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張藝謀執導的《活着》在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大家都說這是張藝謀拍攝的最好的一部電影,但是卻沒有在大陸上映。
有人說是因為《活着》的題材太過沉重,表現人世間的情感和現狀太過於濃烈。
相比於電影,原著更悲壯。
余華在《活着》英文自序中提出: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
福貴的遭遇和老黑奴一模一樣,他見證了二十世紀中國的世事變遷和悲慘生活,經歷了至親的相繼離世,但依然有勇氣活着。
都說福貴擁有“活着”的意志,但我認為他活着的最大底氣來源於他的家庭,他一生所有的力量都是家人給予的。
01
父親教給他承擔責任
福貴總說他的所作所為是和父親一脈相承的,父親年輕的時候也愛尋花問柳,是十足的“敗家子”,所以,自己的“敗家”行徑情有可原。
他迷上了賭錢,輸掉了所有的家產。
本以為父親會跟他拚命,沒想到父親連夜把100畝地抵押出去,給他湊夠了賭債。
“賭債也是債,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不還債的道理。”這是父親教給他的責任。
父親將銀元換成銅板,讓福貴挑着擔子去還債。
當重擔把福貴的肩膀磨爛以後,福貴明白了:這是父親讓他知道賺錢的千難萬難,也是讓他感受責任的沉重。
還完錢回家,父親說“我們徐家的老祖宗不過是養了一隻小雞,雞養大後變成了鵝,鵝養大了變成羊,再把羊養大,羊變成了牛。到我手裡,徐家的牛變成了羊,羊變成了鵝。傳到你這裡,鵝變成了雞,現在連雞也沒啦”。
這些話樸實地道出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也道出了家族的衰敗以及父子二人對家族的不負責任。
“責任”二字重於泰山,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擁有的。
這一變故,改變了福貴的惡習,也讓他明白了自己前幾十年的“不負責任”。
是父親的傾盡家產,將“責任”刻到了福貴的骨子裡。
作家梁鳳儀說過“恐懼時,父愛是一塊踏腳的石;黑暗時,父愛是一盞照明的燈;枯竭時,父愛是一灣生命之水;努力時,父愛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時,父愛又是鼓勵與警鐘。”
父親對於福貴,大約就是如此。
父親死後,福貴不僅再沒賭過,還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臟活累活從不抱怨,只為把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
這也許就是父親給他的力量吧。
02
母親給予他無限的寬容
父親的離世,刺痛了福貴的心,他整日的眼淚汪汪、唉聲嘆氣。
母親的心裡也不好過,畢竟相伴半生的丈夫去世。可是母親還是強打精神寬慰福貴,和他一起渡過難關。
其實,不只是福貴一人從錦衣玉食的雲端跌落,母親也是。她前半輩子也是享盡榮華福貴,從沒受過苦。
但是,她沒有責備,而是寬容了他的過錯;她從不抱怨,沒有錢就和福貴一起下地幹活,她頭髮都白了,卻學着去干從沒幹過的體力活。
正是母親的寬容和不抱怨,讓福貴暫停自責,重新生活。
母親害怕福貴驟然失去錦衣玉食,被“窮”折騰的不像樣子,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正是這句話,影響了福貴的一生。
之後的福貴一直處於“窮困之中”,但是每次他都能因為母親的話苦中作樂。
雨果曾經說過“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
福貴的母親就是這樣,她用自己的柔弱的臂膀撐起了一個家,給了福貴生活下去的勇氣。
除此之外,福貴的母親算得上有大智慧的女人。
當家產敗光後,老丈人要把妻子接回去,這無疑給了福貴重磅一擊。
妻離子散,母親也難過,但她還是寬慰福貴:“家珍是你的女人,不是別人的,誰也搶不走。”
母親的話很有哲理,是你的別人搶不走,換句話說,不是你的也強求不來,不用抱怨。
一個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母親的話無形中影響了福貴的世界觀、價值觀。
之後面對悲慘的生活、“不公”的命運,福貴從不抱怨,真正做到了“不強求”,只過好自己的生活。
03
妻子對他不離不棄的愛
福貴的妻子家珍本是城裡米行老闆的女兒,家境富裕。當福貴敗光家產後,老丈人要把家珍接回去。
當時家珍肚子里的孩子已經七八個月了,為了孩子,家珍決定跟她爹回去。女兒鳳霞想跟娘親一起走,被家珍推了回去。
看到這一幕,福貴以為家珍要拋棄他們了,自己就要妻離子散了。
可是,家珍是重情義的。
家珍有自己的考量:肚子里的孩子還沒出生,如果現在跟着福貴,將無米下鍋,孩子一定有危險,索性先跟爹回去。
把鳳霞退回去,一是為了讓鳳霞陪着福貴,給他留個念想,以免他因為妻離子散而一蹶不振;二是可以借放不下鳳霞為由回來。
果然,在孩子半歲的時候,家珍回來了。
家珍回來後,這個家就全了福貴也變了。
之前的福貴是真的混,第一次見到家珍就喜歡的不得了,鬧着家裡去求娶家珍。娶回家以後,又覺得沒有那麼喜歡了,就去外面找女人。
自從家珍回來後,他再也沒有了之前的想法,他開始心疼家珍,真心實意的對待家珍,也明白了“愛”的真正含義。
從此,日子雖然貧苦,但因為有愛,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
動蕩的時局,人們往往身不由己。雖然福貴一家很努力地生活,但苦難並沒有繞過他們。
兒子、女兒相繼離世,令人悲痛不已。但是,好在還有家珍。
後來,家珍的身體也越來越差。
“你還得好好活下去”是家珍對福貴說的最後的話,她連死都牽掛着福貴。
所以,為了家珍,福貴真的好好地活了下去。
人都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同甘容易共苦難”,但是家珍卻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對福貴不離不不棄。
愛可以治癒一切,正是家珍對福貴的不離不棄,讓福貴學會了愛。
也是因為家珍的遺言,福貴選擇了對生活不離不棄、好好活着。
美國《時代》評論《活着》: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 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擊或許令讀者無從同情,但余華至真至誠的筆墨,已將福貴塑造成了一個存在的英雄。當這部沉重的小說結束時,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被剝奪走的東西。
但是對於福貴來說,他活着的意志是家庭給予的,父親、母親、妻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影響着他,給他力量。
他並不需要同情,因為他有家,是家庭讓他在困境中你依然擁有活着的勇氣。
正如三毛所說:“家,對每一個人,都是歡樂的泉源啊!再苦也是溫暖的,連奴隸有了家,都不覺得他過分可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