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學藝術成果巡禮(1) |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成功背後

開欄的話:五年前的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於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即日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推出“為人民抒懷——上海文學藝術成果巡禮”系列報道,聚焦這五年來滬上文藝創作演出再上新台階、實現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成果。

西安、成都、呼和浩特、寧波、蘇州、鄭州、臨沂……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全國巡演已進行了兩個月,幾乎場場爆滿,多次加演仍一票難求。每每散場,總有人在熱烈地討論劇情,有人忍不住熱淚盈眶,有人掏出手機忙着在微博上發表評論。

孫道臨主演的同名電影珠玉在前,使這部舊題材的紅色舞劇在創作之初不被看好。沒想到,它歷經兩年悄然醞釀,首演後一鳴驚人,不僅獲得了“文華大獎”“五個一工程獎”,更贏得了市場的青睞,許多“90後”“00後”自發“二刷”“三刷”。到今年年底,《永不消逝的電波》將演滿100場,演出邀約更是排到了2021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表五年來,文藝創作呈現出新氣象新面貌,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便是令人驚喜的收穫。正如總書記所說,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

“文華大獎”評委、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林宏鳴評價說:“這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統一的典範之作,是代表上海文化品牌建設成果、從高原邁向高峰的誠意之作,是一部既能獲獎又有市場的難得佳作。”這樣一部作品,在創作、製作、演出、推廣等環節,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為年輕人創作,為未來創作

這部致敬英雄、傳遞信仰的紅色題材舞劇之所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一支年輕的主創團隊功不可沒。總編導韓真、周莉亞,作曲楊帆、服裝設計陽東霖等主創都是“80後”。韓真說:“我們年紀相仿,審美和思維頻率非常接近,大家的創作態度都非常‘拼’,一起經歷了無數次頭腦風暴,無數次推翻重來。”

總編導韓真和周莉亞在排練廳里

要吸引年輕人,靠的不是媚俗迎合,而是大膽的藝術創新。在《永不消逝的電波》專家研討會上,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說:“這部作品將戲劇和舞蹈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示範性的高度,完全可以被寫進舞蹈學院的教科書,展現出當代舞劇創作的美學新精神。”《永不消逝的電波》突破了舞劇“拙於敘事”的短板,情節跌宕起伏,人物關係錯綜複雜。26塊可移動的景片,在電腦編程的調度下,騰挪旋轉,配合多媒體投影,實現了不同場景的轉換。編舞也十分當代,為紅色題材賦予了青春氣息。

第二幕“弄堂旗袍舞”是整劇的華彩段落,女演員們搖着蒲扇,伴着《漁光曲》起舞。作曲楊帆選擇對上世紀30年代電影《漁光曲》中的主題曲進行再創作,既懷舊又新穎。這樣一個美好的段落,竟讓不少年輕觀眾看得淚流滿面。

穿着旗袍,搖着蒲扇,伴着《漁光曲》起舞

“每一代觀眾都有每一代觀眾的審美。”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鬍勁軍說,“我們必須為年輕人創作、為未來創作,才能實現真正的飛躍。”

把握創作規律,堅持藝術自信

舞蹈評論家方家駿認為,目前國內舞台不缺好的導演,但好的製作人十分稀缺。國有文藝院團推出的作品,院團領導往往充當製作人的角色,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勝任,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這個製作人卻是名副其實。不少原創作品請來實力雄厚的主創,但由於製作方沒有足夠能力形成制衡格局,出現問題也沒有及時的糾錯機制,導致了作品最終的失控和失敗。“一個好的製作人要把握好文藝創作導向,要有廣泛的資源和人脈,要了解市場,還要具備藝術鑒賞力,有提出獨立見解的話語權。”方家駿說。

文藝界為評獎趕工,粗製濫造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但只有懷着不計時間成本,為藝術全力以赴的工匠精神,才能出好作品。《永不消逝的電波》歷經兩年多的選題孵化和研討論證,150餘天的排練,既有爭分奪秒的緊迫,又有小火慢燉的從容。在歌舞團排練廳的牆上寫着這樣一行字:“時間只記住精品,藝術永追求一流”。《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組每天排練12個小時,常常是幾個排練廳同時開工,與時間賽跑。前3個月,所有的雙休日和節假日,大家沒休息過一天。

