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於求功成為當今社會的一些人的強烈願望,張愛玲的一句名言“成功要趁早”成為現代社會許多人的心態。成功學以速成為噱頭,以名利為藥效,誤導剛剛走上社會又想儘快成功的年輕人,急於尋找捷徑,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人們都在尋找急於成功的終南捷徑,其實現實生活中很多成功的道理,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孔子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教育人們不要急於求成,不要貪求眼前的利益,要看長遠。孔子的這二點看法,對於急於成功的人來說恰恰相反,會遭到厭棄,而這二點才是成功學的靈丹妙藥。
01 急於求成反而達不到目的
凡事急不得,一急就會出錯。而急於求成,就會再現拔苗助長的笑話。
幹事情要循序漸進,一點一點積累來的,“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溪,無以成江河。”要打好基礎,才能成萬丈高樓平地起,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口是吃不了一個胖子的。
特別是成大事者更不能想着一蹴而就,還要有長遠的謀劃,要一步一步慢慢來,不能急於成求。孔子為什麼會說“欲速則不達”這樣的話呢?因為他有這方面的教訓,不要以為聖人萬事皆好。
孔子51歲開始參政,很快就做到大司寇攝相事,他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對魯國進行改革,三個月之後初見成效,市場上買賣公平,沒有人敢隨意哄抬物價,男女有別,分道而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魯國風氣一新,吸引四方的人開始歸附。
魯國形勢一片大好, 讓孔子倍受鼓舞,覺得應該將改革的步子邁得再大一些,就幹了一件大事,就是“隳(毀)三都”。周朝規定,貴族諸侯的城牆不得超過18尺,為了防範他們據城造反。當時把持魯國政權的三大權臣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的城牆都嚴重超標,一個比一個高。
孔子覺得這是僭越,不管自己能不能撼動“三桓”的根基,就匆匆忙忙開始了“隳三都”,就是推掉“三桓”城牆高出18尺的部分,以削弱“三桓”的勢力,來提高魯國國君的權威。
孔子的這一舉動把“三桓”都得罪了,遭到了“三桓”的抵制,不但“隳三都”的行動進行不下去,而且三家一合計,就把孔子架空了,孔子不得不中斷仕途和救國理想,開始周遊列國,從此顛沛流離十幾年,卻再也沒得到執政機會。
孔子在後來再講讓他治理國家時,雖然很自信但謹慎了許多,他說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見成效。他的學生受到他的影響,子路說如果讓自己治理一個中等國家,三年使民“有勇”;冉求說自己三年才可能“足民”。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規劃,然後一步步實施下來,就是需循序漸進,一點點積累,掌握好行事的速度,走好每一步。
被稱為成功學大師的安東尼·羅賓,他提出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決定你追求的是什麼;第二,拿出行動來;第三,觀察一下哪個行動管用,哪個行動不管用;第四,修改行動方偏差,以能達到目標為準。”其實這些道理都是人類世界已知的公理,沒有什麼玄妙之處,就是一句話,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
02 貪小利反而難於成大事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說的是凡事要看到長遠,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要懂得取捨,不能不成即安。
有一個自以為很聰明的人與一個老實人一起幹活,聰明人時時處處都想占老實人便宜,很看不起他一個老實人。這一切,讓一個智者看不過去,他知道老實人並不傻,大智若愚,只是不與所謂的聰明人計較。
有一天,智者想教訓一下聰明人,就請二人吃饅頭。饅頭有5個,智者告訴他們二人,饅頭拿到手裡就是自己的,但必須吃完手裡的饅頭才可以拿剩下的饅頭。聰明人先下手為強,一手抓起一個饅頭,而老實人只拿了一個饅頭,聰明人一邊吃還一邊嘲笑老實人。老實人把一個饅頭吃完後,拿起剩下的2個饅頭,聰明看看手中剩下的1個饅頭傻眼了。
聰明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沒有考慮到長遠,老實人看似犧牲了眼前的一點小利,他卻贏得了未來。
有時候,人們容易被眼前的蠅頭微利所誘惑,只求眼前的實惠,不想犧牲一點小利,結果失去了未來。
結束語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告訴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問題,要想成功就要做到二點,一是不能求快,二是不能貪小。做事要循序漸進,從點點滴滴做起,由小成集大成;同時,又要眼光放長遠,不為眼前蠅頭微利所動,堅守初心,不斷前進,才能成就大事業。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子路篇》:
【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了莒父的地方長官,他向孔子請教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急於求成,不要貪圖小利。急於求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利則辦不成大事。”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帶你領略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