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賤民有多“賤”? 這部印度電影揭開冰山一角!

電影《第15條》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印度種姓制度的罪惡和警匪勾結的黑暗,在印度引發了底層觀眾的強烈共鳴。該片聚焦在印度的賤民階層,這一階層又被其他種姓稱之為不可接觸者。

電影講述了2014年5月27日,印度北方邦的農村真實發生的故事,兩個少女“賤民”因為工資太低,向高種姓的老闆要求漲3盧比工資(合人民幣也就幾毛錢),卻遭到姦殺並被吊在樹上示眾。

2019年該片在印度上映時,引起婆羅門社(Brahmin Samaj)的強烈不滿,認為該片再蓄意挑動社會對立,不尊重印度文化的根基,向最高法院提交請願書,要求禁映此片,並且婆羅門組織在各大影院舉行抗議。

印度憲法的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但是,實際情況卻是歧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尤其是社會底層的賤民,他們世世代代從事的都是最骯髒、最辛苦、最危險的工作。

據印度清潔工運動(SKA)統計,衛生工人們經常幾個月都拿不到工資,每年都有數十人在清理下水道時死於窒息。

要了解賤民的苦難,首先要清楚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如何劃分,以及賤民在印度社會中處於什麼地位。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人為的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高種姓”是婆羅門(祭司、學者)、剎帝利(武士、國王)和吠舍(手藝人、商人、地主)。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這部分人約佔總人口的15%。第四類則被認為是“低種姓”,稱作首陀羅(平民、農民、僕人),目前已被正式歸類為“其他落後階層”,佔印度人口的42%。“達利特”,即賤民,則是在原始的印度教種姓制度之外的另一社會階層,處於社會結構的最底層。

如果把印度社會比作一個人,你會發現印度社會就沒有賤民的位置,是社會中底層中的底層,他們只能從事清潔工,負責理髮,打掃廁所,清理下水道等!這些人生而為賤民,就天然的被掠奪了夢想,社會中的工作都被種姓階層把持,他們想要翻身比登天還難。

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NCRB)的數據,對達利特人施暴的犯罪事件近年來持續增長,從2015年的38,670起增長至2016年的40,801起,然而判罪率卻大幅下降。

電影《第十五條》電影虛構了一個年輕上層種姓警察的角色,他奉命前往該地調查此案,進而引發了一系列對種姓、壓迫、正義和身份認同等問題的思考。

《第十五條》的導演阿努巴夫辛哈談到電影的創作初衷時表示,印度社會每天都在發生歧視和壓迫,但我們已經習慣了並選擇無視,他對社會的冷漠和麻木感到非常憤慨,希望藉助電影引起社會對於所有國民平等權利的重視!

然而,現實太骨感了,實現印度的平等,等於撤銷了高種姓人的特權,社會其他種姓也是不願見到的這種情況,這等於多了很多競爭者,動了大多數人的奶酪!

對一些種姓階層來說,賤民和會說話的動物差不多,可能有時候還不如動物。比如高種姓的人可以和自己的寵物親近,缺對賤民避之唯恐不及。另外,比較諷刺的是電影中的男主就是婆羅門,婆羅門會拯救賤民?

悲劇仍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