在排練廳里

去年12月試演後,《永不消逝的電波》緊接着召開研討會。獲獎後在全國各地演了數十場,在實踐中不斷接收專家和觀眾的反饋。陳飛華說:“我們虛心聽取各方意見,但修改不是聞風而動,要經歷沉澱。我們會堅持自己的藝術判斷和藝術自信,大膽往前走。”

競爭出人才,磨練造明星

電影演員潘虹在看完《永不消逝的電波》後曾感嘆:這些舞蹈演員怎麼那麼會演?用海明威的話來形容,整部劇如同“一席流動的盛宴”,如果它是一部電影,每一條,每一幀,都捨不得剪掉。

幾乎每場演出後,《永不消逝的電波》主演王佳俊和朱潔靜都能在散場時遇到等候已久的觀眾。這樣“流量明星”的待遇,王佳俊當年在參加選秀節目《加油!好男兒》時也沒有過。此外,劇中女特務、小裁縫等角色的塑造,幾個群舞段落的精彩表演也讓觀眾津津樂道。

王佳俊扮演的李俠

“《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成功並非偶然。”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說,“上海歌舞團多年來十分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一團一策’改革提供了經濟後援,演員收入和住宿有了保障。同時,科學的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培養出了成熟的演員梯隊。”

從2008年起,上海歌舞團在國內率先實施演員藝銜制。一年一度的考核評出領舞、獨舞、首席、榮典·首席等藝銜檔次。《永不消逝的電波》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是兩三個演員同時準備,誰演得好誰上。王佳俊和朱潔靜雖是舞團的“榮典·首席”,但他們的角色也不是一早定好的。朱潔靜覺得好像回到了學生時代,一切只能從頭再來。王佳俊更是在4個月排練結束時,才真正被確定為“李俠”的A角人選。他們都經歷了自我重塑的痛苦過程,才有了舞台上有血有肉的角色,以及藝術生涯的又一次飛躍。

朱潔靜扮演的蘭芬

眼裡有市場,心中有觀眾

早在2000年,與上海歌舞團合併前的上海東方青春舞蹈團推出舞劇《野斑馬》,就獲得了全國性的聲譽,演出超過200場,並多次走出國門。首演於2006年《天邊的紅雲》,曾獲“五個一工程獎”。首演於2014年的《朱䴉》,成為舞蹈界一部“現象級”作品,獲“荷花獎”,迄今演出250多場,曾登上紐約林肯中心的舞台。本月,《朱䴉》首次赴韓國演出,明年將進行第四次日本巡演。過去5年,上海歌舞團累計演出場次近900場,商演收入超過8000萬元。他們多年的實踐證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不衝突,“魚和熊掌”也可兼得。

上海歌舞團副團長劉奎麗告訴記者,《永不消逝的電波》演出前,並沒有進行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而是一心撲在作品上。然而在創作之初,市場營銷團隊就和主創一起準備了豐富的宣介資料,為後續市場推廣做了充足準備。

一組“旗袍女人”宣傳照,一經網絡曝光,就引發了大量轉發。每一張照片,都經歷了對服裝細節、演員妝發、燈光氛圍的反覆討論和嘗試。編劇羅懷臻說:“這些照片讓人想到陳逸飛的畫作。它們甚至可以脫離舞劇,被當作藝術品掛在客廳里。”

《永不消逝的電波》宣傳照

一段97秒的視頻宣傳片,在微博上播放次數超百萬。正是精確到“秒”的精心設計,才讓《永不消逝的電波》成為“網紅”。這說明,互聯網時代,在藝術細節上做到極致,比事先空洞的吆喝有效得多。

除了兩位主角,劇中還有多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永不消逝的電波》讓人看到,只要敢於攀高峰,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可以達成有機統一;只要心中有觀眾,主旋律作品也可以深入人心。希望《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經驗,能給文藝界一些啟發,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