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紀錄片|新疆棉花,布衣而行

“華夏江湖,春風雨露。

雜糧五穀,布藝華服。

且看我春蠶破繭歌,且看我霓裳雲羽舞

一根絲,一塊布。

一個篳路藍縷的民族。”





一絲一縷的家國牽掛,衣襟春秋的族群冷暖。從一片翻飛的衣角和一條纏繞的裙帶看出中國的時代變遷。《布衣中國》是一部聚焦“千年美服”的紀錄片,分別從原材料、款式、顏色、設計變化、製作五個方面,為觀眾闡述了中國服飾的千年之美,而華服背後更是一個古老文化的生生不息。


“我們為新疆棉花代言”

棉花是天造地設的布衣原料,和絲、麻、皮、毛一道輕輕挑起人世冷暖的重擔。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棉花從印度和阿拉伯跋山涉水來到中國,以樸實和溫暖的花朵,率先在邊陲新疆開放。地廣人稀的新疆每年九月,天山南北豐滿綻放的棉花朵朵如皚皚白雪一般。



按照慣例,每年有一次與千里外的各省采棉工的豐收契約。大量采棉工湧入新疆。他們多為女性,被稱為中國采棉工的楷模。


漯河火車站是河南采棉工的集散地,采棉季里會有上萬人從鄉間地頭匯聚於此,背着兩身換洗的鄉土工裝擠上發往中國棉花產地的專列。這趟專列游2000多人,大多來自河南、貴州、四川和重慶,而他們的目的地只有一個:新疆。


同樣殊途同歸的還有他們的掙錢夢想。也許是修補生活可能出現的漏洞,也許是為更加幸福的生活“添磚加瓦”。


“掙錢了,就給我的孫子買奶粉”

“回家給孩子的學費交上了,再買幾件新衣服。“

“應該能蓋個房子。“


趕往擁有萬頃棉田——新疆的列車疾馳,而去往新疆的他們,面對即將開始的采棉生活,心裡滿是質樸的夢想和無限的期待。



五家渠位於天山北麓准葛爾盆地東南緣,早晚溫差大,中午氣溫高達40多度,烈烈陽光對棉花是福祉,對采棉人是考驗。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午飯時間會有專人送來餐食。吃飽飯,采棉人又是能量滿格。


新疆棉八成以上屬於高品級。新來的員工剛開始只能單手采棉,第二年基本上就可以雙手聯動,嫻熟自如了。他們帶着夢想而來,新疆棉花就絕不會讓他們空手而歸 。



農作物中輕軟的棉花,承載着人們的眾望。每一朵浸染過汗水的棉花離開土地,經過清花、梳棉、並條、精梳、粗紗、細紗等步驟成為一塊溫暖的布,開始了衣被天下的旅程。


人類可以從一株植物中獲取渾然天成的服裝材料,這是一種索取,也是一種給予。人類感謝和珍惜這片生生不息的萬物生長,人間也因此溫暖美麗。


回首,亦是展望

現如今,許多新生代的設計師已經不甘於做國際潮流的追逐者,他們努力收回視線,向本民族的傳統汲取靈感。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的杜鵑就是其中一位。她主張把點滴的中國元素運用於服裝的細節,將心靈放歸到遠古,在玄而又玄的老莊哲學裡收穫無形的創造力。她平日愛好看古籍,她時常能從古卷中清晰的感受到活潑的力量在體內無形生長。


“因為民族文化太美了,大象無形太美了。它洒脫,宏大,優美,它是自由自在的。”



無法用傳統的款式定義她的設計,因為它雖來源於莊子,卻不拘泥於莊子的年代。它樣式簡約而極富現代感,穿上它的舉手投足之間,都能喚起暮鼓晨鐘的古老記憶。


她化自在,她化萬古。


中國人講究與自然共生、天人合一,沒有過多人為的東西。就如同杜鵑所選擇的面料和款式幾乎全部來自大自然,她對色彩也是惜墨如金,一旦用色,便採用草木染料,手工浸染。這些都源自於她崇尚自然的生活態度。雖然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數,但是她並不在意。她認為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實就是時尚。從眾,則代表這種時尚即將淘汰。


“我的衣服不純粹是物質,它是精神的延伸,也是生活狀態的表達。”



款式,以日常的形態表達着族群的審美、家國的外貌;便服的衣襟連綴着民生;正裝的領袖包裹着文化。


中國自古禮儀之邦,崇尚身份儀錶、東方氣度,文明終究流淌在一個人的一件衣服,一個民族的千萬件衣服上,個體的人以個體的方式裝扮自己,往小處看是自由,往大處看更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