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影評: 父愛如水, 妻愛是山

寫這篇還是因為和一位朋友的交流,也是他帶起了我對這部片子的回憶。

99年就上映的,網上各路評論都有,百家爭鳴,但好評總體傾向於文藝范兒。也是小說改編的電影,彭見明的原著。霍建起執導,滕汝駿、劉燁、陳好出演,那時的年輕演員真的還很青澀。關於製作的故事、評論、獎項,網搜一堆,就不做介紹了。

首先想說的是如水的父愛,我們都說父愛如山,但在電影里真的如水。

故事的開頭是老鄉郵員不放心第一次跑郵路的兒子,決定陪他走這一次,也是自己最後一次走這條熟悉的路。出了村,就是湘西的山水畫卷,鏡頭也跟着父子倆的腳步上路。風景真的很美,不知道是電影的,還以為是風景紀錄片,得耐着性子才看得下去。它確實也算是紀錄片,記錄的是這對父子的心路。

給阿婆念信,給兒子說這一路該注意哪些,東插一嘴,西補一句,這位父親給人的感覺就是婆婆媽媽的,直到遇到那條河。河在這裡我覺得是該給它寓意的,是溝,代溝,父子倆都得帶着過。不在乎兒子背得動父親,也不在乎父親看到了兒子後腦的傷疤,但似乎電影的情節處理只有這樣才是最好的。

可不,在過河之後的火堆旁,有一個情節就很意味深長。父親把裝好的煙遞給兒子,還告訴兒子知道他會抽,只是在家裡沒見着他抽;兒子則告訴父親他在家的時候就不抽。這跟我們的現實生活確實很像,每個跨進大人行列的男孩子都有這麼一幕。煙,是規矩之外的禁忌,就好比處對象一樣,不犯的時候是在守規矩,一旦犯了,父母接受了,那就是真長大了。到這裡,是父親對兒子的肯定。

接下來就是兒子對父親的肯定,因為兒子將來也會是父親,相互的肯定得有一個過程,這一幕在最後一夜裡。這裡不是父親在給兒子各種交代,各種嘮叨,而是兒子對父親嘮叨,交代家裡的事。

有什麼事該跟誰說,要走哪些親友,誰又不能得罪,全是家長里短的嘮嘮叨叨,全是東長西短,兒子成了父親的樣子。父親還反駁,自己好歹是國家幹部。做兒子才不管那些,好歹得答應,做父親的最後也答應了。成熟男人需要的,是放心。最後的鏡頭是兒子像嬰兒一樣在父親的懷裡睡去,他認可了這個父親。

情節沒有什麼大起大落,平平淡淡,裡面會有一些小話題的探討,會有收音機跟民族歌謠的衝突,但於情節都是平平常常。可貴的也就是這點平凡的勁頭,跟現實的生活一般無二,這是最能打動人的。

父親雖然年長,但是也沒有丟失年輕的幽默,比如小孩子叫兒子做哥哥,把他卻叫做爺爺,他就很不高興了。

故事的明線被一條河流分成了兩段,而暗線卻是被一場喜宴分成了兩截,前面是父親的,後面是兒子的。而這條線既是妻子,也是母親。父親是鄉郵員,妻子在家裡能做的是操持家務,教養兒子,再就是等待丈夫。丈夫在外的時候,她就是大後方,就是依靠,就是安心。沒有強烈地表達,都是默默地,輕輕地。妻愛也如水,但匯聚的妻愛會凝聚成山,成依靠。

拋開電影說點現實生活的例子,這有點像我們西南地區現當代的農村。丈夫外出務工,從事體力勞動,家裡留下妻子照顧老人,帶孩子。無論丈夫在外面是什麼樣的風雨彩虹,回來,家還在,這就是山的力量。

兒子最終是否會成為父親的翻版,這都不重要了,一代人歸結為一代人。

對影片給予不好評價的,多是在敘事繁瑣,情節不夠曲折上面。無關緊要,主要是取決於觀影的目的,娛樂還是感知。想要暴力、情慾、刺激,單從技術上來說,按照科技水平,不需要攝影機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導演選擇了攝影,選擇了鄉村,我想對於這份平凡的回歸至少值得尊敬。回觀現實,我們大多數的平淡還不及電影的平凡。

影片的最後,父親推老二上路,望着他和兒子遠去的身影,目光里有不舍、寬慰、傷感、滿足……但這一幕,無論多麼稚嫩的男孩子,將來都會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