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小婦人》: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值得父母借鑒

經典小說《小婦人》,曾被譽為最受歡迎的女性勵志成長枕邊書。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還曾風靡中國,影響了五四以後的一大批知識女性。問世一百多年來,多次被搬上銀幕,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評為世界最暢銷的優秀作品之一。

94版電影《小婦人》劇照


一 寫作背景,人物介紹

《小婦人》描寫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美國一個普通家庭馬奇家四姐妹的成長故事。家中唯一的男人馬奇先生遠赴戰場做了隨軍牧師,留下馬奇太太帶着四個正值青春期的女兒艱難度日。

① 老大,梅格,16歲,長相美麗,性格溫柔。曾想嫁個有錢人,最後,在母親的影響下嫁給了不富有卻有愛心的約翰。

94版電影《小婦人》劇照(梅格)


② 老二,喬(作者的化身)15歲,長得又黑又瘦,性格火爆,常常做出奇異之舉,但她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立志成為作家,並一直為此而奮鬥。

94版電影《小婦人》劇照(喬)


③ 老三,貝絲,13歲,性格靦腆又害羞,身體不好,愛好鋼琴。但她是家中最有仁愛之心的姑娘,對窮人和小動物格外憐憫,經常主動幫姐姐們分擔家務。

94版電影《小婦人》劇照(貝絲)


④ 老四,艾米,12歲,家中長得最漂亮,最得寵,也最有淑女氣質的一個。喜歡畫畫,追求卓越,性格驕傲,愛慕虛榮,一心想進入上流社會,最後,卻選擇嫁給了鄰居勞里。

94版電影《小婦人》劇照(艾米)


故事圍繞四個性格迥異的姐妹展開,平凡瑣事中插入了作者一些哲理性的思考,讀來讓人深受啟迪。

當我還是個小姑娘時,曾有幸讀過此書。當時讀來只覺得喬好酷,欣賞喬的自律自強與幽默膽識,一心想當作家的喬,最後終於成為了一名作家,又為她高興又為她歡喜。

時隔經年,當青春褪去,我也早已身為人母,再次重溫《小婦人》,我深深地敬佩書中四姐妹的母親馬奇太太。她循循善誘、潤物細無聲地教出了四個堅強、獨立、自尊又自愛的優秀孩子。我被馬奇太太的“神奇”教育理念而震撼。

到底是怎樣神奇的教育理念呢?

我總結後稱之為“三不”教育理念。

① 不打罵——不靠權威暴力制服

② 不控制——不用精神壓制孩子

③ 不說教——不強行灌輸其理念

二 馬奇太太的“三不”教育理念

1 不打罵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某個孩子因為不認真寫作業,被恨鐵不成鋼的家長一頓痛打或臭罵。

某個孩子因為打翻了一個碗,被脾氣火爆的家長一頓暴打或辱罵。

仔細想想,這些父母之所以會打罵孩子,多半是因為自身情緒管控出了問題。記得有位心理學家說過:打罵行為,是父母對當前困局無法掌控又無能為力時,表現出的一種極端情緒反應。

無辜的孩子無形中成了父母的“垃圾情緒收割機“。把父母自身無法消化的垃圾情緒,通通注入孩子腹中,久而久之,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

《小婦人》中,有次二女兒喬因為故意不帶妹妹艾米去看歌劇,令心高氣傲的艾米懷恨在心。為了報復喬,艾米決定給喬一點顏色看看,於是艾米偷拿出喬寫了多年的小說稿子,一把火全扔進壁爐火了。

等喬回來,發現自己寫了多年已經快要完結的稿子竟不翼而飛,發現苗頭不對的喬,趕緊去質問妹妹艾米,開始喬以為艾米只是惡作劇把稿子藏起來了。

最後艾米賭氣說出,稿子已經被她丟進壁爐燒了。

“什麼!我最寶貝的小書!我拚命寫呀寫,要在爸爸回來前寫完的那本?你真把它燒了?”喬臉色慘白,眼睛就差冒出火來,兩隻手緊緊揪住艾米。

“對呀,我燒了!誰叫你昨天那麼凶,我說過要叫你後悔的,所以……”

