便走進一家電影院就能享受到這樣的體驗。比如,目前國內能夠放映HFR60格/秒高幀率的影廳,全中國加在一起,不超過40個。中國98%的影廳只能放2K,24格/秒幀率的格式。“如果純粹從穩妥的角度,最好做2K、24格/秒幀率的版本。但我們為什麼堅持要做高版本的4K修復,因為總得要有人走在前頭去做這件事。否則大家都向後兼容,技術就不會發展了。”周蘇岳說。

在數字修復領域,中國電影資料館也是國內起步比較早的單位。胡曉彬是一名修復工程師,2011年到中國電影資料館工作,他告訴記者,相比2K修復,4K修復需要更多的電腦內存、更專業的設備,也需要修復人員更加有耐心。目前資料館共有20人的修復團隊,都是一些90後的年輕人,很多都是學動畫和設計專業的,有較高的藝術修養。資料館最近4K修復的影片包括張藝謀的《紅高粱》和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等影片,前者將在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亮相。

請導演攝影師一起修復才能保證完美

雖然4K修復是一個技術活兒,但並不意味着修復師可以單獨把這個活干好。“只要被修復影片的導演和攝影師還在的話,我們都會把他們請來,溝通商量,這樣才能修復出技術和藝術完美結合的影片。”周蘇岳說,膠片在存放中的劣化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劣化就是其中的藍色會最先丟失,所有的老膠片數字化掃描後會發現畫面偏紅。因此在校色的時候,一種方法是完全按照顏色的科學來調校,這樣看似準確,但未必有藝術效果,因為顏色中很多都是主觀的東西,每個攝影師都希望有自己的影像風格,“像有一個攝影師就跟我說,我要加5度的藍進去”。鏡頭調色時就需要跟導演溝通確認。

在《黃土地》修復時 ,因為張藝謀是這部影片的攝影師,他有自己的顏色感覺。讓周蘇岳意外的是,過了幾十年,張藝謀自己的顏色感覺也改變了,“為什麼叫重生?因為這不是簡單的修舊如舊,而是在其中加入修復師的感覺、調色師的感覺、現在導演的藝術感覺和攝影師的顏色感覺,當然還包括我這個執行製片人的味道。”這樣的碰撞才能修復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周蘇岳記得,即便是像馬丁·西科塞斯這樣的電影大師,在修復《出租車司機》這部作品時,也趕來跟修復師們一起溝通調色,“這些作品就像是他們的親生兒子,一點馬虎不得。”值得一提的是,《出租車司機》的4K修復工作百分之七十都是在國內完成的,這也是周蘇岳帶進來的業務。

胡曉彬記得,在修復《盜馬賊》這部影片時,攝影師侯詠特意過來跟修復師一起調色,因為用底片修復,所以沒有調光,片中有一場盜馬的戲,修復師以為是白天的戲,但侯詠指出,這是在白天用濾鏡拍的夜戲,“要不是攝影師來,我們一定給調錯了。”

4K修復的經典影片重映正迎來最好時機

包括李思在內,三維六度的大多數修復師都是90後甚至95後。“就《開國大典》而言,影片1989年上映的時候我們都還沒出生,但是這部電影的歷史意義我們都是知道的,這對我們來說是在重溫歷史。”李思說道。

對於4K修復的前景,周蘇岳非常看好,他認為,在未來5年,那些經過4K修復後重映的經典影片可能會形成一股熱潮,“這是經典影片迎來在市場上重映的最好時機,因為我們開始追求我們的文化自信,觀眾對於經典影片的熱情也在不斷高漲”。他透露,三維六度在未來兩年有20部電影修復計劃,其中包括李前寬導演的六部電影作品。而謝晉導演的《芙蓉鎮》和李前寬導演的《黃河之濱》是他個人最想修復的作品。

胡曉彬也持同樣的觀點,在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的“修復單元”展映中,侯孝賢導演的《海上花》、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等修復後的影片一票難求,這些經典影片在修復後重新綻放出奪目的光彩。之前國內經過4K修復的作品大部分都用於交流和電影節上的展映,但隨國內觀眾觀影多樣化需求的形成,發行方也開始關注到這個現象,“修復後的經典影片重映正成為一種流行的選擇,不少片方已經聞風而動了。”

作者:王金躍 實習記者 張雪

攝影:王金躍(李前寬導演和周蘇岳照片)

監製: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