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無語怨東風,只因煩心事無窮:讀南懷瑾《老子他說》有感

不是無語怨東風,只因煩心事無窮:讀南懷瑾《老子他說》有感

《老子》這部書原本沒有認真看過,只是泛泛地翻過幾次,總覺得屬哲學範疇,怕弄不懂,一直心懷“畏途”之意,及至有一次,同我們合作的日本松下北京公司的總經理提出,想找個人在他休閑之時,陪他聊聊天,講講老子,孫子兵法這些中國古代的經典。

這個任務當仁不讓的落到我的頭上,於是買了一堆書開始惡補,還寫了不少筆記噢,但最終也沒有成行,倒也慶幸,我一直擔心我那口語水平不能流利地交流,更何況是古文。不過,通過這幾個月的學習,倒是長了些知識,還是很有收穫的。

不同的年齡段讀《老子》的感受是不同的,步入老年再看《老子》,心中是滿滿的恬淡,在宛若星辰的《老子》解讀中,我最喜歡的是南懷瑾《老子他說》,他那平朴的敘論中所闡述的道理,近人易懂,尤其是從《老子》世界觀中對人生和世事所反映出的處世哲學,真是讓人獲益匪淺。

“和其光,同其塵”歷來解釋紛繁複雜,甚至有“和塵同光”的成語出現,一直我就沒弄清楚它的意思,南大師說得很簡單,這其實就是做人的藝術,做人的最高藝術是什麼呢:就是不高也不低,不好也不壞,非常平淡,平安地過一生,最為幸福。

“娑婆世界”一詞也是我很疑惑的,只知道是佛學稱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那麼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呢,大師說:其實就是一個有缺陷的世界,譯為“堪忍”,《易經》也說這個世界是缺陷的,讓你有錢就不給你學問,有學問就沒有錢 ;給你子孫滿堂,就不給你別樣了,所以總是有缺陷不圓滿的。

在中國文化歷史的講解中,南大師說得最好: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閑,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

現實世界中,處處存在着不滿,即所謂“和大怨,必有餘怨”,愛埋怨的心理是天生的,即使是到了我們這應該平和的年齡,還是照樣的不滿,為什麼會這樣呢?南大師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人安於現實滿於現實的,假使有人滿於現實,這個人不是聖人就是妖怪。這就是“落花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一個人無什麼可怨時,還怨東風呢!當然,花落水流都要去埋怨一番。

這年齡的人,把捨得看得也淡了,故南大師說:老子更進一步告訴我們,懂了這個道理——生命的重要,那麼“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你對一樣東西愛得發瘋了,最後你所愛的丟得更多,就是“愛別離苦”,這是佛說的“八苦”之一。“多藏必厚亡”,你藏的東西不管多麼多,最後都是為別人所藏。

想我集郵多年,現在是全家沒一個喜歡的,估計孫兒輩也沒哪個要這些東東,不知哪天,一個大箱子一裝,郵票市場數幾個大洋回來,多年的心血也就完了,唉,管它的,必然的嘛,這恐怕也就是大師所說的“缺陷”吧,沒什麼可悲的。

我們這些知青現在都已步入老年了,也就是所謂的“耳順之年”,既然耳順那應該很多事情就想得開了,年過六十還有個詞叫“杖鄉之年”,出自《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意思大概是這個年齡的人也只能是在鄉邑拄着拐杖走走罷了,古人活的年限短,現在已不適用了。

你看群裡面的這些知青些,今天去西藏,明天去青海的,活力無限。但,恐怕還是有不滿足的感覺吧,不是為兒孫操心,就是為父母勞作,有哪個能無憂無怨的享受自我,怕也只能是:“不是無語怨東風,只因煩心事無窮,今日能樂暫且樂,明朝舛順憑天送”,順其自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