喬簡直快氣瘋了,像只發怒的母狼,直接給了艾米一記響亮的耳光。

看到這一幕,估計所有當媽的都會火冒三丈,不問青紅皂白地對兩個孩子一頓收拾。

可馬奇太太並沒有發火,她了解完事情的始末後,並沒有打罵艾米,而是跑到喬的房間給喬送上晚安之吻,並溫柔低聲地對喬說:“親愛的,含怒不可到日落。相互諒解,相互扶持,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94版電影《小婦人》劇照

當艾米看到喬在母親懷裡痛不欲生的樣子後,她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艾米站在門邊鼓起勇氣,怯怯地說:

“請原諒我吧,喬,我真的非常非常抱歉。”

馬奇太太並沒有用長者的權威去壓迫艾米向喬認錯,但她通過自己的行為,讓艾米從心底意識到了自己的錯,並主動向喬道歉,這就是馬奇太太的高明之處。

我們知道,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都會犯錯。大部分的家長會忍不住簡單粗暴的一頓毒打,“打到你認錯為止”“打到你不敢再犯”。

可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只是暫時壓制住了孩子。孩子心裡憋着氣,口服心不服,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相當於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了顆炸彈,指不定哪天就給你爆了。

馬奇太太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鑒孩子犯錯後,要讓其意識到自己有錯,最好是讓她看到,她的錯誤行為給受害一方帶來的嚴重傷害。

馬奇太太讓艾米看到了喬痛不欲生的樣子,此刻,艾米感受到了稿子被毀對喬造成的巨大打擊,從而從心底發出那聲“抱歉”。不是被逼道歉,而是真心悔過。

2 不控制

有天,艾米要請客,請她那一幫貴族朋友到家裡來吃飯。

艾米為了不讓那幫貴族小姐看低了自己,堅持自己出錢去買最有品味的食材來招待。

馬奇太太小聲建議艾米,可以用鄉村特有的食材來招待,因為那些富家小姐從小吃慣了山珍海味,說不定想要吃點特別的東西。

但艾米堅持要用最貴的食材,稱這是她的臉面。

馬奇太太見艾米堅持己見,不再勉強,而是叫幾個姐姐幫艾米一起準備食材,全家人為了艾米的這次宴請忙了好幾天。

94版電影《小婦人》劇照

最後,貴族小姐卻只來了一個,全家一起被迫吃了好幾天的剩飯。可馬奇太太並沒有責備艾米,因為她知道艾米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魯莽與虛榮,此後艾米確實收斂了許多。

有時候,適當地讓孩子試錯,比一味的強勢打壓效果要好得多。可大多數父母都喜歡管控孩子,總希望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不由得想起了那個因《老人與海》而一舉成名的美國作家海明威。海明威是自殺死的,但少有人知道,其實海明威的死與其母親脫不了干係。

海明威的母親格蕾絲是個又懶脾氣又臭的女人,從不做家務,卻總是強迫海明威嚴格遵守母親定的規矩。

海明威為了對抗母親的強勢控制,曾堅持十天不吃蔬菜,為此不但挨了打,還患上了便秘。

母親的強勢性格對海明威造成的壓制,讓海明威一直處於一種弱勢的地位。這種自卑和對來自母親強勢的厭惡,使得他成年之後極為討厭試圖干預他的任何一位女人。這也是他前後四次選擇離婚的原因。 海明威無法與別人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最後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這是多麼可悲的事。可見,母親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過程中,會產生多麼重要的影響。

心理學家carrie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

在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的母親照料下的兒童比其他兒童表現出更多的外化問題和內化問題(主要表現為焦慮)。

如果母親經常表現出一些特定的情緒與行為,如心神不定、情緒易緊張、易激怒等。這些情緒與行為可能會影響到母親的教養觀念與行為,破壞了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引發孩子的焦慮。

作為一個母親,除了身體健康以外,必須有另外一種特質——就是要有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這點馬奇太太做得相當好,她從不對孩子們大吼大叫,孩子們每次出門,都會看到母親微笑着向她們揮手道別,喬說,看到母親的笑容,就能讓她感到格外安寧。

3 不說教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犯錯,而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喜歡說教,中國父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是“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就這麼不聽話呢?你應該怎麼怎麼樣,然後吧啦吧啦一大堆說教。”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點頭應付,過後卻依然我行我素,把父母的說教當耳旁風。

