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飛做客《今日影評》犀利評點導演的“新”門檻

所謂“眾拍時代”,即當下一種似乎人人都可以做導演、拍電影的現象與趨勢。早在2017年3月,《今日影評》節目就曾關注到時年諸多演員、編劇甚至經紀人跨界執導電影的現象。當時做客節目的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人沙丹針對跨界導演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給出了三重導演“門檻”,即資源調撥能力、團隊管理能力與導演技巧及藝術思維。在多部熱門大片都由非科班出身的電影人執導的今天,這些門檻依舊存在嗎?

10月8日,影評人譚飛做客《今日影評》,對當下非科班導演們的表現進行犀利評點,並與觀眾朋友們共同探求“後眾拍時代”的導演門檻何在。

導演不該成交際花

非科班出身不外行

從曾經影視圈內人跨界的“眾拍時代”,到今時非科班出身的“圈外人”紛紛執導熱門電影的“後眾拍時代”,兩年時間,沙丹當年在《今日影評》提出的導演門檻依舊奏效嗎?結合一個“後”字,譚飛對《今日影評》直言其中已有巨大變化,尤其是沙丹強調的資源調撥能力已不再重要。談及曾經的導演項目經理化、經常需要陪投資方與各地院線喝酒的怪象,譚飛直斥這些不該導演乾的事令一些導演都變成了“交際花”。在他看來,現在這個熱錢退潮的時代,對電影內容和質量的重視已放到檯面之上。

《今日影評》節目現場,譚飛以目前中國影史票房三甲影片為例,直指它們的導演都非科班出身。據譚飛介紹,《戰狼2》的導演吳京習武出身,《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曾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學藥學,《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則是海南大學法律學士。對於所謂“外行佔領中國票房前三”的提法,譚飛對《今日影評》坦言有失公允、不夠客觀。在他看來,這三位導演絕非外行,相反他們的社會經驗及對社會的認知、對觀眾心理的把握可能更準確。

影史前三甲均非科班

電影高票房不再丟人

這樣一種所謂“後眾拍”的現象也得到了媒體及觀眾的廣泛關注。有網友表示,中國影史票房三甲影片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為中國觀眾而拍、不為拿獎只為圓夢。對此說法,譚飛表示認可。從曾接觸的怪象出發,他對《今日影評》指出,越是帶着功利目的的電影創作越會走偏。對於三位非科班出身的導演,譚飛向《今日影評》表示,他們拍攝影片的過程都分別成了一段佳話。郭帆不被看好的科幻之路受到吳京支持,吳京為戲渾身是傷,餃子則像哪吒一樣從叛逆走向成功。譚飛指出,他們三人之所以能獲得大多數觀眾的認可,證明了他們將自己的人生閱歷於對行業、民族及青春、熱血的看法都融入作品之中。

對於眾拍現象,由影評人轉型導演的張小北認為既不該輕視學院教育,也不應存有反制傾向,更不要只用票房數字粗暴判斷一部電影或者一個導演的好壞。譚飛對《今日影評》指出,這是目前最為客觀的概括。不過與此同時,譚飛也向《今日影評》指出,儘管不能“唯票房論”,但目前高票房影片都是精良之作的現實也證明票房高並不丟人。曾幾何時,業內外圍繞票房的爭論一度非常激烈,很多人指責追求高票房的行為“庸俗”。但在譚飛看來,低劣地騙票房的眾聲喧嘩時代已經過去,觀眾已經清醒,從業者也應對清醒過來。

導演評價體系業已變遷

後眾拍時代需修鍊內功

有媒體結合獎項和票房盤點了60位國內知名導演,其中真正出身導演系的只有11位。而執導國慶檔票房冠軍《我和我的祖國》的七位導演中,有四位都非導演系出身。對此,譚飛向《今日影評》表示,目前的導演評價體系已經變化,真正的好導演並不是靠學院里的幾年就能學出來的,相反是一輩子的修行。在譚飛看來,“後眾拍時代”導演門檻之所以改變,與市場和觀眾的變化密切相關,《上海堡壘》就是資本時代所呈現的最後一次敗象。

那麼,在“後眾拍時代”,導演門檻何在?譚飛向《今日影評》指出,只有綜合各方面的知識與生活體驗,外加對電影的熱愛及電影上專業能力、審美能力,一位導演才能拍出好的電影。提及幾項必要能力,譚飛向《今日影評》表示,第一位的就是導演的審美能力,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觀眾的審美能力也會自然提高。最基本的調教演員的藝術能力及強大的執行能力也是關鍵。此外,媒體能力也應得到重視,導演們應當學會在相應的場合說適當的話。

據悉,電影文化評論類日播欄目《今日影評》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檔於CCTV-6電影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