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納百川 虛實相生——現代動畫語言對東方哲學命題的重塑
近期上映的動畫電影《姜子牙》,將角色原型建立在神話志怪小說《封神演義》的基礎上,並對故事線索、核心主題、人物關係等進行了重新設計,通過現代動畫語言對具有東方哲學意味的思辨性命題做出了詮釋。影片在主題深度、創作技法方面,都進行了有益嘗試。
作為成人向動畫作品,《姜子牙》的主題並非簡單的正邪對立,而是提出了三個悖論性命題。一是關於神、人、妖三界的歸屬感,例如姜子牙是選擇做安守靜虛、獨善其身的神,還是做了解人間疾苦的悲憫救渡者;二是如何取捨救一人與救蒼生,所謂的“一人如露水,蒼生如大海”是世界著名悖論命題“電車難題”的變形,核心在於探討是否存在救贖絕對正義;三是真實與虛幻的轉換,目之所及是否能夠實現天、地、人、道四大皆空,這也是以“飛升封神”為理念的道教,以及佛教本土化之後,東方哲學體系的核心命題之一。
首先,片中的姜子牙、申公豹、九尾、小九、四不相、師尊等角色,均不同程度上體現出創作者對於以上三個主題的思考。敘事明線姜子牙與小九的解謎之旅,以及姜子牙對於是否封神的選擇,是對小說文本最重要的改編,並進一步延伸了神話體系中“一戰封神”的典故,將故事性敘事拓展為哲學性思考。獲得三界歸屬感,是每個角色的共性行為動機,而這種動機不能簡單以正邪善惡為劃分標準。
其次,影片將小說中申公豹和姜子牙的對峙關係,轉變為戮力同心的隊友關係,申公豹可視為悟性、思想深度都不及姜子牙的鏡像角色。在“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的問題上,只有他始終堅定地認同和支持姜子牙,最後更是為救姜子牙和小九犧牲自己。姜子牙和申公豹都通過“違抗師尊”,實踐了自己對於歸屬感和絕對正義的選擇,解開了心中的“電車難題”。
而對於虛與實的哲學表達,《姜子牙》主要通過創作技法、視覺符號來引起觀眾思考。具體來說,體現在色彩關係對比轉換、角色造型形變轉換,以及二維三維表現形式轉換等方面。
全片色彩構成,主要分為紅、白、藍等三種。紅藍對比,是電影美術中常見的對立屬性色彩關係,而白色作為光譜中的全色,意味着無邊界及包容。紅色代表的羈絆、宿命、戰爭,從視覺刺激和“形”的層面偏重寫實,而藍色代表的飛升、解脫、寧靜,更具虛空的“意”的味道。紅色符號,包括兩種形態的宿命鎖、九尾和小九的角色主色、片頭封神大戰的血色等;藍色符號,包括玄鳥、姜子牙悟道前的角色主色,以及各種神力釋放時的技能色等。在紅藍對比之間,起到平衡作用的關鍵正是白色,白色也是虛實相生、角色悟道和主題升華的標誌。例如,姜子牙北境修行、姜子牙悟道斬天梯、師尊和四不相的角色主色等。
角色造型形變方面,影片同樣採用了虛實相生的創作思維,通過角色遊戲化、動物人物化、人物動物化等三種方式,將真實和虛幻的哲學概念用動畫語言表達出來。四不相和小九,是這種創作思維的典型代表。四不相在小說中,本是姜子牙的坐騎神獸,用來抵禦妖獸攻擊。但在片中,變形為具有小狗動作神態和小朋友性格的隨行寵物獸,並在與九尾的大戰中變身為威武的鹿形飛行坐騎。小九原本是人類少女,在妖法作用下呈現出動物造型特徵。另外,姜子牙服裝的飛羽設計與玄鳥形成互文;師尊的造型則具有樹形特徵,都可視為形變轉換對虛實相生的表現。
二維三維表現形式的轉換,主要通過片頭和正片敘事線的對比體現。《姜子牙》中,特效鏡頭多達1300個,佔總鏡頭數的70%以上,能夠更好地完成三維動畫對於戰鬥動作軌跡、人物微表情及皮膚肌理質感的表現。片頭封神大戰的二維動畫,則具有典型的流體動畫美學特徵,通過曲線和面的組合拼接完成場面調度,並以畫境審美為鏡頭運動方式。鏡頭的推拉搖移和線條運動,不單着力於敘事,更多地在於烘托場景意境,是一種相對寫意和傳統的動畫語言。
除了視覺,影片的聲音設計也有諸多巧思。一是將金、木、水、火、土的道教五行符號進行聲音化還原,並將這種設計思維與人物造型相結合,在體現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使角色屬性更加豐富。例如,四不相代表的水、九尾和小九代表的火、師尊代表的木、申公豹代表的金,以及姜子牙對五行的綜合表現等。此外,影片通過動效和環境音設計,着力營造一種虛空和意象化的空間氛圍,例如小九回憶中的骨片風鈴碰撞聲、四不相移動時的水滴音效、冤魂嘆息的風聲等。雖然影片也使用了大量民族樂器,如小九和姜子牙過招場景中的板胡、鑼鼓等戲曲配樂,但在整個聲場環境中,音樂只起到烘托情緒的鋪墊作用,而非主要音源。這與《哪吒鬧海》《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藉助音樂完成敘事的影片,在音樂和音效的設計比重上形成較大差別,也是國產動畫電影聲音設計製作的進步。
雖然在敘事結構、劇情流暢度上存在一些瑕疵,但《姜子牙》整體而言大大提升了國產動畫電影的哲學思辨性,與彩條屋出品的其他動畫作品相比,具有更加深刻的主題、更多的技術細節和更高的完成度。海納百川虛實相生,影片通過現代動畫語言,實現了對東方哲學命題的思考與重塑。(作者:趙益,西安工程大學新媒體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