① 自身體會

當馬奇太太聽到孩子們抱怨說羨慕有錢人家的生活時,(可以光吃不幹活)。為了糾正孩子們這種拜金主義的不良價值觀。

馬奇太太決心在孩子們身上進行一場親身試驗。她給孩子們放一個星期的假,在此期間孩子們可以隨便玩,不用幹活。

開始時孩子們都高興瘋了,開始放飛自我,可到了後面幾天,孩子們明顯感到了厭倦,因為吃喝玩樂的快樂總是那麼短暫,看到母親每天那麼辛苦操勞,卻依然可以笑對生活,孩子們感覺到只有腳踏實地的生活,才能讓人心生長久的快樂。

對呀,我想讓你們知道,只有人人都各司其職,大家的日子才能過得舒坦……

你們難道不覺得,互相幫助,做好日常工作,閑下來才會更開心,學會克制忍耐,這個家才會舒適溫馨嗎?

馬奇太太沒有採用說教的方式去糾正孩子們的價值觀,而是從生活入手,讓孩子們自己去感悟。這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② 以身作責

馬奇太太還善於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

在離馬奇家不遠的地方有個窮女人,她剛剛生下小寶寶,六個孩子擠在一張床上,家裡沒火取暖,又沒一點吃的。最大的男孩跑來告訴馬奇太太,他們又冷又餓。

馬奇太太馬上把家裡的食物送給窮女人一家,還多次招集朋友接濟窮女人。當孩們看到母親的善舉後,也主動獻出了自己的早餐並親自去探望窮女人和她的孩子們。

有時候,父母教一萬句,真不如馬奇太太這種親身示範來得有意義。孩子的天性善歡模仿,而不喜歡聽那令人煩燥的說教。

94版電影《小婦人》劇照


③ 平等對待

有些家長總喜歡用居高臨下的口氣與孩子交談。父母時時擺出一副權威的樣子,不容他人挑戰。

馬奇太太則喜歡把自己與孩子擺在同等的位置,她能讓孩子在她面前暢所欲言。

有次喬非常痛苦的走近母親,傾訴她的苦惱。

喬說:“媽媽我覺得我的脾氣實在太臭了。”

馬奇太太答:“你覺得天底下你的脾氣最臭?當年我可是跟你一模一樣。”

“脾氣臭,媽媽?但您從來都不生氣啊!”喬大吃一驚,暫時忘記了自責。

“為了改掉臭脾氣,我足足努力了四十年,才剛剛能控制住它。喬,我這輩子幾乎每天都在生氣,只是學會了不表現出來。我還是希望能學會不生氣,但那大概得再花上四十年吧。”

媽媽臉上寫滿了堅忍和謙遜。對喬來說,這比最睿智的教誨、最嚴厲的責罵都管用。

馬奇太太總是這樣潤物細無聲地開導着她的孩子,從不擺出權威的架子,對孩子們指手畫腳。

美國教育學博士珍妮特·沃斯所著的《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有這樣一段經典的話:“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結語

《小婦人》之所以能稱為經典,大概就是因為每個時代,每個人都能從中讀出一些不同的人生感悟。少年時讀它,會被書中青澀的愛情所吸引;中年時再讀它,感動於馬奇太太給予四個姑娘的溫暖母女情!

馬奇太太溫婉智慧的“三不”教育理念,即使是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值得父母們借鑒。

94版電影《小婦人》劇照

紀伯倫的在他的《先知》中寫到:

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產生的兒女。

他們經由你出生,但不是從你而來,雖然在你身邊,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紀伯倫的看法是精闢而深刻的,他闡釋了家庭教育中親子關係的真相。孩子也是一個獨立個體,他雖然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他也有自己的個性、思想、靈魂和生活

不把孩子當成你的附屬品,而是把孩子當作一個擁有獨立靈魂的個體來尊重。因為孩子不僅需要自由、需要尊重、需要夢想,更需要理解和愛。

“不打罵”,“不控制”,“不說教”。用關愛代替皮鞭;用理解代替控制;用行動代替說教。如此,方是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

作者:子夜,深耕人物領域的文字人。男性思維,女性視角,解讀人物背後的故事。


我還寫了《一代名伶孟小冬,梅蘭芳傷我最深,杜月笙愛我最真》《“無性無愛”魯迅原配朱安臨終一句話,令魯迅汗顏》等。