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影照進現實, 光影穿梭七十年輝煌歷程

文/芳菲小豬

適逢建國70周年,全國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在國慶節當天,更是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與群眾遊行,伴隨着晚會與焰火,整個建國70周年盛典也達到了高潮……當我們還沉浸在建國70周年大閱兵的威武雄壯之師帶來的自豪感的時候,當我們還沉溺在黃金周長假的歡愉氛圍之中時,電影院里也是一片火爆的場面,國慶節檔期已經有兩部電影票房達到了20億,假期里看電影,已經成了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之一。

然而,電影不止是只有娛樂功能,它還有着記錄的用途。在很多電影中,都承載着共和國的國家記憶,銘記着一些眾所周知或鮮為人知的歷史畫面。而CCTV6電影頻道推出的大型專題片《足跡》,便通過電影的視角,呈現出了從開國大典至今,風雨70年間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電影照進現實,帶我們穿梭建國70年來走過的輝煌歷程,讓我們乃至下一代,可以告慰歷史,展望未來。

每逢大慶,我們都能想到天安門廣場上的大閱兵,但在70年前,開國大典上的天安門又是怎樣一番景象?我們早已不得而知,還好,開國大典不止有影像資料,還有很多電影也都還原了那段歷史,甚至還記錄了微小卻同等重要的歷史事件,由潘粵明主演的《天安門》,便以一個舞美隊長的身份,展示了開國大典當天城樓上懸掛的8個大燈籠是如何打造而來的。而電影《開國大典》則呈現出了領袖們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那份大國氣概。

兩部電影,從普通戰士和領袖的兩個視角,展現的都是為了開國大典的那一天緊張的籌備工作,最終又殊途同歸,落腳在了人民的身上,開國大典最後將禮花與為新中國成立戰士們犧牲的畫面重疊,便是向觀眾們呈現那些無名的英雄與人民,才是推動歷史車輪轉動的根本動力。電影通過藝術化的手法,不僅闡釋了歷史規律,也表達出了作為普通人,作為電影工作者對於黨,對於國家和人民的深摯的愛。

從《開國大典》到《霓虹燈下的哨兵》,從《英雄兒女》到《橫空出世》,電影記錄著新中國一步步走向富強的成長史。而歷史,也造就了無數的英雄。在《足跡》這部專題片中,不僅有歷史的回望,更有時代楷模的呈現,《董存瑞》《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等英雄讚歌同樣佔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這些人的身上,也展現出了大閱兵中的那句口號:對黨忠誠,能打勝仗,作風優良!

為了能夠讓觀眾更加直觀的感受到這些電影所記錄的點滴,《足跡》這部專題片還專門邀請了參演電影的“講述人”與觀眾們一起回顧電影中與現實中的事迹、足跡。潘粵明重回《天安門》講述開國大典面對的種種複雜問題如何迎刃而解;小陶虹再次站上《黑眼睛》中的跑道為觀眾講述新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呂一老師在《楊善洲》的工作地雲南保山大亮山林場,盤點“人民好乾部”的電影呈現;王寶強在《董存瑞》犧牲地河北隆化再現電影難忘畫面;還有老藝術家陶玉玲重返上海南京路再敘因電影與“好八連”結下的深厚情誼……

三十多位講述人用自己的情感講述電影中的故事,重溫流金歲月,感懷時代榜樣,這樣的情懷,豬姐用這一篇文章難言其中的萬分之一,要想知道光影七十年來的感動瞬間,要想知道70年來又有哪些優秀的電影,從《女籃五號》到《流浪地球》,從《英雄兒女》到《湄公河行動》,從《大鬧天宮》到《大聖歸來》,從《鐵人》到《中國機長》,從《創業》到《中國合伙人》……這部專題片中應有盡有。國慶假期會結束,但光影七十年帶來的感動不會結束,所以我們不妨一起跟隨着《足跡》的畫面,重溫共和國與中國電影一同走過的偉大道路,一起漲一漲姿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