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觀察: 《誅仙》破4億, 肖戰記頭功?

十一檔來了,熱門新片上來了,一下子就把市場帶起來了,而之前的一些老片基本都淡出了。不過有一部叫《誅仙1》的電影,因為有新晉流量藝人肖戰的原因,似乎仍然保持着必要的熱度。特別是,該片最終票房突破了4億,演員要記頭功?

其實,對於這麼一大IP+流量雙保險的電影《誅仙1》而言,其實並不值得驕傲。有人說流量回暖,幾個億的票房就流量回暖了,這就有點開玩笑了,是相對於《上海堡壘》的慘敗而言?《上海堡壘》也是大IP+流量的模式,只是票房和口碑撲得比較狠。

就《誅仙1》本身而言,口碑中規中矩。說中規中矩都是客套話,其實真實意思就是爛,演員戲演得爛,導演拍得爛;明明有些演員有些流量,非要烘托演技強調演技,也挺討厭的;主要是這段時間實在沒啥可圈可點的電影,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僅此而已。

《誅仙》票房破4億,演員並非應該記頭功,因為首先是檔期佔優,這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首周票房取得了2.71億,佔據總票房的67.75%;其次就是,因為檔期佔據優勢,同檔期幾乎沒有什麼強片,所以排片佔比佔據第一;第三就是題材,拍得怎麼樣那是其次,題材在同檔期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又是IP改編;最後演員的粉絲助推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並不是主要作用,在國內,沒有任何一個流量明星具備絕對票房號召力,特別是新晉起來的流量明星,也一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誅仙1》的出爐依舊延續了大IP+流量的模式,這種模式從來就沒有在電影市場成為大爆款的先例,即便是以前的《盜墓筆記》,也僅僅是勉強收了10億,從投入產出比上來說,只能是勉強保本或者小賺,而更多電影則像《上海堡壘》這樣票房和口碑雙撲,賠得一塌糊塗;所以,《誅仙1》的票房並不意味着流量的回暖。

當然,電影的口碑很差,從各大主流平台的評分上不難看出。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只有5.3,在貓眼上的評分則只有7.6,這是買票觀眾的真實評分,屬於爛片評分級別。觀眾的認可度低,繼而導致該片的上座率走低,只是一些演員粉絲各種花式誇獎,為電影搖旗吶喊,但意義不大。

對於出品方來說,推出這樣一部大IP+流量的電影完全是出品方為了實現業績對賭的需要,也就是說,為了完成業績對賭,片方不得不在規定時間內推出相應數量的作品,以期完成所承諾的業績。所以,在資本的助推下,有些電影就是趕出來的。《誅仙1》就是如此。

看一下該片開機的時間就知道了。《誅仙1》於去年10月17日開機,今年9月13日就快速上映了,從開機到上映用時不到11個月;作為一部以特效見長的奇幻IP大片,這個製作周期實在短得可以,不得不說神速。如此趕工的奇幻大片,如何保障製作水準?

其實,IP從來就不是電影的核心資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電影最核心的還是內容,內容,內容,或者說是故事,故事,故事!用心講好故事才是唯一。任何一個IP都是產品意識,但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需要的是原創意識,只有將原創意識與產品意識進行有效互聯才能實現IP的有效互通。

IP不應是爛片的替罪羊,也不是爛片的代名詞。不重視原創內容對於中國的影視公司而言是危險的。當然,有的影視公司除了有錢還是有錢,有的搞原創內容的公司則未必有錢,但,影視公司和所有的平台一樣,光有平台沒有意義,任何時候都是內容為王。電影更是如此。

好的內容衍生出好的口碑,好的口碑助推高票房,如此下去,良心循環,是電影人之幸,也是市場之幸。所以,我們期待着我們的行業更加重視原創內容,特別是不缺錢的出品方和製作方,少搞一些行活兒,多出一些精品。這才是搞活市場的核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